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2021-03-24 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1

  上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内容。无论是学习能力较强的班,还是相对薄弱的班,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都能自主且较好掌握作图方法。在比较放大或缩小图形与原图形之间有什么异同点时,学生们也回答得十分准确、全面。但面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学生因思维水平不同,还是体现出较大差异。教材例4中提问“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教学中,一个班的学生想到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另一个班还想到可以将横向两个小方格看为一个单位长度,通过数一数的方式来验证。只有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中,有学生想到通过添辅助线的方法加以证明。通过添加两条辅助线,将扩大后的直角三角形分成三部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与原图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由图可知斜边是原图形斜边的两倍。我为能够找到单位长度比较的同学叫好,因为在没有工具的帮助下,他们也能科学、准确地比较两边关系。我更为添辅助线的学生喝彩,小小年级就已经有这么敏锐的思维,这么严谨的思路,相信将来不可限量。

  教学中补充以下两个知识点:

  1、用放大镜看30度的角,角的度数会变大吗?如果角的度数不变,那什么发生变化?

  2、某一正方形按3:1的比例扩大后,形成的正方形面积是原正方形面积的3倍,对吗?为什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2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准备给学生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要求正确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上课前自己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在复习了位似的定义和相关性质后,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作图的方法,紧接着自己亲自用一道例题做板演,想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做完这些工作后,自己下来给学生安排了大量练习活动,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响,我认为练习完后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于是我自信满满的等待着学生的练习展示,黑板上叫了一个学生,他很快做完了,但底下不时有说话声,原来有好多人没带圆规,原本会很成功的一节课却出现了这种情况,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留给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但由于环节上的一个疏忽而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虽然带作图工具这是上数学课的常识,而且自己坚信学生通过预习会很自觉的带来,但自己昨天忘记强调忘记检查,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最失败之处,今后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考虑周全,这是我上完这节课最深的体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将这一内容纳入比例单元中进行教学,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上对本节课动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班牌导入引动心。

  为了一开始就让孩子们动心,我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在导入环节,我设计的是对本班的班牌进行变化,通过对班牌的放大与缩小,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为了让孩子产生冲突认知,我刻意只放大或缩小照片的长或宽,照片中的班牌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夸张的手法形成对比,引起学生视角上的冲突,学生在惊讶与爽朗的笑声中感悟到在进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时,不能随意的变化,是有一定要求的从而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二、动手操作晒动心。

  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首先在例题的出示中我故意去掉2:1这一重要条件,让孩子去发现问题,孩子们很快的看出题目不对,进而引出2:1这一个比,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自己得出了放大的要求。到这里,我没有就此停下思考,而是顺势在幻灯片上展示将正方形的一边放大,孩子们在视觉与思维的冲突中对各边加深了印象,从而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大小变了,形状不变自己总结出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效果比较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让孩子们自主完成图形的缩小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并能当小老师进行讲解,这一系列的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将孩子们课堂上的动心活动都晒了出来。

  三、课堂之后延动心。

  动心课堂一直是我们xx工作坊所追求的,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但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精彩展示,还要让孩子们在课后留有余味。因此,课尾,我以配乐的方式播放幻灯片,让孩子们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让孩子上讲台演示自己所带的实物,如:气球、放大镜、手电筒等,这一举动不但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而且将课堂上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寻找到了知识的原点,从而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枯燥的数学回归绚丽的生活,孩子们在下课了还在“动着”,真可谓是心动而行动啊!

  不足之处:

  本节课结束后,达到了目标的要求,但是还是有几个不足之处,一个就是在讲授图形的放大的过程中因为对2:1解释的不到位而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讲图形的缩小部分内容时间太紧张,另一个就是在练习的处理中应该在细节部分处理的更严密一些,让孩子说清楚是图形的放大还是缩小后再下笔画,这样就更明了了。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我还是要沿着如何让孩子对数学课堂动心这个思路探究下去,用有趣的生活情境生动教学,争取让课堂精彩,学生动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4

  前段时间,我讲了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反思如下。

  一、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准确性

  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我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注重教学磨到细微变化处本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在练习“试一试”教学中,学生在练习把三角形按2:1放大后,我细心观察学生所画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画前,有了对三角形特征地提示后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后,不仅底和高会按2:1放大,第三条斜边也会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学生没有直观的进行验证,只有空谈的概念是没有办法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直观意识的,所以对与放大和缩小是把条边的放大和缩小体验不深刻,不利于对放大和缩小含义的理解,不利于对比例含义建立。

  三、注重教学随机变化

  在教学中当图片原来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2倍后的图片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当时我第一次把图片的长放和宽放大相应的倍数时,没有放大到2倍,当时可以作为让学生初步感知,提到那如果再进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时,观察一下现在的长、宽与原来长、宽的变化,适当地调整教案灵活的处理,第一次让学生初步体验,第二次放大学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5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而且能用网格图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

  一。数学概念规范生活认识。

  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而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它要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或者同时缩小,这是一种定量的刻画。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例题的教学资源,通过把原图变大后的三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有的图长变长了,但宽没变;有的图宽变长了,但是长没变,这样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放大,而我们要研究的放大必须是长和宽同时变化,而且具有“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特征的。层层递进,从而规范了学生心目中对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学生探究图片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各对应边的变化规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是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比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顺序:即用变化后的图形的边长与变化前的图形的边长进行比较,都是以变化前的长度为标准的,所以不管是表示放大还是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感知,表示放大的比,前项比后项大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6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空间与图形中的一类知识,同时是图形的一种变换,其特点是: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知识本身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难,因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只停留在感性的方面。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与缩小。课前,如何让孩子们能抓住其本质,如何能让孩子和已有的感性认识引起冲突,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首先出示了一张动物图片,但鼠标变成小斜线时,我拖动鼠标,图片会放大;当鼠标变成上下箭头的时候,我拖动鼠标,图片的长会放大,宽不变;当鼠标变成左右箭头的时候,我再拖动鼠标,图片的宽会放大,长不变。这种图片间的对比,孩子们对于图片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他们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对于图片的放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了对发大于缩小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我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尝试完成书上呈现的例题,发现正确率在90%,对于特殊的图形三角形的放大,你是怎么做的?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班里汇报,这里我质疑: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了数学思考。

  不足之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两种不同的图形变化,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尤其在综合性的联系中,放大与缩小是以谁为标准的也容易混淆。因此孩子们的分析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于培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7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 要正视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学生照片,问学生看到什么了?由于太小,学生就让我将图像放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把图象放大了三次(只放大长、只放大宽、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前两次图形变形比较严重,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笑声,一致认为第三次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

  二、 要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放大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缩小呢?”然后引导反思:“你觉得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什么比较难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1、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

  2、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

  3、要说清楚是按怎样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只要先算出对应边的比,再看看是放大还是缩小,将前项或后项调整一下就行了。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按什么比放大或缩小有了深刻的理解。后续学习中比例尺不也是这样理解的吗?

  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通用7篇)】相关文章: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3.有关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通用7篇)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范文

6.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范文

7.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400字

8.《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上一篇:美术教育教学反思 下一篇:《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