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阿房宫赋》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1
《阿房宫赋》有两个变化:一是不像以往一样先疏通字词,再分析内容,而是第一课时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和写作目的;第二课时再疏通词句并鉴赏每段内容。二是第二课时由四位学生分别“主讲”,教师只起串联、补充作用。
事先并没有对学情、课文作细致分析,只是感觉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注释较多,学生是可以自行解读的,便尝试了一下。从课堂情况看,这样做是可行的,但教师的准备和临场应变还要进一步提高。
第一课时教师朗读、自由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共读了5遍。对于这样一篇生字较多、要求背诵、朗朗上口的赋,多读几遍相较于读了一遍就开始分析字词,学生兴致要高些。读的形式、任务(从准确诵读到初步理解)也有变化,但每一遍朗读的目的还要更加明确方好。内容的理解主要采用问答形式,较为顺利;但问答还是要和朗读更紧密得结合。
第二课时第一个班总体情况良好。四位学生站在讲台上,落落大方。准备也较充分,从词到句到文言现象到手法到内容一一讲到。也有“小老师”能运用朗读、问答等方式,而不是一味讲解。即使讲解,学生也能认真听。也出现了学生提出疑问,“小老师”不能回答的情况,不过马上有其他同学帮助回答了。在教师上课时,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不愿举手回答。而此时,由于教师的暂时退出,学生没有了心理上的障碍,想要表现一下自己,甚至想要难一难“小老师”。(我要是也能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境界,那就厉害了,不过难度很大。)
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如班级人数过多而不能照顾个性;教学任务和课时的硬性规定使得时间仓促,妨碍深入学习;不能进行大量、充分的阅读,而只捧着教科书和习题集;而精神的不自由状态对于学生成长来说,可能是最致命的。改变需要我们的努力。
当然有的“小老师”可能参考参考资料了,但我觉得在文言的学习方面,不必完全禁绝参考资料。想想自己读文言作品时,也希望看有注释的版本,遇到不理解的就直接看文后注释,再有问题且是非解决不可的才翻字典。动辄翻字典的“精读”大大破坏阅读趣味。文章看完后,也并不刻意去记那些字词解释。文章看得多了,掌握的文言词语自然也就多了。现在非得让学生精雕细磨,字字落实查字典,把解释都背下来,而不是节约时间多读,总想解决一批字词于一篇文章。这种急功近利的积累法科学吗?当然偷懒总是不好的,但文言学习效果差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懒于查字典思考,而是有兴趣的阅读太少,文言文阅读量太少。要把思考、查字典和看参考书结合起来,至少文言字词是可以看参考书的。
第二个班准备更扎实,但四位采用的方式全是讲解,这与事先对学生的要求、指导不够有关。坐着旁听,颇能体会听人一味“滔滔”之苦。由此可以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2
这次汇报课我所选择的篇目是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锁定在三四段的议论抒情部分,在解决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秦亡原因,并对比贾谊《过秦论》总结出秦灭亡的本质。
这节课以元稹的《行宫》导入,承接上节课第二段宫人生活。在导入时,我对这首诗进行了简单的解读,时间把握在一分钟左右。接下来则引入第三段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是比较有层次的,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学生预习质量的忽视。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不积极,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同学对“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这一句还不明白,特别是“念”字,理解成了“思念”,于是对课文的理解从此处截然断开,导致第三段后半部分也听得一头雾水。这是我的问题:一方面,我没有及时了解他们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无法针对问题来教学,就像盲人过河,瞎琢磨,从自己的角度单方面认为难点应该在哪里,对课文讲解的取舍忽略了最重要的学习主体,我忽略了预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即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预习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收集学生不懂的地方,并将其设计到我的教学中去,如此才更有针对性,否则便如隔靴搔痒,学生不懂的没讲到,学生已懂的反复讲;另一方面,这也看出我在教学中的解读还存在问题,文脉并没有清晰展现给学生,至少在这一点上明显出现了解读、衔接不到位的问题,此外教学语言太过贫乏,表述不够简炼,以致课文解读从表面滑过,没有进入深层分析。
如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加入进来,我想,老师最基本的职责也就是答疑解惑,那么在字词句的解读上也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这个工作同样可以放在预习时安排,每个小组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交流,这样也算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任务,而不是仅仅毫无目的地背书,回想预习时的情景,虽然我慷慨地给了一节课的预习时间,然而很多同学并不专注,也是有我的预习任务并不明确的原因。学生在预习后给我问题清单,既能方便我了解学情,也能帮助我提前为学生的问题做准备,不至于上课时措手不及,出现难以驾驭的尴尬。在课堂上,这个环节可以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尝试解决,最后由我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点拨重点字词,应该对学生来讲会更容易接受。
最后在对比贾谊《过秦论》时,可以把第四段集中教学结束后引出,可以提前给学生看这个片段,否则课堂上时间不够,第一次看这个选段会有点吃力。提前给学生这个选段预习,解决字词问题,课堂上再拿出来仔细对比,有针对性地解决秦亡原因的对比,可能会更好。
课堂结束时,我没有做到课堂预设,结果多出了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背诵了,这个环节是预设不足,没有考虑到时间充足和不够时该如何弹性调整的问题。现在回想,如果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差不多也要这么两三分钟,或者在此之外再设计一个独立的小环节,如《红楼梦》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引导学生去读一读《红楼梦》钟鸣鼎食之家的奢侈生活等等。为防时间不够,则要在学生互动时注意把控好时间。
在自己的仪态等方面,亲和力还不够,很少走到学生中间去,这其实是自己备课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对课文和课堂设计的熟识度还不够。另外笑容少了,表情过于严肃,这是个人性格所致,还需一点点去改进。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
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
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4
《阿房宫赋》较为圆满地结束,结果也令我满意,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解决。下面主要谈一谈《阿房宫赋》一文的“诵读教学”。
一、初步理解,打好诵读教学的基础
