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汉文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秦汉文化》教学反思1
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上继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后汉武帝又实现了大一统,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这些都奠定了秦汉昌盛的文化,成就很多。本课内容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这一时期丰富的文化成就,还讲述了这些成就取得的相关人物以及生平事迹,项目杂、人物多,如何在一节课中把这些繁杂的内容让学生准确掌握,确实不易。
首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整节课都精力充分集中。我们都知道,初一学生年纪小,上课时很容易走神,特别是当课文知识内容太多,更容易走神,利用,我们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耳目一新,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整节课一个文化项目接着一个文化项目,一个科学成就接着一个科学成就,记忆、书写他们始终都能做到思想集中,背写跟上。
其二,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读写,都有所收获。我们把知识点全部放在一体机上,重点内容特别标出,多找些插图增加趣味,这样,抓住了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就连教室后面两排的学生也都能认真听,认真看,积极去记忆。
其三,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众多的项目系统化。本课内容颇多,要记住的不只有科学,还有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这些众多的知识点,中大量通过列表将它们系统的加以归纳,清晰明白、系统条例。而对于那些抽象的知识比如造纸术的制作过程,通过形象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印象特深。
第四,便于检测。通过设置空白表格,让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各个都有机会回答,人人得到了检测。
《秦汉文化》教学反思2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 ,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秦汉文化》教学反思3
对于文化课,可以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上不好,罗列文化成就,表格数字的罗列,枯噪而乏味。老师累,学生烦。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充分利用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处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展学习思考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从小着眼,用以复习旧课,从大处着眼,加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秦汉时期的文化,先让学生了解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从而知道秦汉大一统下气势恢弘的文化等。
对于课的处理,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回答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求真知,并注意运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等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给学生以直观的印想。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下:第一,问题设置还不够有针对性,要有启发性、趣味性、灵活性。第二,语言上的问题,铺张浪费,有些不要讲,有些必须讲。一定要信任学生,有些问题,不必要重复。但自己往往不放心,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秦汉文化》教学反思4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最深的是: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去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的旧观念向“教学生如何学”的新观念转变;二是由过去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三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注入式、填鸭式向启发式、探究式等演进。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完成课程目标,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1、教师课前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本课历史史实丰富、生动,容量大,而教材编写又比较简炼,如果学生不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单靠课堂想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是很难的。课前作业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预习新课,要求学生理解本课讲什么(大标题-昌盛的秦汉文化),是怎样来讲的(四个子标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王充和《论衡》、司马迁和《史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了解每个子标题的基本史实,从而使学生理清标题关系,形成粗的知识链和基本史实。二是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识,利用百度搜索网络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识。
2、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问题的角度。例如: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许多学生只答了一点,继续深入没有了,但是经过老师指导如何思考问题的角度后,则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回答出来
3、教师备课要整合、开发资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媒体资料展示太多,设问过繁,拓展太深,表面热热闹闹。课后问学生学习效果,则一脸茫然,而真正需要解决、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掌握。本课有许多教材外的资料,如果都去讲解,事实上是不可能,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即使那样,也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初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结构,对教材和课程进行再一次整合、开发,但要突出重点。同时设问要适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启发性引导相结合。
4、充分利用网络来辅助历史教与学。本课有很多历史知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部分,网络提供了历史教材无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网络优势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学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创新的目的。
《秦汉文化》教学反思5
反思使人不断进步,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进步,都能促进教学技能的发展。
本课教学内容为文化史,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太强,在学习中让学生分组根据问题自学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课根据学生的表现自主整合课本内容,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文化史的图片、音像资料丰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图、音、像和文字资料结合起来,一方面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感受到处处皆历史。
佛、道两教对现实生活依然发挥着影响,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后以顺口溜的方式总结本课,使学生更好地记忆本课内容。
不足之处是在解释佛道两教的教义以及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时显得有点凌乱,对于宗教问题也解释的不尽人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扩充知识面.
【《秦汉文化》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
7.文化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