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
这段时间我们组一直在进行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最后一个例题的内容是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一直是考试中学生比较容易丢分的项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我对此特别重视。课前我与同组的同事们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其他老师的教法,也从他们的反思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使我在上课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效果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觉得是喜忧掺半。在发现学生进步的同时,也让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到我们班的同学缺乏信心,有的同学即使会也不爱举手;还有就是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有的同学即使明白意思也表达不清楚,而且大部分同学不敢表达,也不乐于表达,甘心做课堂上的'“听众”。造成上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跟学生们的性格有关,也许与学生们自身的能力有关,也或许是跟班级的风气有关。但我觉得自己的责任也比较大。从教以来,许多领导和同事跟我说过,让我课堂上多使用一些赞扬鼓励的语言。我也清楚这种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试图在自己的课堂上多体现一下这方面,可由于技巧还不到位,造成我们班的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举手发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在数学课上,我更注重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述自己的思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师的赞扬与鼓励性的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多鼓励他们,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活跃起来。这样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的课堂也会成为有魅力的课堂。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课上绝不能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思维也便会更加灵活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解决上述发现的问题,让我的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分精彩。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一年级看,目前学生接触的解决问题从最初的图画式到文字题,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到抽象的文字发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一年级上册而言,学生涉及到的解决问题类型有看图列式,一图四式,图画式解决问题,排队问题,多角度观察问题,原来问题。
根据学生的做题和理解情况,学生会出现一些迷思。这些迷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不理解题目的意思,答非所问;第二,学生分不清信息和问题,会把所求问题当做信息进行计算。第三,学生加减计算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数学迷思概念,从客观条件看,可能是练习不足、反馈不及时、抽象思维能力弱等方面导致的,从主观条件看,学生计算能力差、语言理解能力不健全、视听觉发展不完善造成的。
在分析学生出现迷思的情况和原因后,针对这些迷思,我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首先,重视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多种方法读题,多次读题。课堂上,教师领读,学生齐读,指名读,学生领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学生在读完后进行题目句子、关键词的解释,请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题目解读。课下,教师指导家长带领孩子进行读题,家长读题不是代学生做题,家长读题最多读两遍,请孩子解释题目并且开始做题,做完后再进行检查、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少孩子能逐渐学会读题,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讲题解决问题的题目时,教师多出几道变式题目,或者由学生多出几道变式题,学生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己出题、自己改编题目,这不仅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注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训练在平时,在上课前进行口算抢答和练习,比如盲听计数,开小火车,对数游戏,听算练习,课下进行口算打卡,长期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会不断提升,这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因计算出现失误。
最后,以学生为主体,将错就错,化错误于资源。对于学生易错点,进行同桌间充分讨论,为什么会出错,怎么避免出错。请孩子出题,孩子谈谈做题的方法,检查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考点、出题类型、易错点更加清楚。
当然,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每天一节数学课,讲解每一道题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精讲题目,同类型题目选一道讲解,多出几道变式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作业负担,也提高教学效率。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3
活动区活动刚刚开始,娃娃家就传来了争吵声:“我想当爸爸!”“我当!是我先拿到进区牌的!”“我先拿到的!”我随声望去,只见小于浩与大冯东正在争夺爸爸的角色牌儿。
于浩的小脸儿气得通红,一双小手却毫不放松地紧抓着角色牌儿。大冯东也不甘示弱,一手抓着牌儿一手还叉着腰。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让谁!
“有意思,我倒要看看他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来到娃娃家的隔壁――小小餐厅,边吃水饺边“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争吵已经升级:小于浩瞪圆了眼睛,大冯东的脸涨得通红,两人就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僵持不下,互不相让。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着急了:“别抢了!老这样抢谁都玩儿不上!”两只“小公鸡”听到妈妈的话,就像见到了“大救星”。
“是我先拿到!”“不对!我先拿到的!”两人争着向“妈妈”诉说,期望得到“妈妈”的同情。做“妈妈”的听了也很为难。
“妈妈”歪着小脑袋,紧锁双眉想了又想:“要不你们两个猜拳吧!谁赢了谁就当爸爸。”两人想了想,同意了。
“了磕!丁丁磕!”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冯东赢!虽说这一结果使于浩有些不高兴,但他只好服气,去别的组游戏了。
一场风波终于过去了。“吃”水饺的我暗暗高兴:孩子长大了,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幸亏我没有急于纠正,幸亏我给了孩子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幸亏―…?
