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2021-04-28 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1

  上完了三节课后,指导教师与听课的成员对我这次的教学进行总的点评。他们一致认为这篇课文的导入环节做得不是很好,有点生硬。指导教师还说在教学中应给多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说,让他们学会从课文找知识、从课文掌握知识。事后我自己也对《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这次教学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不当,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把导入设计成让学生来猜猜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一设计是想让他们带着他们所猜的心愿来阅读课文,看看云雀的心愿和他们所猜的是不是一致?结果令我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根本就不用猜就直接把云雀的心愿说出来了。出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们在预习课文时已经知道云雀的心愿了,这显然引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2)没有让学生说,而是代替了学生说。

  在对课文进行分段落时,没有放手给学生。这一部分的教学都是学生在我的牵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说出来的,这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因而这三次课下来都是我所说的多,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自己去归纳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机会让给学生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那么教学效果也许就会好些。

  (3)忽视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知识、掌握知识。

  这次教学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要从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去培养的。比如先举手后回答问题、要善于从课文中找知识等。这些我都在教学中无意识地忽视了。如有一处提问学生:“描写云雀的心愿是在哪个段落?”学生回答:“第十四段。”学生回答到这我就停止往下问而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如果我能继续追问“哪些句子是写云雀的心愿的?划出相关的句子。”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而且也能使他们加强记忆力,从而掌握课文的知识。

  (4)朗读指导不当,过多地采用自由读、小组读的形式,忽视了全班齐读。

  学生在自由读、小组读的时候没有做到真正地投入感情,也没能从朗读中体会出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性。这主要是我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起到范读的作用。

  这次的教学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习惯、学情、班级常规等情况来设计的重要性。《云雀的心愿》的教学设计没能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自己也没有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没能调动课堂气氛。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识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学技巧而造成的。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2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思路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因为小云雀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然后让学生跟着云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且以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心情变化这条暗线作为辅助,这样就使主题凸显了,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二、联系生活经验,加深理解

  比如,当云雀们飞到沙漠上空时,我先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和云雀一起飞到沙漠上空。试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心中的沙漠。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当云雀飞到大河上空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用自己话说说大河怎样?心情怎样?这样学生不但走进了云雀的心里,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当云雀飞到森林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家里面空调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为什么称森林是空调器”。这样他们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达心中的愿望。

  三、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云雀们飞到沙漠时看到的情景后的一番对话,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们的对话,然后教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感情地读出对话,(指名读,引读,齐读等。)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在读他们飞过大河的对话时,让学生同桌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检查时再出示相应的课件,让学生读。最后飞回森林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再出示相应的课件检查读的情况。我觉得通过课件让学生先感受云雀的心情,再指导读——同桌互读——自己读,体现了由扶到放。

  我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虽然有的学生已经是读得相当不错了,但我指导读的时候每一次要求落实不够到位。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科普童话,是一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话。读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给了我本人一个科学发展观。所以,我认为教学这一课,我们应该把科学发展观的小理念还给孩子,让他们懂得科学,懂得发展。

  云雀是什么样的一个鸟?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找到了解释:鸟,赤褐色,有黑色斑纹,嘴又尖又小,翅膀大,能高飞,叫声嘹亮动听。从这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所列的事件不是一种随意的假想,并没有违反一些规则。如果云雀自身不具备飞得高的特点,文中的“那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就缺少了“真实”(这是一种虚构的真实),而课文中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对话很美,仔细想一想,用我们大脑去听听,感觉有种嘹亮动听的存在,这其实也是一种“真实”。我想从这一点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上不可以乱想,自己写动物要把其特点表现出来。而认识这种意义上的“真实”,其实也是科学的引导。

  课文通过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多场景对话,向师生讲述着一种美好的心愿——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一课有三个知识是要学生掌握的,一是绿洲是怎么变成沙漠的,二是森林水库,三是“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云雀妈妈”就是一个科学家,她把科学的知识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明白这两个最基本的东西,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东西,明白这一些,其实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教学,就明白人们许多做法的错误。

  学习这一课,其实自然可以联系到这个单元所学过的那三篇文章,一篇是《特殊的葬礼》、二是《沙漠中的绿洲》、三是《古诗两首》。想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单元的主题。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所以在教学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课是一种总结,所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确定的科学发展观上。我们不要说孩子小,我们应该把这个概念给学生,我们应该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学习这一单元我们的目的在哪里。“葬礼”的引领,让同学们沉重过,“沙漠中的绿洲”让同学们慨叹过,《古诗两首》让孩子享受过古代孩子的那种乐趣,这篇文章给予我们的就是共同完成这个心愿。

  怎么完成?拥有科学发展观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拥有科学发展,行动起来,那个葬礼才不在有。完成是要有代价的,沙漠中的绿洲告诉我们这些代价,但花了代价是需要的,这既是对人类的惩罚,也是对人类的呼唤,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后代的生存,就应该去完成这个心愿。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4

  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问自己:你进步了吗?我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希望,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回身看这一次教研活动执教的《云雀的心愿》一课,我欣然地发现,这一次真的进步了“一点点”。这种“一点点”主要体现在自身的教学意识中。这种所谓的“教学意识”,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我想要这么做”。

