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

2021-04-15 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1

  小学低段语文中相当数量的课文是以小动物的生活、成长为线索展开的,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如果讲课时重视让学生扮演课文中小动物的角色,表演成课本剧,学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在课文总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我就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请了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第1组表现:小蝌蚪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小蝌蚪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基本的动作和对话都表演出来了。第2组表现: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动,伸伸双脚、长出后腿,迎上鲤鱼妈妈向鲤鱼妈妈询问,伸伸双手就是长出前腿,去追乌龟妈妈,错认妈妈,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就是尾巴变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妈妈,最后小蝌蚪就变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虫了。

  课本剧表演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我在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这两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错,通过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大意有了了解,特别是第2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长过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将小蝌蚪转变成青蛙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另外,两组同学都注重课文中动词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见乌龟以为是妈妈就追上去的“追”,这两个动词两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准确、到位。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在请第2组表演时我心里有点担心,因为这组里的两个女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我怕没有第一组表演得好,但事实出乎意料,这组表现得非常棒,其中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那个大胆而且敢于表现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长出后腿,伸手代表长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渐渐变短代表尾巴变短了,或许在她的带领下,扮演鲤鱼妈妈和青蛙妈妈的那两个开始让我担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将要说的话有感情地说完,还加上了合理的动作,四个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胆小的孩子能够到位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大胆的孩子能够将角色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识,训练了胆小的同学,提高了胆大的同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在表演后我还让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组织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我让学生再齐读课文,我觉得学生读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妈妈时的着急,找到妈妈时的高兴。”当读到长出后腿时:有几个学生不自觉的伸了伸腿。读到长出前腿时:又有学生不觉地动了动手。这就是课本剧表演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切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课本剧也要从课文内容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乱演,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中班主题活动《春天》中的一节语言活动,春天来了,在各个领域里都涉及到一些和春天有关的活动,刚开始的时间里,孩子们对现在是什么季节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春、夏、秋、冬都有回答到的。渐渐的,在系列活动开展后,孩子们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气候、植物的变化,春天的动物基本特征等。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画“小蝌蚪”“折小蝌蚪”利用一次性纸盘制作“青蛙”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简单过程。所以孩子对这节课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有这个故事孩子也有听过不同的版本,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的。

  但怎样能使中班的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所期待呢?

  一、我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请孩子观看图片,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让孩子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孩子的答案做一个整理。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又给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

  二、我在用不同的声调来分段讲故事,把问题抛给孩子:如,青蛙妈妈在水草上生下了什么样的卵?让孩子学说:“黑黑的、圆圆的卵”。以此层层递进,通过“小蝌蚪与四个妈妈”的对话,让孩子逐步了解青蛙的特征。以至于到最后“小蝌蚪通过与青蛙妈妈”的对白,知道小蝌蚪与妈妈不一样的原因,把本课的重点推向了高潮。

  三、在孩子自由观察和通过讲解的基础上,在进行“角色表演”,使孩子的兴趣点又达到了一个级别,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故事的进一步记忆和巩固。

  但由于故事偏长,对中班孩子来说不是一个课时就能达到目的'的。所以,趁孩子午睡时我又生动地讲了一遍,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对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有了完全的了解。

  每个活动过后,都有很多缺陷等待着我们去反思,去探讨,去学习,只有不断地进行剖析,我们的孩子才能有所收获,但愿自己能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了解孩子的所需,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4

  这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忙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这天的户外活动资料,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5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6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关文章: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4.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5.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6.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

7.《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

8.《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

9.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上一篇: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下一篇:二年级《认识钟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