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月*日,跟岗学习的第三天,我们第一小组的五位成员各上了一节课。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由于长时间没有“练兵”了,霎时间就说要上公开课,真实有点压力。在上课前一天,我才拿到教材(我校是用语文版教材的),上网搜素了一下课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参考资料,就开始备课了。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努力,基本理清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但具体的教学语言还没有记住;课件修改好了,但每个环节的幻灯片的开始及或最后一张的内容是什么我没记得清楚。没办法,时间紧迫,第二节就是我上了。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教学课文第2至5自然段的内容和总结全文。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后,圆明园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引出句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齐读,再次引起上节课学习圆明园后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教学语言训练,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指导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析三句话在文段或文章中的作用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反复朗读、说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凡是”、“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词,深入体会英法联军野蛮、强盗般的行为;学生在之后的朗读中都读得入情入境。本来,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用一分钟的时间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抒怀,把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升华的。但这时已接近下课时间了,我只好抛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不按着直接写毁灭,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它曾经的辉煌呢?”让学生讨论,之后就匆匆结束了教学。
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自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
1.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2.引导学生的品读不够到位。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对圆明园美丽的景色、宏伟的建筑描写的句子品读够到位,总想着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要完成,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领悟,也对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未能激起学生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今后,我要策马扬鞭,深入钻研,积极研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今天,我进行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堂中有李校长和李主任、学科组长教师的听课指导。
教学的开始,我从题目入手,《圆明园的毁灭》,和同学一起板书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还有一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正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引出课文,结合课文图片介绍圆明园,又走入文本,学习课文第三段,在这一环节中,我更多地把时间放在课外拓展上,而对于文本的理解挖掘太少,学生们得到了知识的延伸,却对语段的内容半知未解。尤其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理解来感情背诵时,语段太长,学生无法流利地背下来。针对这一方面的弊病,我准备删改一些教学环节,如六个小导游介绍环节,我准备缩减语言,一两句话在座位上介绍,对于文本中“有·还有”等不做具体的介绍,只要凸显出圆明园中建筑的精巧即可,另外,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背诵。
圆明园的建筑不仅宏伟,文物还很精致,引出第四段,了解文物的价值之大和历史悠久,在这一环节中,我过于注重文本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反复的读文。也没有很好的落实语文课堂上“读”的环节。
值得肯定的是,课文中圆明园被毁灭的讲述中,我更好的结合了录像的实录,渲染那种国土尽失的悲痛之情,带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能够读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悲愤、惋惜之情,领悟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训。
课文讲述结束环节,由于之前拓展内容太多,致使时间拖长,后面的拓展内容没有进行完,这是我遗憾的地方所在。所以,整堂课对于时间的压缩,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多读等,都是值得我进一步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今天,在各位校领导和同事的指正下,我将会进一步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多练多讲,多发现问题、多去改进。对“以一带多”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带的内容要适时适度,要精巧,不能挤压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我这次教研课学习到的地方,也是各位前辈教会我的地方。我将会潜心进取,不断努力,以求不断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一、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结构上比较明确,第一段总写圆明园的毁灭是巨大的损失,2-5段分别从布局、建筑和文物方面的巨大的价值,最后一段写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过程。这些基本都讲述出来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讲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作对比,从而回答“为什么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
二、教法
主要采用边读边悟、以读促悟的教法,从而更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文字中传递的情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授公开课于我而言,锤炼了语言,有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依据教师用书,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锁定在“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抓住关键句,以问题为引导理解课文内容。这三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然后边读边想:
①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借助文字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把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和照片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了这些珍贵的影印资料之后豁然开朗,马上答出了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仅仅通过文字学生是无法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的。如果无法想象当年的辉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圆明园”这三个字在国人心中的痛有多深,这三个字带给过人的屈辱有多大。因此,我除了上一个环节的通过大屏幕展示搜集到的资料之外,还通过课件与之相得益彰。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影像感染下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的艺术品不由得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
三、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老师归纳: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虽然本节课似乎取得了完满的成功,但是静心思考发现,自己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朗读习惯没有及时地进行纠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而且还要高度重视自身的教学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获。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昨天听了我校青年教师龙小飞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教学,深有感触。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龙老师这节课值得学习的有两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龙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课前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突出了这个单元的能力目标。
金无足赤,课无完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龙老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
1、老师教学拘谨,没有进入角色。由于老师没进入角色,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学生的喜、怒、哀、乐没有得以张扬。
2、朗读感悟离开了课堂。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龙老师能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这三段文字,充分让学生朗读,读好那几个“有……,也有……”、“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漫游……;流连其间,仿佛置身……”等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圆明园之大、之美,世界各地有的美景,圆明园里都有,世界各地没有的美景,圆明园里也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然后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的确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后面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毁得令人心碎”,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遗憾的是这么美的文字,老师几乎没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没感悟到“美得让人心醉”,又怎能去感受到“毁得令人心碎”呢?