  我想要让课堂有一个大问题。记得去年上公开课的时候,高语组的老师们给我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意见就是“设计要集中”。是的,设计不集中,我的课堂就会非常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会显得比较凌乱,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记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动之后的每一堂课,我都试图以一个大问题去引领课堂教学。有了大问题的领导,课堂教学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潜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经并不需要去有意设计,教学已经习惯围绕中心而展开。就像这一次执教的《云雀的心愿》,紧扣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中心,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我喜欢“热闹”的课堂,我所理解的“热闹”是要让学生张开嘴巴说话。上课伊始,我就通过ppt出示了相关的短语(也包括词语),或者让学生把短语连起来说一句话,或者让学生运用其中一两个说个文中的比喻句,变换不同的形式,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嘴巴说起来,在说话中开始新课文的学习。在课堂设计中,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森林水库”的由来,也是我有意想让学生说一说,帮助他们在说中理解“森林水库”这一概念,这也是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说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难”,这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我想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记得遇到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我都是现场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虽说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希望他们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动作快的永远是那么几个人,而小孩子的好胜心理也往往让他们在查到意思的时候马上报出答案。这部分同学是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种理解是不深刻的,他们会很快就产生遗忘。这种有效面太窄了,并不适合我在教学中一直用下去。对此,我转变着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中,在理解“漫天飞舞”一词时,我是通过图片的展示去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而沙漠中黄沙飞舞的景象,也体现着“没有水,没有庄家,几乎没有植物”的环境,顺势引出“贫瘠”一词,相信学生对“贫瘠”一词的理解应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进课本中知识之间的迁移。课本编排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每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当中,也体现在整本课本的联系中。第十九课《云雀的心愿》与本册教材的开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相应成趣,都告诉了我们植树的重要性。《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孩子们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用“可以……也可以……”说话时,我结合之前诗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句式说一说森林的作用。“可以染绿祖国美丽的版图”、“可以送来清新的空气”……孩子们把第一课中背诵的内容全部都搬了出来,有效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课堂教学中,我践行着我的“我想要这么做”。这些“我想要这么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希望他们会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这些是一种浅浅的意识,每一次都会在教学设计中无意地涉及;亦或者说,这些意识又是强烈的,因为它们指引着我与领孩子们走进一篇篇课文。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5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讲了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为了突破难点本人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手段:

  一、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小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关键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从那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重要了。让学生细读课文,从文中寻找出答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1、森林怎样蓄水,指名读第十自然段,有条理说一说森林是怎样蓄水的。

  2、森林不仅能够蓄水,还有保护土壤的作用,让学生再读本段。

  3、森林还可以调节气温,请学生走进课文第十三自然段,同桌互说森林是怎样调节气温的。

  思路理清后让学生再次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么如果没有了森林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从课文1——4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想象拓展,实践心愿

  1、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他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学了这篇课文,如果在遇见有人乱砍滥伐树林,你会怎么样去劝说他们呢?

  2、现在你就是“小小环保宣传员”你会怎样向大家宣传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请把宣传词写下来。

  课文结束后,进行了反思,课文介绍了森林4个方面的重要性。其他更富魅力的东西没有全部列出,尽管课前已布置收集有关森林重要性的资料,但学生课上仍局限于书中内容,课外资料说不出。这说明了学生在课外查找、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欠差,课外知识太贫乏,今后应加强。

  2、拓展延伸,让学生以小组进行交流,全班展示,学生语言组织方面不条理,劝说不到位。这说明口头表达能力差,口语训练必须加强力度。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6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拟人化的手法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树毁林的危害,说明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找中心句,仅仅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直接出示重点段,由云雀的心愿“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引出课文的中心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顺势抛出了“森林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一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制造了悬念,做出了引领。

  课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了解森林的重要性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理解森林文中所讲述的森林的三个作用,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2、制作课件,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教学中我根据需要适时补充了相关资料,如沙尘暴越来越频繁的文字资料,沙尘暴天气图片,98年洪涝灾害时的录像,98年洪灾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数据资料,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3、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

  课前,学生们也做足了准备功夫,收集了很多有关森林的资料,在学完课文中所讲述的森林的三个作用后,我追问学生“难道森林只有这么几个作用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它还有其它什么作用呢?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完毕后以小组展开汇报,深入理解森林重要性。然后顺势提出“既然森林如此重要,那么我们作为小学森又能为绿化祖国,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自身、从小事谈一谈,呼吁学生把语言转化为行动,为祖国的绿化事业做出一份贡献。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4、以读促讲,注重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对话描写为主要形式,寓环保道理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教学中,我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5、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有机完成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它的易操作性、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寰烁备讲二合一中的探照灯功能,把课题中的“心愿”两个字特写出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心愿,然后引出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在复习环节,我采用软件中的标识功能,把学生找出的重点句用不同的个性化的线条标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森林的蓄水功能时,率先完成的小组可以上台来帮老师完成表格,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电子白板的意识和能力;当学生完成当堂训练后,我随意抽取了一份学生的作业,利用实物展示仪当堂和学生进行交流、判阅,为接下来学生的互判做出引领;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我使用了软件中的“白板遮盖”功能,根据需要随时把屏幕切换成黑屏,让学生能更专注的学习,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关文章:

1.《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2.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3.《云雀的心愿》 教学反思

4.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5.《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6.《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通用10篇)

7.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通用3篇)

8.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上一篇:初二物理优秀的教学反思 下一篇:初一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