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2022-09-02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学反思 篇1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草原》这篇课文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文。当时班中有一半的学生喜欢本课,为了让另一半学生也感兴趣,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

  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2、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3、大胆使用综合和开放性强的问题,发挥语文综合性的功能特点:

  在最后当我问到“课文的主要笔墨都放在了蒙族人民的描写上,而开头又为什么写景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学生

  A说:“景色与人物相互映衬”。

  B说:“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C说:“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会变的非常狭隘,生活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变的宽广。”看,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极好体现吗?一节课下来,我的话并没有几句,而学生却把课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体会思想感情时,抓重点句进行分析,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品读,从而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三、缺乏点睛之笔

  当学生说到人与景的关系时,我只是积极的肯定,而缺少精练的小结和精彩的点评。如果当时加一句“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那么会更精彩。

  《草原》教学反思 篇2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把草原的图片呈现给大家,让学生一下子对草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让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看到草原后的感受,由于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来来形容,因此,再读课文,学生将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为他(她)选的句子配上一幅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并结合图片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使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具体地再现在同学们面前,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的图片。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选图片的过程,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教学反思 篇3

  反思前,我不得不说,读书给了我更多的灵感和启迪,更新了我长久不变的教学思想,让我学会了很多。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有了深刻的反思。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品词析句是这节课中最成功的一面。反思如下: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体会是学生自己的体会,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的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不断地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整个教学设计的阶段,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为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对话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着、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做到了语言与感受相一致,而不再是套话连篇了。

  二、教师要深层地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教学中,从学生的阅读欣赏──展开想象──品词析句──自主感悟等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说,在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时,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我问:为什么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心情豁然开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都是那么美丽,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觉得可爱。也有学生那喧嚣的城市天空与草原的天空作比较,来衬托草原天空的可爱,从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的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不教语文不被语文这条缰绳拴。经常教语文的,有时候会受语文的限制,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有所局限。当我抛开脑中的常规的设计思路来看《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涌现。从三维目标完成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学生又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地品词析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容,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话语超乎了老师的想象。所以,课堂上,必须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这些,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可以说,我最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探究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具备创造的潜能,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可以表现的更好。

  对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把提问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朗读感悟的机会,寻取学习方法的机会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会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思想、理解和感悟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课堂将充满个性化的理解感悟,教学将真正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类型,以及认知方式。

  三、教学中,我不但让学生知道了是什么?,更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和怎么样?

  课件中所使用的图片和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美丽,最容易引发学生对美的享受。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视频音乐的欣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简单阅读,很容易就总结出草原景色美丽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随时鼓励学生对文本创造性地感悟和发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课堂,有效地进行了思维,他们结合文本种语言情境展开想象,产生意境,并能够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更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不再强调答案是否标准,而是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应该知道为什么?。就好比说草原天空的特点是明朗的,孩子们能够找出明朗这个词,但对于明朗理解感悟、明朗的原因、明朗给人的感受、明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等等,学生并不一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如果教师在此处轻描淡写,学生就更不可能展开想象,走进文本描述的意境了。

  所以,在学生不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就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卖关子,绕太多的弯。在阅读的过程中,多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反复吟诵,推敲,质疑,其实,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丽,之后,并不急于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对文本有新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教学设计,不是教师想方设法地建造迷宫,处心积虑地想着怎样让学生钻进去,但不一定能让学生钻出来。学生钻不出来,自然不会高兴,更不会产生美好的学习体验,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在寻找出路,也就是怎样回答老师的提问,冲破老师设计的重重关口,也就根本顾及不到自身独特的感受与发现了。

  课堂中的不足,反而让我有了更多的反思,更多的收获。

  首先,我觉得,教师要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从不同的方面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节课,课堂教学很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图片、音乐吸引了它们、感动了他们,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了学生说真话的机会。但遗憾的是,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却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来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学生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哪怕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回答不是出色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我真希望能够与合适的话语给他们勇气。课堂中的这种缺憾就好比是一幅完好的中国画缺少题词一样,显现不出神韵。

