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凝结》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凝结》教学反思1
在上课开始之初,我拿出一块玻璃问道:这是什么?然后问道:向玻璃上哈一口气,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个时候学生都说有水雾。然后,我又要求现在拿你面前的玻璃然后哈一口气,看看,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一下。现在想来这样的开头还是比较的好的,直接从学生的实践和观察中去发现,在操作之中,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发现,结合了学的生活,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更深入的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对于问题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生观察过水雾原来是许多的小水滴之后,我又问了一句:这些小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非常容易的说出。但是我接着问了一句,水蒸气是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学生很是容易得出在遇冷的情况下变成水。
在下面的活动就是研究设计实验研究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变成水的。在这实验的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还是非常容易完成第一个设计,就是把玻璃片放到一杯热水上方进行观察。但是学生们还是没有想到需要利用对比的方案进行设计。我如果在学生设计时候,我问一句在其它的情况下是否也会变成水呢?这样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我想学生会更好的思考和设计。
在实验和操作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有的学生在操作出现问题:就是玻璃在加热的过程,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加热,导致一些玻璃碎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再加强调需要均匀及适时进行加热。这样效果会好一些。还有就是个别的同学没有事玩火。这个问题现在想来非常的严重。需要严格的出来。
在凝结需要放热的学习过程中,我没有进行实验,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推理。现在想来如果能够实验的话效果会更好的。
《凝结》教学反思2
《凝结》是四年级《水循环》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蒸发》《沸腾》之后,对水变化的又一重要认识。这次“同课异构”式的课堂教学同研,我们便从此开始,在同研的基础上,向学生家长开放,请家长走进科学课堂,参与孩子们的探究活动。
翻开教材,只有两页,去掉四幅插图,只有十句话,其中三句是问题——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对着小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语言——瓷盘加热后盖在杯子上试一试、现在我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啦!原来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算是本课要掌握的科学知识。看起来简单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并且有所收获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决定还是从钻研教材入手。对着两页教材,我反复地看,仔细地读,用心分析每一个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每一句提示语的指向——这句提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一句话的用意——为什么要这么说?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教学用书,再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来充实自己,努力做到:要教给学生《凝结》这一滴水,自己要拥有关于水循环知识的浩瀚大海。比如:对于云、雾、露、霜、雨、雪等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不是都属于凝结呢?按照我们的习惯,都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一般都认为是凝结。但我就是较真:科学概念是这样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只说变成液态的水叫凝结,并没有说变成固态的冰叫做凝结,这种习惯说法肯定不准确,不准确的知识就不能教给学生。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相关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华不叫凝结。因此,在进行“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这一环节时,只出示了云、雾、露、雨四幅图片,没有出现霜、雪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上,我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对比实验入手,让学生发现对比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的条件,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并运用自己选择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有的.小组选择水的温度作对比,有的同学选择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也有的选择水量的多少作对比,在互相交流之后,大部分学生确定将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这个实验,如果找到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就比较简单,但如果老师把方法告诉学生,就失去了设计对比实验的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学会对比实验,是这课实验设计的目的所在吧。
这个对比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如果只安排一个实验,课堂容量是不是太少?听了岳华老师的课之后,感觉一节课也是挺充实的,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将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也提到这节课来做,一来雨的模拟实验现象较明显,操作方法是在沸腾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学生刚刚做过,也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我将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旁,准备学生随时取用。我还想为学生的实验再提醒几点,大家就已经急不可待地开始了,我只好压下要说的话,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中我发现,没有我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很规范,观察得很到位,没想到,由于学生的急性子,造成了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的局面。当学生为自己造出的雨而欢呼时,我肯定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这节课大约延长了六七分钟,如果制造小水珠的活动再简短一些,在实验方法的指导上语言再简练一些,也许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去交流,去表达、去展示。
【《凝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凝结的眼泪
3.水珠的凝结周记
4.用凝结造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