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洋流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洋流教学反思1
《水循环和洋流》是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知识容量很大,在教学时,我用了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洋流》为第二课时。本节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洋流。本节主要内容为洋流的概念,从性质对洋流的分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方面影响,包括对气候、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海上航运、海洋污染的影响。《新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些知识的难度还很大。相应的习题变化也很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记住这些知识,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本节又是历来考试的热点,必须让学生记住并理解本节的知识。为此,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使得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效果也比较显著。下面谈谈我对本课的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明确本节的概念。
本节中洋流的概念,寒、暖流的定义,让学生先通过预习,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练习的形式,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这样图文对照,效果显著。
2、对于洋流的分布规律,先让学生通过让一盆水运动的方式,明确推动洋流运动的动力----风,然后根据前面了解的全球风带示意图,绘出低纬、中纬、高纬洋流的流向。
3、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结合不同纬度洋流运动的方向,绘制全球洋流分布图,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让学生明确不同纬度、大洋东西两岸洋流性质的不同。让学生结合大西洋来对照洋流的分布规律并
4、对于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形成原因及环流方向,采用边提问边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
5、采用形象的数字记忆法,指导学生去掌握各个海域大洋环流的方向、洋流的性质。如: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8”,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0”,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画这两个数字(按笔画顺序),并且每一段都标上箭头并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大洋环流的方向。
6、列举大量案例,学生在阅读案例时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更明确地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中不足之处
1、给学生画图,填图的时间少了,若是让学生画填图,那么学生记忆得会更深刻;课堂容量大,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2、由于本课时内容多,但相应的练习太少。
洋流教学反思2
海水运动是高中地理较复杂的问题,概念抽象,知识横,纵联系多,有深度,而高一新学生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本节重点是以帮助高一学生掌握新知识为主,讲了洋流的概念,从性质、成因方面的分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模,各个洋流的名称、性质,有些知识的难度还很大。并且本节又是历来考试的热点,必须让学生记住并理解本节的知识。现谈谈我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一、可取之处:
1、引入不错,以“1962年,海洋工作者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将漂流瓶投入大海,1967年,该漂流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被人捡到。”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漂流瓶如何从南太平洋走到了北大西洋的呢?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启发学生从成因——风海流上去理解,从而使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了各洋流从成因上的分类。
3、指导学生画简单的轮廓图,表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即画图表示各个中低纬度、中高纬度洋流的环流方向,大洋两岸,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都一一用箭头去表示,并且边画边提问,使学生很快记住了各个洋流的名称。
4、对于大西洋海区的洋流,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印象,教学时,我用拼图的方法画出了完整的洋流分布图,学生迅速掌握了这一难点的知识。
5、采用形象的数字记忆法,指导学生去掌握各个海域的洋流名称、环流方向、洋流的性质,效果显著。如: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8”,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0”,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画这两个数字(按顺序),并且每一段都标上箭头,让学生说出洋流名称来,学生能迅速说出。
6、对季风洋流这一教学难点,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掌握南亚冬夏季风的风向进而掌握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为冬逆夏顺。
7、下节课前,要复习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加强学生的记忆,从而做到复习巩固,使所学知识牢固地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不足之处: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遗憾的地方、经过
洋流教学反思3
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思是教师颇感头疼的一个问题。本节课的学习反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当学生分别画好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分布图时,我选择两个较具代表性的作业来进行全班展示和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观运动及其规律和影响,内容较抽象,如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较难理解。针对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大多是死记硬背的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弊端,高中新课标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创造性和过程性等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执教,使我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会占用大量时间,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如本节课,按老方法,只需用5分钟就可“讲”清洋流模式图,但用“探究”的方式则花了近15分钟,区别在于前者是教师讲,后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有着本质不同。根据新课标理念,授之以“渔”胜过授之以“鱼”。但课堂中使用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精简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我只突出主干知识,而删去了枝梢末节,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现行的考试仍重视对系统知识的考查,如何解决这两者的矛盾呢?如果强调“渔”,则现行考试可能考不到高分,而强调“鱼”则有可能考高分。也许最终要靠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命题才能解决两者的矛盾。
总之,体验式教学法的优点是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洋流教学反思4
根据去年的经验,原以为学生学习起开会比较困难,很怕学生叫苦连天。
但是上下来,感觉学生还是可以的。
分析起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少了海水运动的另外两种的介绍,少了有关密度流,风海流,补偿流的概念。学生负担少了很多。
在上课可取之处有
一、引入不错,漂流鸭的故事,故弄玄虚,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前面的风带,风传水动,这个学生很能理解,水多的地方流向水少的地方,学生也应该能理解。(其实这就是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定义,不用复杂的理论说话,生活化的语言会好一点)
三、适当放慢速度,洋流要记忆的东西多,很多地名学生没接触过,讲了以后让学生马上去记忆。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讲影响的时候,有些问题问出以后,有一两个同学回答出来了,我就把答案说了,那对别的学生不好,他们还没开始进入好的思考呢,应该改进,提问需要停顿!
洋流教学反思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经典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
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教学反思: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关于“洋流”这部分问题,原大纲要求由教师讲清洋流的概念、三种类型、形成原因、世界洋流的名称、位置、性质、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更谈不上什么能力。而《新课标》则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显可知,要求有变化,明确了学生该知道什么,怎么知道这些,这就不需要完全由老师代劳,而应该由学生合作、探究,由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可采用观察、发现、
二、关注与分析学生学情
高一学生地理的空间感、读图的能力相对较差,本节内容重点与难点是对“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究和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涉及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要侧重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最后
【洋流教学反思(精选5篇)】相关文章:
1.洋流教学反思
3.洋流教学课件
5.洋流说课稿范本
6.地理洋流课件
7.洋流的成因
8.高一洋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