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内容的主题图,用线条标出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并呈现出整体,以利于学生感知,同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找角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比观察找出来的这些角,说说它们又什么共同的地方,一加深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感知。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但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同桌两位同学用自己准备好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由于每位同学的活动角不精致,比较时不准确。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资料。这节课虽然资料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忙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之后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之后,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透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
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必须会有收获!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
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仅贴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以前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能够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杨红丽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为学生
一、课堂设计富有童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本节的开头杨老师就设计了“猜图形”的游戏,从圆形到三角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角的特点。比角的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又处于课堂的后半节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易疲劳,而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悟空变变变”的游戏,形象而有趣的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难点,并且是印象深刻。
二、给学生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的校园场景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在主题图中分小组找角,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又在自己的身边找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给学生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观察主体图小组合作找角,根据角的特点用一个圆形创造角、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角的各部分名称、观察活动角的变化后
我们的每一节都会折射出一些不足,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
1、在用尺子画角的环节,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先让学生独立画角。因为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学习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三部分组成的。所以,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己画角,教师可巡视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生成作品,让他们讲自己的画角方法,最后选出最优化的画法,教师再次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性的画角。因为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三角尺,所以,大部分学生自己尝试画角时都是用的三角尺。这时,教师可以问:你会用直尺画一个角吗?学生再次用正确的方法画角,这样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就会更加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在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汇报他们的初步认知,然后再进一步引导观察,最后
每次聆听这样的公开课,我都会从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中学习到最宝贵的课堂教学智慧,今后自己继续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一、源于生活,课堂更有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因此,教学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亲”产“趣”,由“趣”生“需”,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本节课我有序地组织学生三次找角的活动。
(1)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张漂亮的生活实物图(钟面图、三角形图、西瓜切面图),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使他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
(2)当学生对“角”已有了一个较模糊的形象记忆时,我就让他们说说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接着组织学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体表面的角。学生的表达朴素而真实,但正是这样不规范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感悟到要认识的“角”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的,是生活的样版。这不仅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材料,也为学生他们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和寻找角。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两条小棒可拼成一个角;用圆形的纸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两根纸条和图钉可以钉成一个活动的角……这种设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既让学生回顾、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言交流和知识探索的环境。
二、互动的课堂,让课堂更灵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畅,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个角的两条边,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归纳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组织学生利用: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的纸和两根纸条、一枚图钉自己创造一个角,看谁的方法最多?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使学生对于角的特征认识得更加清晰、明确,而且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的各种角中找到一种特殊的角――直角。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的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逐步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所需重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使角变得大一点?怎样使这个角变得小一点?那么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有关吗?当学生思维发生冲突、矛盾,课堂上就这个问题争议不下时,教师及时出示了一道眼力题和一个活动角的教具,通过课件和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这些简单而又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蹲下来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更加活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力求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思维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我。在关键时刻,教师又不失去有价值的引导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知识的同时,体尝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活力。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