  针对这项弱势,我分析着,单纯地学习几句表扬学生的常用话语,是不会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发展的,知识是发展的,很多方面都是灵活的多变的,学习再多的表扬话语也应付不了将来异彩纷呈的课堂评价,这是大势所趋。所以,深入学习新课程下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差异,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睛充满神气的力量,能够轻易地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另外,我发现,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也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仅这次上课,以往也是这样,我总会在课堂上大声地说话,几乎没有多大的感情。我一直以为,只要声音大而清脆,学生听得清楚就行了,也就是语言具备所说的激情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一种调子下来的声音。课后细细一想,也就是,语言没有感情,不就成了单纯的信号传递,真是太煞风景了。语言也是有血有肉的,激情澎湃的语言具有更大的感召力。曾经倾听一首描绘母爱的散文,朗诵者真挚的感情竟让我默默流泪,有感情的语言是可以吸引听众的,更容易让听众走入文本的情境。所以,今后,无论是文本的示范朗读,还是教学当中的话语,都应该富有激情,而不是声音大,是要抑扬顿挫的。能够让语言成为一种艺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发挥它巨大的魅力。

  《草原》教学反思 篇4

  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学生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和想象后,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愤比较活跃。

  2、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儿童诗童年仿写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学反思 篇5

  《草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感受自然风光美时,让学生找找第一段中的景物,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体会“一碧千里”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这种情景。关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我出示了两幅中国画,让学生对比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老舍为什么用“渲染”这个词语。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还设计了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练习写话。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默读课文时,就能从文中的语句感受到蒙汉情深。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反思 篇6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采访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有去过草原的吗?正巧,我班的刘正升同学去过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学去过,其他同学顿时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为调动气氛,我随机走到他身边,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我是这样说的:“好,老师现在就采访一下刘正升同学,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空气清新)你在那里玩儿得愉快吗?骑马了吗?(没有,怕从马上摔下来。)吃了些什么?(借机介绍奶茶、手抓羊肉)说得真好!老师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过一次草原,和刘正升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可惜大家没有去过草原,但是没有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风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成功的,当我走到刘正升同学面前采访的时候,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随之投来,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倾听,采访中刘正升同学的表现也很轻松,消除了紧张感,此时的气氛十分融洽,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1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美景。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讨论:本自然段写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够体会出?学生们边读边画,讨论非常激烈。汇报中,同学们各抒已见,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点:大、绿、美。重点有五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汇报中,学生能够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与别处的不一样,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学生汇报后,我是这样过渡的:同学们说得特别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

  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紧接着说:你能不能把老舍先生的这种感觉用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学生举手踊跃,能够将重点词“更”、“那么”加重语气,并把老舍初次见到草原高兴愉悦的心情读出来。接下来的四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更是将草原的“大、绿、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同学们边汇报,我边借机指导朗读,同学们朗读的热情越来越高,后进生“刘梁”等几个同学也被这种气氛调动起来,积极举手参与朗读。最后,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课堂推向高潮,随着音乐的响起,我们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的确,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学生们能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本课书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准确,并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草原美景和人们的热情好客的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草原美景,体会出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这句话时,学生们能够找出本体和喻体,但是对“渲染、勾勒”两个词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释也很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将这两个词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

  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宣纸,请我班“小画家”张悦来现场作画,用了这两种画法把小丘的样子画下来,非常直观,学生当即理解,并对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出了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

  课后,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好词佳句按以往贯例都积累到了语言积累本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老师都能注重这方面的训练,相信学生将终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2、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直观、形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书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虽然学生们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想像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而且书中也有相应的图片,但是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会更加直观、形象,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由于准备仓促,多媒体课件没有利用上,也带来不少遗憾。今后教学中,我将会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草原》教学反思 篇7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草原》教学反思 篇8

  《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 篇9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草原》教学反思 篇10

  看到这篇课文是那样的熟悉,它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在这一次新的统编教材里又出现了,我觉得应该不用学了,只需一带而过,完成练习题就可以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备课,突然发现此次的重难点与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也许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备好课,走进课堂。按部就班的读书自学,积累字词,解决了基础知识问题,开始探究学习。此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文中,作者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风光,最后还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剩下的2—4自然段则作为略读段落,从中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最后,抓住课文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再学这一课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成了本课的重点!所以学完这一课后,除了完成课后练习题,我还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上来的小练笔大多同学写得不错!