游戏结束时,我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了全班小朋友听,并请孩子们想更多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可以换着玩儿,他当一会儿爸爸,我当一会儿爸爸。”
“可以一个人当叔叔,叔叔也能在娃娃家玩儿,也能像爸爸一样干活。”
“今天他当爸爸,明天我再当。”
“做两个爸爸牌儿,让两个人都当爸爸!”
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而这些良方是孩子间的经验分享和经验积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每个孩子都难免与人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忽略了,恰恰是这些让孩子、老师头痛的小问题给了孩子可贵的发展机会,他们从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侯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4
xx月xx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习。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5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曹冲称象》的flash动画片,设想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完后,都认为曹冲非常聪明,也有一种非常想运用自己所学的本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冲动。课前观看,学生非常惊奇,效果较好。
教学例题时,我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条件和问题,学生找到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很快就会算出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钱?我追问:你平时用哪些方法进行整理信息并解答问题的?学生不作声,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用什么方法,只要懂得其中的数量关系,就能解题。
对于班级中聪明的孩子来说,有些题目老师不讲,他们都会做。为了照顾到全体同学,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用列表来整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表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呈现简洁的文字摘录,学生感觉很清晰,很简便,学习兴趣逐渐加浓。我指出如果再给它们加上边线会怎样呢?操作后形成了表格,学生十分兴奋,并认为这样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更清晰了。此时,学生对列表整理的优势有了直观的感知,再通过分析表格中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全体学生都掌握了解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安排几次对比,比如将列表整理与凌乱的情境图进行对比;将列表整理与学生的文字记录整理进行了对比,那就更好了。尤其是要将列表整理与文字记录整理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列表整理”清楚、简便、有条理,形成自愿运用“列表整理”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够细致,只注重分析了表中的.数量关系,如从条件出发,要求5本笔记本多少钱,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再求出5本的价钱;再如从问题出发,要求5本的价钱,必须先求出1本的价钱……看似教学效果不错,学生解答得非常正确,但是感觉此节课还应该突出如何进行列表整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方法,以帮助学生解决今后出现的更复杂的题目。
在教学中,给我的感觉是单独出现条件和问题,要学生自主列表解决,问题不大,但如果几个条件和问题同时出现,有些学生就会茫然……这在教学两表合并成一张表时,感觉特别明显。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6
这节课学习的是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基本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已经熟悉,解各种方程也熟练,现在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关于行程问题,学生学习过一步解法,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但两人有关的行程问题较难,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是相遇问题的基础,其拓展的问题会比较多,且更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利用实际行动展现,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一、复习等量关系,做好铺垫。
学生已学习了一人行走的行程问题解答方法,我上课开始,举例一步问题,让学生解答,并说出等量关系。同时改变问题,问等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行程问题的解答依据。
二、学生上台展示,变抽象为直观。
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我让两名学生上台走路,现场照题目要求直观演示。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也为了更好地贴合问题,直观展示,我特地喊口令,让两学生依口令一秒一秒走,并掌握步幅大小,保证三秒相遇:第一秒,你两步,我三步;第二秒,第三秒相遇。
理解了题意,问题来了,两学生同时走,到相遇,时间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段路程几人走完的?总路程怎么计算?通过提问,发现有学生模糊,刚才关注点和问题脱钩,于是刚才演示的两名同学再次演示,这次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问题逐一解答。
三、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建构模型思想对走路演示,学生铭刻在心,脑中有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和细节,如两人的`时间啦,哪一段路程谁走的?相遇点会靠近谁?等等。首先要求:已知条件要全部表明,连同单位,问题也要标注。师生一步一步,共同完成线段图画法,把心中的理解都画出来。再次直观展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相遇问题的模型思想,两人共同走完,即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同时两人时间相等,即: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很快列出方程解答。
数学实际问题往往比较抽象,老师需借助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14-12)÷14≈14.3%这个算式习惯上用等于号,而不是用约等号。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要说明(14-12)÷14≈0.143=14.3%,而不是等于14.3%。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8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习:(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结 合“做一做”,可以总结出应用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 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 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教师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学生一般都喜欢用。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的结果。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会提问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但是由于例题时间用了过长时间,本环节没有顺利完成。
本次课后,通过听课教师的提点和自我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在讲例题时,总是怕学生不会,课堂上只是教师主要在讲,学生被动在听。
2、分析题目时重复过多。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就反复带领同学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总想着要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课堂中口头用语过多。
5、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今后改进的.方向: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3、多让学生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只灌输老师的想法,让学生“活起来”。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6、尽量减少口头习惯用语。