又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如果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到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了,再引导理解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之后再齐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就更能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憾,迅速点燃他们心中对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圆明园的废墟,望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什么?写在图旁。让学生表达此时的心声,记住这奇耻大辱。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交流、小结,圆明园的毁灭,毁灭的是什么?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的文化,是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残垣断壁是刻在我们脸上屈辱的历史,所以我们一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作为年轻的龙老师,能积极争取这样的学习锻炼机会,踊跃投入到这次农远赛课活动中,我这位即将退位的老同志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虚心好学的精神,相信他经过不断的磨砺,一定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利用“检查预习”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概括圆明园的特点,并由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小组内合作学习,读课文相应段落,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在此过程中,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让孩子们先各自用心读课文这个段落,你觉得哪些字眼儿必须重读才能表达你的心情,就在下面画上线。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画的词语,并说出为什么,再试着品读自己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尊重了学生读书的自主性。接着我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激起学生的义愤,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发言踊跃,有的孩子眼中包含着悲愤的泪水,那哽咽的话语让每个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动容。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这样,让学生在课本圆明园的废墟旁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奋笔疾书,欲罢不能,交流中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3、抓住教材的空白点进行补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如,简介圆明园的占地面积,把它和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相对比,想象583个双语学校有多大,感受圆明园的建筑规模的宏伟。读着第三段,让学生想象: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看完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学生尽情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叙述:同学们,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毁一座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50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呀!我的沉痛语调已让学生的心紧缩成了一团,静默几秒钟后,我指多名学生说——你仿佛看见什么被烧毁了?通过读课文,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到了极致,但仅仅这些仇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反思,还需要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与信心。于是补充旧中国的腐败落后的资料以激起民族危机感与责任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写话,交流,朗诵,宣誓,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课堂也在高潮中结束。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上自”、“下至”、“博物馆”、“艺术馆”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提出真诚而宝贵的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今天我和四一班的40名可爱的孩子在电教室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
课件方面:
我收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一一展示了圆明园里风格迥异的建筑和各种奇珍异宝,并且配上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把学生一下子的带到了古代的圆明园里,亲身领略到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最后,展示了圆明园毁灭的视频资料,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足之处是:如果在探究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时,加入圆明园复原的视频资料,那样这节课会更加生动、形象。
探究方面:
这节课在设计之初我就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一教学主题,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认为只有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学生才能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不可估量。作者介绍圆明园时从布局、建筑、文物三方面分别表现出了 “布局美”“ 建筑奇”“文物多”,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从而深刻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个环节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分组讨论你们最喜欢圆明园的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先说哪个环节,我们就一起现从哪个环节去探究。课堂上学生和我预想的一样,是从最能吸引他们的“建筑”开始说起的,通过单个读,分组读、接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奇”。紧接着我又问“你从文中那些句子体会到了圆明园的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再次加深印象,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女同学竟然把话题叉到了圆明园的布局上,这时的我一心想着建筑方面学生了解的还不够透彻,竟然随口抛出“跑了”二字,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步伐。现在回过头来仔细思考,课堂上当那位女同学提到“布局”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顺着那位同学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担心“建筑”这部分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可以回过头来在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我的这节课中渗透的还比较充分,不足的是,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把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还不扎实。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情,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设想学生最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找准一节课的“聚焦点”,紧密围绕“聚焦点”灵活安排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尝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设计思想】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老师还可以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想像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材料收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过程,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文文字,并展开想像,多读、多想、多体会,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文化的灿烂悠久,增强自豪感;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不忘不了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
