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2021-02-08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课文描写的是我国物候学家及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研究物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通过讲述竺可桢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来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文中“竺可桢爷爷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其中“走近杏树数了数”说明了竺可桢观察杏花比别人更仔细。文中还出现了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两次对话以及竺可桢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后“快步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从“快步、郑重、记下”等词语反映出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的是《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首先交流了自己学习后的体会,说从中体会出了竺爷爷高兴的心情。教师提问:“除了高兴,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学生说出了“喜悦”“激动”“兴奋万分”“兴高采烈”等等。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类词语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可惜的是,教学时,没有引导学生选择最能表达竺爷爷当时心情的词语,如果这样做了,学生对这句话的认识会更加准确,对词语间的差别也会有所认识。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中什么词语不能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在我以往的教学当中是比较欠缺的一个地方。语言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我们由语言形式体会出了内容后,再来体会是通过什么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对语言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在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学习状态,有了一定的收获,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竺爷爷的高兴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于是我说:“刚才我们感受到了竺爷爷兴奋的心情,我们还要闯第二关。谁知道我们下面该学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但学生并没有正确回答出下面学什么,但这不要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最终会有所收获。在学生困惑的情况下,我这样引导:“假如你去看杏花,你看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问:“竺爷爷去看杏花,为了什么?”通过比较情境的创设,学生从不同的身份中悟出了竺爷爷是科学家,看杏花是为了科学,生怕去晚了开除了第二朵、第三朵,他高兴激动是为科学而激动。学到这儿,竺爷爷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挖掘人物行动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深刻感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4

  今天,《第一朵杏花》在我们年级组绽放:

  以“小”见“大”解读文本

  集体备课《第一朵杏花》,开始。

  首先,我们初读,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后一小节。但此时对它的认识尚嫌粗浅,还无法一下精确。

  然后,大家从头开始细读文本。就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细致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读,读到写竺可桢的句子时停一停,“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找出“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与不美,竺可桢看花首先关注数量,数了数,是四朵,数字很精确。其次他关注绽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细细看过,比较过,看出开的大小、先后……这不是我们看,而是一个“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看。一句话,几个词就凸现出竺可桢看花与众不同——并非单纯欣赏,而是细致观察。把小处作为抓手,自然而又实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质。

  头开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认认真真、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解读下去。于是,竺可桢这个人物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

  思“前”想“后”设计活动

  一边解读教材,一边思考教学活动如何设计。还是第一部分,“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可以用比较法。先出示杏花图,让学生欣赏,简单说说所见所感。再出示句子,了解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看的,抓住“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来深入理解。然后随机板书:观察细致。有了环节,再往前看看:可是围绕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课文核心目标是要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精确,研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部分的目标: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显然紧紧围绕总目标。再往后看看,预设一下达成情况:我们这里不常见杏花,学生会有想看图片的需求,给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个点上,自然产生语言表达的愿望,但是,也正由于他对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说说表面的美丽。此时引出竺可桢的看,两相对比,不同显而易见,竺可桢的观察细致也就不难理解了。抓住语言文字细细体会的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温习,等于给了继续学习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刚才”等词语他就会主动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标达成不困难,还为下文做了铺垫。一番复查,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可行。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5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舍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要讲究效率。“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小学阶段共有三百多篇课文,如果要求学生胸有文章百篇辽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精读百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获得“下笔尚通顺”的效果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段的训练下仅包含着词句的因素,而且是构成篇章和体现文脉的外在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构段基本功就不能顺利实现布局谋篇。

  因此,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精彩片断学到手,让学生“胸有百段”,以读学写,写中促读,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年级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非浅。今天我听了刘爱香的《第一朵杏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句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可见成效。句式模仿,例如在刘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的句式,来自己写一写。她先提供了一个句式: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风吹——,吹——,吹——,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橘子,吹红了柿子,吹熟了庄稼……”“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小草,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熟了玉米。“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开了腊梅,吹冻了河水,吹来了雪花”等一些充满着诗情、跳动着灵性的语句。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6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这篇故事就是反应他在物候方面的严谨态度、不苟的精神。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第一朵杏花”进行展开,让学生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的`含义。文中的对话较多,教学中注意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及时作出评价。