本次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揭露了我的诸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尽量向优质与高效靠拢。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0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个一个脚印地带领着学生领悟按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一切是如此的顺理成章,又是那样的扎实平稳。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新知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这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两种策略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基本的策略,也是本课按步骤解决问题的一个重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用已有的策略来分析实际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为今天策略的学习做好复习准备工作,在接下来例题的`整理条件、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时,学生的思维就显得更为顺畅。
2.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设计。
如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交流读题的感受,学生在读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条件多而凌乱,自然引发学生整理条件的需要。又如条件的整理和摘录环节,由于在此之前,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直接整理和摘录条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整理和摘录,给学生一个方向。虽然有了一个方向,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整理,再通过几份作业的对比,哪个整理的有序、简洁一目了然。再如检验环节,虽然在本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将 “得数代入原题”这种检验方法,但由于练习的比较少,这里又是三步计算的检验,老师用在条件上问号的方法给学生作了适当的指导。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有这些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才得以顺利展开。
3.教学语言精练、清晰,小结到位。
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多,也很繁琐,不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分析数量关系,或是检验,都需要学生有准确、完整的表述,这对于四年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相应的,老师要强调的也就多了,但今天这节课,老师的语言精练、干脆,每个问题的指向性都很明确,每个环节的小结也很到位,也正是这些精练的小结,学生在最后的回顾反思阶段,才能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顺利的总结出来。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1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设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情境,以“问题”为线索,以“动脑筋”为媒介,以“口语交际”为目的,展开饶有兴致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发现”中交际,在“讨论”中交际,在“评价”中交际,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实现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
一、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口语交际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口语交际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能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如“家里有了蟑螂怎么办?”,“队徽容易刺到皮肤怎么办?”等,让学生觉得有本之源,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极高。
二、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走向社会的现代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要实践性。这节课里,学生针对“夏天戴队徽很容易刺到皮肤该怎么办”、“晚上起床找不到开关怎么办”等展开对话。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的实践性”,加强了课堂与课外生活 的联系和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中才能形成,在本课里采用了三种互动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正是这些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从而避免了那种“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单向传递状态,思维交流、碰撞较少”的弊病。学生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采飞扬中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
一节课下来,学生交际的兴趣浓厚,基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懂得与人交际时应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认真倾听,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孩子在小组内大胆说而站起来说却很胆小,教师对个别学生具体的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出现表达困难时,欠缺机智的引导,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2
这节课,我围绕小猴摘桃设计了5个复习题,旨在通过前四道题目,复习加法、减法、乘法,以及两步计算问题,最后一道题目通过学生补充条件不同,提问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强调在解题过程中条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另外补充的条件:第三天摘40个,从而引出条件中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补充的条件和什么有关?在上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部分有些重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补充条件中找加、减、乘及两步计算问题可能会更好些。
在讲授例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小猴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我花费很多时间,我觉得是值得的,首先我让学生解释了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大概请了两三个学生说清楚,在讲授例题之前我先提问: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但是这边存在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讲第三天为什么是用35+5,而不是是30+5等等这一块没有让一些学生说出是比第二天多5而不是比第一天多五。最后的例题我是想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重点想讲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几个5,第五天比第一天多几个5,最后以此类推第10天,第二十天呢?但是可能提问提的.不是很好,也或许第五天没有讲透,有些孩子没有完全吸收,导致只有少数孩子能答的上来,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能不能直接求出第五天的?用30加上什么?20怎么的来的等等,会不会更好些?然后可能这些讲的比较拖沓,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讲完。后面的练习题: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到第四次时弹起1米,如果追问一下滴次呢?既能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做铺垫,更能深刻的帮助学生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练习第二题: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 ;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我是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可不可以喊十八个小朋友上台实际操作一下会不会更好些?
