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

2021-04-29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曾经参加过教学比赛,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这节课感到胸有成竹。拿出当年的教案和课件,略翻一遍,唤醒当年的记忆,就上了课堂了。真正上起课来,却感觉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一方面,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虽然讲过多次,但对文本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准确,时隔两年,很多细节已遗忘。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文中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个性鲜明,要想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光凭这个故事来感受是不够的,必须去读原著,了解时代背景、历史时事、人物关系等。

  记得当年讲这课时,课前功课是做了不少。布置学生读《三国》,看电视剧《草船借箭》这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我吃惊的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读过三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且个别同学还能背诵期中的语句,我由衷佩服。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当我问到谁读过原版《三国演义》时,竟然没人举手,只知道三国中的人物名字,其他就了。我也是无语了。于是,我只能在课后给他们补课了。接下来的其他几篇名著节选,我提前布置学生读相关章节的原著,并剪辑电视剧视频给他们看,这也激发了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

  三、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4

  今天,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

  ”C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5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 。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 ?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 ,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 。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精选5篇)】相关文章:

1.草船借箭简短教学反思(精选5篇)

2.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3.《草船借箭》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4.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5.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6.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7.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范文

8.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教学反思 下一篇:《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