诵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实践证明,只有大致理解了文意,才有诵读的基础。否则浪费时间,难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要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不同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同。进行诵读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阿房宫赋》来说,要抓住三个方面:
1.掌握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指的是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指的是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对驾驭全文的内容必有一定的帮助。
2.了解时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不无益处。诵读《阿房宫赋》时介绍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一是借助《史记·项羽本纪》上面的有关内容,介绍阿房宫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想象的史实根据。二是利用本文《自读提示》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写这篇赋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写此文的目的。
3.把握文章脉络
在简介文体特点、背景知识后就引导学生根据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清理全文脉络,掌握文章“卒章显志”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再深入一步。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熟悉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就为诵读打好了基础。 二、反复朗读,抓住诵读教学的根本
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尔。”学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径是“读”,诵读教学的根本也就是一个“读”字。
二、《阿房宫赋》一文教学怎样抓住“读”这一根本呢?
1.教师范读
《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诵读的开始,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
2.学生自读
字、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书中的注释初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印象,节省时间。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盘盘焉”的“焉”;“蜂房水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等,虽有注释,但必须板书,加以强调。
3.教师导读
所谓教师导读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气势磅礴的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写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又暗示了秦始皇兴土木,广声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导致速亡的原因。文笔雄健,气冲霄汉。朗读必须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来。又如“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是在铺陈空阔而密集的宫内建筑之后写的一个结句。读这一句要做到两点:“矗”字要重读,一字一个音节;读出作者对秦始皇劳民伤财的罪行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这样指导朗读,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学生朗读
在教师指导之后,就是学生朗读了。在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尽情去读,先领读,接着自由读,后齐读。“体物”的内容指名读,“写志”的内容集体读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5
周正逵先生在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前言》中指出: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个环节,指导学生把课文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这样不仅培养文言阅读能力有望,还会多方得益,终生受用不尽。“熟读成诵”,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诵读方法,《阿房宫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指导背诵。
1.理清层次结构
著名教授石声淮先生说:“会背书者背结构。”这是经验之谈。一篇文章有段落,一个段落有层次,一个层次也有组成它的句子。背诵一篇文章可遵循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的基本规律,划整为零,聚零为整,逐层逐段地背诵,直至全篇。 《阿房宫赋》第二段较长,望而生畏。如果清理一下层次,就好背诵了。全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宫人来源,宫人生活,宫中珠宝。层次明晰,易于背诵,就是在一个极小的层次里也还可以寻找速记窍门。在“宫人生活”这一层中可以按时间顺序记忆:宫人早上起床后开镜──梳发──洗脸──焚香这是从一层一段而言。从全篇看更应该理清层次。《阿房宫赋》全文四段,前三段是“体物”,最后一段是“写志”。分清了这样的结构,背诵全文就方便多了。
2.注意句法特点
文章第四段由五个复句组成:开头两个并列复句指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接着两个假设复句,如“使则”,指出六国和秦若爱百姓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最后一个转折复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讽喻唐敬宗不要重蹈覆辙。利用句式特点弄清文章大意,背诵起来就很快了。
又如第三段有议论句,有描写句。若用波浪线划出议论句。全段议论、描写泾渭分明,分而背之,各个击破,记忆迅速。
3.利用修辞手法文
赋这一文体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手法比较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帮助背诵。例如第一段中当背到“五步一楼”这一出句,不假思索就会对上“十步一阁”来,背了出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立即就会对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样利用对偶的句式就能加速记忆了。
又如第三段中间运用夸张和排比构成的一组描写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夸张排比句压缩为“柱头多于农夫、椽子多于工女、钉头多于粟粒、瓦缝多于帛缕、栏槛多于城郭、乐声多于言语”的短句,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按原文把句子展开,这一段内容便可以迅速记下来。
实践证明:诵读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它以诵读训练为主,以知识讲解为辅。打破了“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旧教学格局,提高了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