  如:在孩子向竺爷爷报告杏花开放的信息时,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指定了两名学生,分配了角色,展开了对话。学生的评价可多了,有的说:因为孩子来得很急,竺爷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第一句要读出“奇怪”的语气。他读得平淡了。有的说:“竺爷爷,杏花开啦!”这句读得好,把小孩兴奋的语气和心情读出来了。但是“什么时候?”要读出激动的语气。还有的说:“是第一朵吗?”表现了相信,又有点怀疑,他用半信半疑的语气读很好……通过朗读、评价,把一个对科学研究十分执著、非常严谨的科学家形象,栩栩如生地映现出来,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了。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7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第二段,着重指导读好对话。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分清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并结合语言及前文内容,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等词语,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8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上课比赛,收获颇多。从拿到教材到备课、上课,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字词教学应扎实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一定的分量,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加强字词教学的力度。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的字词时,单单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读了两遍。这样的字词教学显然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能会读。也许是因为上的是比赛课,我将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压缩到了一课时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出于时间上的考虑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时间充分却也未能细致教学每课的生字词,导致生字词默写几遍,都有学生仍然出错,学生写起作文、日记来错别字连篇。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5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本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如能抓住这个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使整个教学环节更有整体感,也能更准确的扣紧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小环节处理不到位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中的小环节把握是否恰到好处。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则恰恰疏忽了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兴奋地去告诉竺爷爷的那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给人物对话补充提示语的环节,有三个学生发了言,我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补充的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出来便草草结束了。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语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不够妥当,或值得推敲。在这里教师不妨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来作个对比,通过这样的处理,帮助学生揣摩特定语境中的人物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9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0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

  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

  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的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1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可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赞可夫说过:“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营造宽松氛围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说:“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白计地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勇于猜测,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允许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记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时,要求学生回家先预习,再反馈他们的学习的情况,再反馈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竺爷爷要弯下腰来求问。”可能有的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在回答的过程中答案无奇不有,其中还有一位学生说:“竺爷爷可能是驼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在这时我出声阻止这一切,那么我想再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还会这样异想天开的回答问题吗?答案肯定是”否“。这时我们教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了。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错。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作为人师至关重要的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导他们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走向成功的彼案。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2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我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精确了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题外话,但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老师应该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老师自身的精确,更能够影响孩子。

  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我们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我认为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孩子的启发意义更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

  因此,读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我就从两个对话层面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两个收获,既收获竺爷爷的研究品质,也有个一个榜样。

  另外,读《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这篇课文的题目起的非常好,没有直接用“竺可桢爷爷”等其他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内涵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两个人两年的劳动果实。所以,抓住两个来教,那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是一条更全面的路。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3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两次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四年级语文

  本课的教学我是从课题直接入手,板书课题后,请同学比较《一朵杏花》与《第一朵杏花》的不同,进而引出疑问问什么课文不以《一朵杏花》为题,而要以《第一朵杏花》呢?接着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课文。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实际上是从竺可桢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他对待科学研究的这种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课堂教学上我主要抓住竺可桢的几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帮助学生认识竺可桢,体会他的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本文语言清新‘平和,对话语言较多,无提示语,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时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可通过让学生补充写第二段中人物对话神情的方法,加深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第一朵杏花》反思二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现记录下上此课时的点滴做法:

  一、设下疑问。

  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的……”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对课题质疑后,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三、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加深了人物间对话的理解,此时学生读得更投入了,也真正体会到了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4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老年人,竺可桢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2.《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3.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4.《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5.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6.《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7.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8.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范文

9.第一朵杏花优秀教学反思

上一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下一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