  反思存在的问题:课堂讲解过于繁琐,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课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学反思 篇11

  《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优秀的名篇。文章语言优美,描会了引人入胜的草原风光。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缓的笔调描写了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用洗练的文字将写出了草原美丽动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全文散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激起兴趣,描述草原概貌

  对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读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很重要的环节。我利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分组读,男女生齐读,赛读等方式进行展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对老舍笔下“草原”这一美丽的景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朗读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诉大家,你觉得草原是怎样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鼓励学生自我思索,不仅对口头表达能力起到锻炼作用,也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和人情美”

  (一)理顺课文中心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然后提出问题,你从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时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受到的?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对文章的自主感悟。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对草原的美丽有了进一步体会。交流感受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哪些文字能让人感受到草原美丽?从而深入到重点的句段或字词去品味草原的美。重点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恰当,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阅读中,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对草原美景进行展现,使学生能直观感受草原美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想象变为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训练字词句段时,需要采取寻找经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谈论阅读体会等方式得以实现,因此,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其辅助教学作用便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二)佳句重点学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句子,并且进行背诵。对第一自然段的叙述方式和顺序进行讲解,并且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对草原“绿”和“广阔”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逐层伸入,接着重点赏析这样几个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够了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三个句子各有特色,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原“绿”和美的特点。在品析这段文字时,主要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翠色欲流”和“渲染”等词进行体悟。在教学中,我将读和悟结合了起来。

  景美体悟结束,该去乘着语言文字的翅膀去感悟草原人们的好客的热情和人情美了。在体悟人情美的时候,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如:“欢呼着,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些具体的描写能看出蒙古族的热情好客。在教学时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悟草原人民语汉族的深厚情感。同时要想象这两句话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动手写一写。

  (三)本课总结和一点思考

  在本课的学习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文主义情怀应该充满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草原》一文文字平淡,无华丽的辞藻和跌宕的悬念,初看略显简单,但是,当整体阅读后,读者便被文章深深吸引了,因此,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来理解其中内涵。从而欣赏文章的美丽和情怀,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导入——阅读体会——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究——欣赏品鉴这几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兴趣。

  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探究学习的模式来引导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体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进行相应的学习,在促进学习深入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追求“讲”,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要方式。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想做到“方而不纵,散而凝神”。通过自由的思维,学生可以真正发现和品味到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从而学习相关知识。

  新课标要求: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深刻领悟文章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索。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之一。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

  《草原》教学反思 篇12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不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在讲课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学好呢?课后,我觉得蛮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兵分两路,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景物的描写,然后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这样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草原》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堂》,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景画,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主动发现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学生在自主提问、互助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我还以“情”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唱一唱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小组读、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味到了动情之处,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吹奏长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这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 篇14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

  《草原》教学反思 篇15

  《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境。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抓住本文的线索,弄清课文的顺序,了解课文描写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达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练的诗句总结全文。

  品味课文的精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感情也在变化。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写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的语句,通过品味、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总之,抓住本文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境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初步了解本课的写法对今后学生的作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做好引导。

  《草原》教学反思 篇16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首先培养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这一目标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习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学本节课时要教育学生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 学习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草原》教学反思 篇17

  本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加强了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的确给同学们带来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特别是第一二段草原风光的描写十分出色,课堂上做到了句句细品,段段精读,而且趁热打铁,做到了当堂背诵,效果特别好。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比较到位,课前做到了充分的预习,课上带着浓厚的感情来学习,来品析,草原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充分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而且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应该在写法上引导学生多借鉴。但是本课只注重了品读,没有细细分析语言到底美在那里,这样学生的写的收获会相对较少。另外草原的风光毕竟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边启发边想象,还应该就着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改换一些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以加强语言的训练。

  《草原》教学反思 篇18

  《草原》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了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在教学中,我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我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这种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个人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为此我播放了一段韵律欢快的“鄂尔多斯舞曲”。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尽情的享受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们的智慧,欢快祥和的音乐中促成了孩子们语感的形成。在本节课教学接近尾声时,伴随着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让学生整体读课文,感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把这节课带入了高潮,虽然话已尽,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在研读“喜迎远客”时,我出示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襟飘带舞”“飞”“欢呼着”等重点语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优美的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奶茶、奶豆腐、奶酒,大盘的手抓羊肉”画面的出现,使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兴奋起来。场面隆重而热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出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真挚感情。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3、体验文本,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才能彼此接纳,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激情相见”部分从四个“握”字体会见面时的亲切,我很激动的与一个学生握手做示范,立即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孩子们立刻模仿起来,肢体语言使孩子们对草原人民的热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文本碰撞,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性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5-08

草原教学反思05-08

《草原》的教学反思04-28

《草原》教学与反思01-01

草原教学反思01-02

《草原》教学与反思01-02

《草原》教学反思01-02

草原的教学反思10-02

草原教学反思02-12

《草原》教学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