2、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2、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师生共同梳疑(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如:
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3、师生共议,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达成共识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
2、抓住“众星拱月”形象感受圆明园的宏伟。
3、老师范读,学生充分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读时要把学生带入情境。
4、根据想像动手画一画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5、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6、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圆明园梦幻般的美。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园林中的瑰宝和精华,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具体并表达出来。
3、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4、感情朗读课文,语气从容、自然,语气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引读、品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结合本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采用换词法、删词法,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3、学生看录像。
4、看完录像后,组织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5、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中体现痛惜、仇恨之情,突出“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四、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1、组织讨论: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谈感想,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联系当时的背景,谈谈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如此为非作歹?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者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比如:“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诸如此类的充满人性化的语言,使学生一下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里,老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共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教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武装头脑,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一、 创境揭题
师:一百五十一年前,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之上曾雄踞着一座美轮美奂、曼妙绝伦的园林。诗人的语言不足以赞美她,画家的丹青妙笔不足以描绘他。她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园林之梦,连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都对她赞不绝口、顶礼膜拜。这座园林的名字就叫——生:圆明园(板书“圆明园”)然而,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带上你的心情,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21圆明园的毁灭”
师: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生: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这么美的园林被毁灭了,真是太可惜了!
师:是的,《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追问、有感叹,还有无尽的思考。透过课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来追寻当年的情景。
二、 读文习词
师:现在就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将课文朗读一遍,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先明确一下,知道“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吗?请齐读——
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不回读。
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请自由读课文,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
师:之前有过预习,现在又读了课文。大家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请看——(课件出示词语)第一排的词,请咱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
生:殿堂、瑰宝、侵入
师:字正腔圆,不愧是朗读最好的同学!第二排的词,谁来读?
生:灰烬、销毁、损失
师:嗯,读得正确、清楚,敢于挑战最厉害的同学,说明你也很厉害!接下来的词,我们以“开火车”形式来读,“小火车”在哪里?
(生读,随机正音)
师:是不是大家都会读了呢?看老师的教鞭点到哪儿,就齐读这个词——
生(齐读):不可估量、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山乡村野、瑰宝
师:会读了还不够,大家是否掌握了这些字的书写要领呢?请看本课的生字,请拿出练字纸,对照这些生字,将你认为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字写一写。
(生写字,师巡视)
师:写完了,分享一下我们的成果。老师随机抽取了一位同学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从他的书写当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我发现他的“毁”字右边写错了,不能写成反文旁。
师:是的,这个字很容易出现错误,要引起特别注意(范写在黑板上)还有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的,谁愿意来展示?
(请生上台展示,生自作讲解)
生:我发现他的“宏”字写错了,多了一撇。(师范写)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把掌声送给他!会读又会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要是还会理解就更棒了!请看,还是这些词语,老师稍作增加和调整,就有所不同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不同?
生:……
师:不如,我们先将这些词来读一读,可能读着读着就会有灵感了。女同学,用你们清脆甜美的声音来读读第一部分;男同学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女生,开始——
(男女生分读词语)
师:现在,有发现了吗?
生:第一部分的词语都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词语。
师:太棒了!这个同学很会发现,也很会概括,一针见血。这些正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词。(板书:“辉煌”)那相对应的下一部分的词描写了什么呢?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过程。
师:对呀,大家的观察很敏锐!(板书:“毁灭”)课文正是从这两个部分来介绍圆明园的。这是从意义上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师:(手势提示)第一部分的词……,第二部分的词……
生:第一部分的词比较多,第二部分的词比较少。
师:就是嘛!对应我们的课文内容,描写“辉煌”的部分是哪些段落?描写“毁灭”的呢?
