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凡卡》教学反思

2021-04-09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凡卡》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凡卡》教学反思1

  教《凡卡》这课时,我引导学生带着课后的三个问题进行默读,然后交流。更多的还是依据学生的学情生成新的教学思路,随机调控课堂,感觉非常满意。平时上语文课,我很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我比较喜欢使用朗读,在我看来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凡卡》是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默读,前一篇课文的教学我没使用默读,也没提及默读。

  因为平时在观察高年级学生读课外书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默读。从某种角度讲,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随着年级的提高,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在阅读书报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用默读的方式。当然这种默读还是无意识的,比如要有意识地提高默读的速度,要有意识地边默读边思考,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凡卡》一课的教学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默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学生对课后三个问题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预想的。尤其是第二处问题(第一课时:为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第二课时:多数同学认为凡卡受尽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个同学却认为凡卡很坚强,你认为凡卡到底有没有坚强?)的交流,具有“史无前例”的突破!多数孩子一开始都认为凡卡的学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惨遭遇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凡卡骨子里还隐藏着坚强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怜凡卡的同时,唾骂的是鞋店的老板、老板娘、几个伙计,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课的教学,我没有引导学生去同情凡卡,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唾骂和怪罪,学生的交流中已经蕴含这些了,我为何还要再去强化这些呢!因为这些都不能触动我和学生的心弦,不能撞击我和学生的心灵!

  凡卡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始终坚信能够回到爷爷身边;在经受折磨和屈辱之后,凡卡顽强地挺过来了;虽然凡卡的忍受力达到了极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他没有自暴自弃!这就是凡卡的坚强!这就是震撼人心的坚强!我和学生被凡卡的坚强感动着,不断地感动着……

  此课的教学,前后的两个课时相互“链接”,融为一体,默读中的三个问题贯穿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默读完之后,依次交流,学生的默读成果分类板书。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在“矛盾”之处生成新的问题,这里的新问题是对原问题的深层思考,可以留给第二课时,因此不必马上解决。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巧置悬念,吊吊学生的胃口。胃口吊一次还不够,还要吊第二次,第三次,学生都快坐不住了!第二课时学生的浓烈兴趣依然不减。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新问题出课堂。”这一课的教学我不就是在实践着这一个理念吗?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走入文本,带着成功的喜悦走出文本,引发新问题后,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次走出文本!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自然而亲昵,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语文。第二课时的末尾虽然没有再产生更新的问题,但是凡卡超乎寻常的坚强,为自由而生存的坚强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引发的将是更加深刻的问题,留给学生的将是一生的思考。

  《凡卡》的教学,默读与交流交替进行,学生不断地在文本中走进走出。每一次进出,学生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交流,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每一次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总是兴致盎然,兴趣大增。我想这就是理想的语文课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语文课也应该像说评书那样,经常带给学生“意犹未尽”的`享受!

  课文《凡卡》教学反思2

  《凡卡》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巧设疑问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以朗读指导为主,按文章中信的内容、插叙的回忆内容、作者的叙述内容三部分品读课文。首先读凡卡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一个九岁孤儿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再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然后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对比,衬托凡卡的悲惨童年,激起对凡卡的同情,进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细阅读信的内容的环节,用“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这一问题贯穿教学,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10、15自然段,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扣住词句的分析,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乡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读插叙部分,谈感受,联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既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奈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领悟本课在表达方法上有两个重要特点。由于时间紧,教学中还存在有些重点句子读得少,学生体会不够等问题。只能让学生课下再读,以加深理解。

  课文《凡卡》教学反思3

  《凡卡》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这激起了人们的深切同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有这几点感受:

  一、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考虑到本课篇幅较长,我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时认真朗读课文,课堂中就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例如:有位学生说到:“我认为凡卡太傻了,怎么就不知道跑回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请全班同学帮他解决。同学们结合课文里的具体情节来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饿等多种因素使凡卡无法回到乡下。这更烘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让学生带着疑问理解课文,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终抓住文章的主线。我们应该鼓励这种个性化的理解,进行地交流读书体会。

  二、异曲同工,发展创造性思维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形式。

  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以做梦结束,似喜似悲,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比进行思考探讨。我说:“凡卡是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有想到爷爷是永远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运将怎样呢?”学生的回答都带着明显的同情。“那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么文章结尾又有什么含义呢?”有的学生回答:“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学生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针对这一悬念式的结尾,我再安排学生续写,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对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理论联系实际,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课文《凡卡》教学反思4

  一、介绍背景,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伊始,我便简单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乞求、凡卡的回忆等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探究,指导学生从读中悟,以悟促读,然后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加以想象,并相机对莫斯科的气温情况进行介绍,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凡卡悲惨生活的体会。

  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凡卡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达到披文入情,从而真正体验到凡卡痛苦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1.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2.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体会到作者写乡下生活的“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预设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1.在介绍凡卡的两个名字时,用时过多。2.没有及时对学生完成《学习指导丛书》的情况进行发馈等等

  课文《凡卡》教学反思5

  文章很长,课时却有限,这样的时候,倘若贪求面面俱到,教学将又冗长又乏味,学生收益甚少。因而,在《凡卡》一文的教学,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

  1、初读课文伊始,就抛出问题:“用一个词语表达你初读本文的最大感触。”学生很快纷纷表达:震惊、伤感、同情、悲痛……由此,迅速导向学生集中关注文本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情感世界融入其中。

  2、然后,就“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震惊、伤感、同情、悲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一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以点带面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并反复研读相关的语句,既紧扣情感,又明晰文章主线;既读懂内容,又感染情绪。

  3、接着,再让学生就自己最有“震惊、伤感、同情、悲痛……”感触的语句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自然地喷发感情。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倘若面面俱到,或逐段讲析,自然枯燥乏味,毫无特色,弱化文本自身的感染力,以上处理,则较好地突破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时间、空间关系复杂的难点,实现了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因而,教师深入涵咏文本,正确地处理、把握教材非常重要。

  课文《凡卡》教学反思6

  《凡卡》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采用了“写信”这一表达形式,主要讲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个鞋铺当学徒,他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告诉爷爷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想回到乡下爷爷身边的急切心情。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比较长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课文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他们与课文中的凡卡年纪相仿,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但本课课文结构较复杂,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组成,这类文章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另外,俄国人名字姓氏、作品的历史背景等也会使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第一课时先交流作家契诃夫的有关资料,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人物姓氏、身份关系用连线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小说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梦等内容中的重点句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让学生讨论凡卡遭受了哪些折磨?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在第三课时教学时把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和续写作为重点进行。学生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凡卡的遭遇给予深深的同情,经过对表达特点的研讨,更加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对经典的教学,总是觉得什么都应该让学生学到、领悟到,但时间有限,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比如“凡卡的三次叹气”、“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等一些细节描写,我处理的比较简单,感觉如果能在深入引导揣摩揣摩就更好了。

【课文《凡卡》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

1.《凡卡》课文教学反思范文

2.《凡卡》教学反思精选

3.《凡卡》的课文教学反思范文

4.凡卡教学反思

5.《凡卡》 教学反思

6.《凡卡》教学反思

7.《凡卡》教学反思

8.《凡卡》教学反思

上一篇:《互感与自感》教学反思 下一篇:一个接一个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