这节课大致上我自己还算满意,还有些细节地方需要改善,今后我会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是运用表内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在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当中,完全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发现问题后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构建新知。实现了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牵着学习。两道例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总结出了用“进一法”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再次,在本课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本课例题为进一法解决问题,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去尾法。我将两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避免了学生对两种题型的混淆。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4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4是笔算除法最后一道例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竖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用余数的除法基础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用孩子身边的大课堂中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本课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
1.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本节课在充分把握教材每一个活动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某些活动的教学顺序进行了适度调整,如将难度较大的“激流勇进”调整到难度稍小的“丛林探险”活动之前。其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对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加工处理,以学校大课堂活动为主线。创设了“分队登山—午餐买食品—峡谷漂流—采树叶拼图案”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构建基本的数学模型——结合实际灵活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体现了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特点,将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合一起。本节课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情境,如“分队登山、午餐购物、坐船、制作标本”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建立模型,回归生活用数学——实际应用。
3.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活动的效能。教师创设了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每一个情境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玩“峡谷漂流”、“拼树叶图案”等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体会“进一”、“去尾”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的问题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朴实而扎实。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5
成功之处:
一、领会编者意图,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的教材,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在教学“桔子能装几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28个橘子还需要老师给你们什么信息?其二再让学生估计大约能装满几袋?其三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解答呢?当学生经历多种方法解答后,优化这些方法,体会到箭头减法的好处;最后再次反思:这样解答对吗?希望通过一次次的精心设问,把学生一步一步引领到问题解决过程中。
二、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找准解决问题的生长点。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得新旧知识与经验相互作用,由此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我们要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找准解决问题的生长点。
当学生完整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后,对比书本第77和78页的两个例题,我们进一步梳理:回想一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你是按哪几步完成的?学生在总结概括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体现了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并且学生也会体会到虽然有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但解决策略其实均是相通的,都可以用画图、列式、表格等形式解决。试想如果每一节解决问题教学,我们都能这样把这几个环节扎扎实实地走“实”,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虽然整节课我力求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实践应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
1、学生阅读关注不够,想当然一年级学生不会看数学书,应当有效引导孩子,从书中找方法,尝试自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练习中反应出学生不喜欢用箭头减法这种方法,课上对于这个难点突破不够,如果课中再多引导、比较中让学生体会这个方法的好处。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6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感觉这一课时内容并不好上,因为它与其他教学内容不同,并不像其他课那样,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学到一个具体的知识。这一课没有教给学生什么新的知识,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即“转化”。教材借助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来向学生传达这一数学思想。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两处:
1、突破转化的具体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转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切体悟到“怎样才能够想到这种转化的方法”。
2、突出转化的实际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所选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都能够解决,但合理运用转化的策略可以更便捷地得到问题的结果。
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有以下几点感悟:
1、在教学中,我没有按照教材所列的.顺序进行,而是重新整合了教材,改编了教材。课前我以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引入,让学生发现运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更为简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新课时,“面积是否相等”“怎样计算周长比较简便”,在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适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再次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好策略。