生:描写“辉煌”的是2、3、4节,描写“毁灭”的是第5节。
师:是的。正如对词语的观察一样,课文描写“辉煌”所使用的篇幅更多,描写“毁灭”的内容着墨比较少。那既然课文以“毁灭”为题,为何却要重点描写“辉煌” 呢?这个问题比较深刻,带着我们的思考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日后,要多用这些好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求知和思考。
三、 朗读背诵
师:你看,光是词语就已经让我们体验了诸多滋味。但词语毕竟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详实的内容包含在课文的篇章当中。以这一段为例,文辞优美,内容丰富。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争取做到“正确、流利”,能读出感情就更好。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的朗读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生:圆明园中,……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给他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不错,只有在“山乡村野”这个地方回读了。
师:是的,通过朗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呀?生:圆明园的美景
师:是呀,圆明园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还想读么?
生:想!
师:咱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部分,女生来读第二部分。准备好了么?男生起——
(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老师也想加入到大家的行列中来,行么?这次由你们来读第一部分部分,老师来读第二部分。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在场所有的人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生合作读)
师:看,通过努力我们不仅能将文段读正确、读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觉。如果能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书是讲究方法的,以课文的第四段为例其中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么?
生:不但……还……
师:这组关联词是表示什么关系的呢?
生:……
师:表示意思更进一步,程度加深一层。这是递进关系
师:也就是说,上一段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这一段就是介绍圆明园的——
生:文物收藏
师:那这个句子既承接了上文,又启示了下文,是什么句?
生:过渡句
师: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圆明园中都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呢?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所以,评价她是——
生:当时……艺术馆
师:总—分—总的结构,一目了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记忆会不会简单很多呢?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尝试背诵,师巡视)
师:把书倒扣过来,根据老师的提示,咱们试试背诵——
(师引读生背诵)
师:短短两分钟就把这一段背得八九不离十,已经很不容易。课后,按照方法去背诵第三自然段,我对大家充满信心!第三段读得有声有色、第四段背得有模有样,此时,我们要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定不在话下。让我们再次将课文美美地读起来——
(全体齐读)
四、 解读主旨
师:再次读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了给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情景之外,还写到了什么呢?谁来给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损失
师:是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板书“损失”)
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计算,难以估计
师:也就是说,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无法计算的!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来形容这种损失?
生:两个(板书两个“不可估量”)
师:请齐读这一段,注意加点字要重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的损失。
师:是啊!圆明园的毁灭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痛!给历史带来不可估量的教训!维克多雨果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下节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继续梦回圆明园……下课!
课后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是: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语言。
一、复习巩固,提炼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要求归纳课文中心思想,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从内容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即课文中心)。这一环节紧扣两个问题: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通过检查对中心句的感情朗读,进一步提炼出中心句的中心词——“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奠定了基础。
二、认定目标,明确方法。
有了目标的诱导,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三、理思路,抓重点。
教学程序是: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2、找出作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能否准确地抓住重点是领会作者思路的难点。我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重点部分抓准之后,再理出重点部分的叙述顺序。
四、品析词句、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首先放手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然后汇报、交流,再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品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练习表达,迁移运用。
为巩固这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和从课文中积累的语言,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强化感受,再让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题,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写一个片断,尽量使用这节课和平时积累的词语。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能力、表达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为了迎接镇里的课堂考核,我把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预留了出来。考虑到课程基本结束,周四下午犹豫再三,我决定周五进行课堂展示,于是吃完晚饭开始设计教学思路。我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不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不一定是预设的生成,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学预设才能达到良好的生成效果。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赛课我都不习惯写详案,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握住主线思路就行,至于学生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出牌不重要,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处理就可以。
经过反复地分析琢磨课文内容,我想以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读者对英法联军的“恨”从而激起的民族情感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我决定从课题直接导入,抓住两个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圆明园又是怎样被毁灭的?第二步,抓住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激发他们的痛恨和惋惜之情。第三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结合第五段再次激发学生愤恨和惋惜的情感。第四步,结合第一自然段,拓展延伸,深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第五步,回扣课题,感受文章的写法。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在脑中反复过电影,尽量让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同时我知道这篇课文需要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被英法联军毁灭后激起的愤恨与惋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可是时间比较紧,想搜集的全面一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周五早晨来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搜集了一小部分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
四十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走出教室反复咀嚼这节课,我觉得做的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课堂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流程轻松顺畅,有几个点做得还是不错的:
(1)由课题直接导入简洁直接,最后回归到课题,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尾呼应,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2)重视读的训练,尤其是第五自然段,通过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抓重点词体会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最后利用课外资料的引入使得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恶的情感体会的相当到位,学生的朗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已经沉浸其中。
(3)板书设计富有个性化,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突出。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重点。本文教学难点是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文题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大量篇幅写昔日辉煌,这是为什么?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自然段:首先,以第五段的主要情感“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然后,抓住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而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充分准备。
3、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前面紧扣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怒之情,继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成灰烬再次调动了学生对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憎恶,最后水到渠成地激发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避免了过于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情感的漩涡中。
不足之处:
1、课堂安排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后半环节有些内容没有深入下去,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归根结底还是课前备课不够精心。
2、课堂机智不够灵活。譬如:在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时,让学生找出能把二、三、四段的内容串起来的那句话时,我预设大多数学生会很准确的找到那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可是多数学生没找到,当时心里就一晃,当有个学生找到了这个句子时我就匆匆而过了,如果我能适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相信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过渡句加深认识了。再如,课堂小练笔本来预设是让学生写后交流,看到时间不足就改成说一说,其实完全可以作为机动环节放到课后作业,这样这节课时间就不会紧张了。
3、课前准备不充分。明知道这节课如果能运用大量课外资料和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体会会更投入,但我没有去做,思来想去是惰性使之然也。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课程理念要认识到位,然后课堂上只要寻找好切入点,找准课文主线,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这条线展开,或隐或现真正能做到形散神不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多半,前提是教师必需吃透教材,善于挖掘各种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其实课堂教学艺术很多,我觉得关键是自己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能刻意地去模仿某个人、某节课,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憎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先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不可估量”,再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珍贵文物,从而突出它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从而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作者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把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全文始终。通过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但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更加丰富,更贴近生活。
二、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思路,在教学设计,我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课前参与就是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他们通过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析归纳。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与问题走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
课中探究就是课上,学生利用自己整理的资源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
课后拓展,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将要下课时,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这样,整节课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表现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3、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解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这样赞美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遗憾的是昔日那些美丽的景色如今已经烟消云散,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化为灰烬。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欣赏由老师解说配乐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地位价值及毁灭的惋惜。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铺设好了情感场。
二、课中探究:
(一)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概括得出: 举世闻名
(二)运用资源、共同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2-4节,想: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教师巡视指导学法。
2、交流汇报:
a宏伟建筑:
1)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读。
2)指名读1—4句,闭眼想象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3)出示布局图,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建筑?
4)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受读最后一句话。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b历史文物:
1) 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
2)问:你说收藏着珍贵文物的圆明园又可以称之为什么?
3)齐读最后一句话。
&nb
sp; 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他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课前整理的图片、文字信息资源了解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很美,历史文物很多。然后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历史文物的珍贵。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媒体 深刻感悟
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
2、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化为灰烬:
1、导: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圆明园,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变成了废墟,它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3、带着你的感受自己体会读最后一节
问:同学们,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
4、引导读:圆明园是建筑史上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具有传奇色彩,耗资巨大的皇家园林却毁在了侵略者在1860年10月的一场大火中。同学们, 下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节,请把你们无法释怀的痛、满腔的恨读出来。
5、引读: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我再一次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体会圆明园辉煌的情境:看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影视片段,看后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这就是举世闻名;同时也使全体学生入境入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这样使学生感悟、表达等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当学生用读在抒发自己的自豪感后,我播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影视片段,将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展现于课堂,我进一步激情导读。这时学生情感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去表达对侵略军的刻骨仇恨。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中,强化了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课外延伸
1、读写结合
圆明园被烧毁了,这个损失确实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如今,145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后读一读。
望着烧后的废墟,配着低沉的音乐,我进一步煽情,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小结:忘却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布置作业: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还立在那里,望着它,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再来查找一些资料,然后把你们知道的发到学校论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在课后,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这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
举世闻名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普通教学环境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历史、风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这节语文课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