2、同时,我注重了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习,还注重了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回顾已有知识,展示不同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掌握“转化”策略的一般方法。
3、练习巩固环节,我设计在解决图形问题中确实用到转化,而且在解决其它问题时,比如,在做计算时,利用一些性质进行转化、感受转化的神奇,突出数与形的转化,足球比赛活动中也运用转化的思想等,通过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不断地积累使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最后,引用数学家的话,深化“转化”。
4、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课后发现,课堂上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充分,汇报形式除了问答式还应有些新的变化,设计上还可以对教材再挖一挖,毕竟孩子们五年级了。另外,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等,我应该修炼内功,让自己的底蕴再丰厚一些。我想,这些是我今后应该努力的目标了。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7
在最近这段时间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也在积极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心态。
第一个是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很差,非常简单的推公式会卡在数学问题上,物理知识大体上没有问题,但是只要出现推公式的题就不会,刚开始会很仔细的去讲数学的问题,随着次数的增多,我也很气愤,不知道怎么解决才好,便去请教指导老师,与老师交流后,我更深刻的理解了现在学生处于的阶段,因为初二大家刚接触物理,上半学期计算上的问题很少,这学期的'难度跨度很大,大家刚开始数学物理只是结合,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数学知识去解答物理问题,需要时间让学生慢慢适应。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学生急于去做题,知识基础打得不牢固,计算上的难题不会出问题,反而概念上的简单问题有很多。我也发现了这种孩子很很容易因为一个很小的问题被绊住,解题思路并不清晰。我思考了很久,也和物理组的其他实习教师还有指导老师进行了讨论。指导老师先告诉我的是孩子好学是好事情,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来解决问题。最后我总结了大家的建议并开始改进讲题的方式。不再直接把整个思路和答案教给学生,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路,用思路来代替直接的答案,并且通过提问侧面的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学生是哪一部分的知识出了问题并适时提醒他们去仔细阅读课本复习相关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随着教学的进行,从开始压强到浮力的过程,知识的难度在慢慢加大,计算中用到的物理量越来越多,包括上一学期学到的密度,这一学期学到的压强、重力、浮力、受力分析,上一次强调受力分析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月,学生们开始忽略这个力学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很多孩子反馈题中的已知量越来越少,需要求的未知量越来越多,思路就很容易乱。我认为问题出在学生学了知识,但是不会运用,碰到实实在在的题的时候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突破。请教了指导老师,也结合了我做学生的时候的经验,总结出了大题的解决方案,从需要求的量入手,求它需要什么量,然后一句一句读题,题上从来都没有没用的信息,一句一句一个点一个点推出中间信息,最后求出未知量。强调后大家的反馈情况有好转。
最近一段时间的教学收获很多,很开心与学生一起成长!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8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9
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不再是固定的模型,而是灵活富有挑战的,进行创造性思考去探索和解决。既有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的新问题;也有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假设,推理的实际问题。面对新问题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呢?
1、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如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例如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这种情况,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
3、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
上完这一节课本节课,我趁热打铁,立刻进行反思。本节课我努力体现解决问题这类课型的我们老师应该坚持做哪些工作,我个人思考不管是新课程理念还是老课程,也不管是什么版本,数学应该有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会思考,促进学生去悟懂里面的道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考,所以在课中我三个招注重:
1、注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我等着学生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课堂上照顾全体同学,决不是看到有同学举手,就像看见了一个救星一样,马上请这位同学回答,他回答对了,就代表都会了,这样做就以个体代替了整体,会造成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表演。
2、注重审题,我感觉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我注意让学生多次读题,并且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之所这样就是想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学生正确全面的审题以后,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的讨论交流,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进行交流,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讨论交流,我感觉那样的讨论交流一般是比较流于形式的,是浅层次的交流,是没有深度的。因为每个同学还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张口就说,看上去很热闹,往往是: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来反思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我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前一天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很活跃,所以今天在会场上我想也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不然,学生是紧张的,而我还是以昨天的表现来应对今天的局面,显然是不妥的,课前也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
2、课堂的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趣味性不高,所以感觉课堂上后面的练习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显得沉闷和呆板。
3、课堂语言不够生动和活泼,也不够精炼。
以上三点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1-09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03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08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9-21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1-09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7-09
教学解决问题反思08-15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07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07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