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挥想象空间的内容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错过了机会,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这篇课文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通过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在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特地在课前安排了两则脑筋急转弯。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怎样做?”为了证明的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犯罪。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这课时我做的不够好的是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 )假山,一( )缸,一( )( ),我只要求口头填,其实后来才想到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看花灯》这一课,这一课旨在发掘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使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能在我们学生的手中得到保留和继承,同时也更希望能在保留原有的工艺特征和意义风格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提高绘画、工艺的审美能力。在教学我注重以下几点:
一、传承民族文化,渗透人文教育
我把《看花灯》以美术教学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欣赏、感知联想、创设情境、动手设计花灯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我国传统花灯产生一种亲切、熟悉和融合的感觉,丰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研究。教学过程中我出示各式各样缤纷的花灯,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活跃的思维中尝试用绘画方式来表现创作欲望。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充分利用现代美术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电脑课件用得很适当,在出现清晰图片的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人沉静于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感觉,一下子把本课的主题调子烘托出来。从课件中让学生直接观察和欣赏各种节日花灯,感受源于生活的艺术美,从传统花灯中重温民族历史,整合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并从中领悟和感受到一种文化源远流长的深邃和厚重,感到自豪。
三、注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中年级学生的趣味性,带他们“逛灯会”,让他们简单了解花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其作用,感受花灯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艺术,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的纽带。
上课的教学语言尽量儿童化,注重语音语调有强有弱,讲课有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色彩方面就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因为儿童具有对色彩的敏锐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应该给他们自由和足够想象、创造的空间。学生的设计作品效果很好,几乎全班每个学生都在闹腾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自己设计的花灯,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与想法。艺术需要创造、需要个性,我想,这点也是成功的。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乌鸦长得又黑又丑。然而,在中国许多抒情诗里,每每给乌鸦以赞美,如,“寒鸦数点”,“暮鸦栖未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乌鸦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在本课,我们又将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认识它聪明能干的一个方面。
本课导入运用的是故事导入。我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并让学生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没错,这是一只懂得孝敬父母这的乌鸦。那本文的乌鸦又会是怎样一只乌鸦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去读课文。
识字环节则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多种形式朗读以后,引导学生交流所发现的识字方法。例如:通过“比较法”认记生字。如:渴—喝、为—办、右—石、鸟—乌。也可用猜字谜或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生字。如:瓦片层层并一起(瓶);水车千斤重(渐)。
在指导朗读感悟时,主要方法是:图文结合,反复朗读。通过读,体会乌鸦遇到困难,靠自己动脑想办法战胜困难的过程。如读第一自然段,“到处”语速稍重、稍慢,突出四处找水的辛苦。“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适当强调第一个“瓶子”和“水”,以示惊喜。“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水不多”和“瓶口小”可读得平稳一些,“喝不着水”要读得干脆利落,突出“喝”字。“怎么办呢?”可把“办”适当拉长,以示乌鸦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要让学生自悟自得;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老师可以范读,也可以让学生想想该怎么读;有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范读。
在指导说话练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渐渐”一词,先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在烧杯李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并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2.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天气渐渐热起来了。”说一说:______________渐渐______________。
并分组讨论,展开想象,比一比“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鼓励学生多想办法,想好办法。学生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答案层出不穷。如:(1)把瓶子推倒喝水。(2)插个吸管喝水。(3)请小猴子等小伙伴帮忙。
最后布置作业:改编故事:在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情况下,乌鸦喝水的故事。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一、在情境中学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我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一开始我创设情境,介绍大自然妈妈以及四位漂亮的女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欣赏春夏秋冬的四幅图,欣赏图片;接着让学生读准读通儿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和喜欢的理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拉近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最后学文时让学生学会了两种朗读方法,想象读和表演读,这样能让学生很有兴趣的读,在读中又能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二、在情境中识字,提高生字的复现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带着拼音跟生字宝宝打招呼、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摘桃子游戏。在读的过程中汉字不断地自然复现,每次的出现又有一定的层次随语言环境整体自然复现,无意中使汉字得到巩固。
三、重视学法,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上课时着重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一是在识字时让学生利用生字魔方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对识字方法进行总结,并板书,如编儿歌,加一加,形象识记等方法。二是在指导课文朗读时,让学生先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然后总结,这就是想象读;接着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演,并告诉大家这是表演读。
设想得总是比较好的,实际操作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学生第一次到多媒教室上课,比较新鲜,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在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时,居然有个学生不敢站起来读,这让我觉得很为难。由于课堂没把握好,预设中有一个环节没来得及进行,即以说促读,说中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因此我在预设中是让学生欣赏完大自然妈妈礼物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四季还有什么会说,也来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例如:“桔子红红,它对人们说我是秋天”。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让识字变得有趣
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与老师同学分享,并不时地鼓励学生观察仔细、方法巧妙,并热情地为学生精彩的发言鼓掌,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识字兴趣浓厚,因为识字教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呈现出的识字方法可谓百花齐放,课堂充满了诗意。
二、读出韵文的节奏和意韵
词串识字课文,像优美的诗,节奏强,意韵美;似迷人的画,有情有境,情境相融。要使课堂书声朗朗,充满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扩展情境,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言——像——意”的统一。并借助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乐趣,获得审美体验。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欣赏,指导读出词语间的停顿、间歇,读出韵脚和整个词串的节奏感,于是读词串便有了吟诗般的美感。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进入情境
学习词串识字,学生看图、读词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上联想和想象,使词串和学生合而为一,对文本的认知和对生活的认识合而为一,进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美妙境界,在《识字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变成小蜜蜂,问问他们喜欢在哪些花朵上采蜜,问问他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还让他们再编一些词串,此时一个个词与一幅幅画面不停地闪烁,带给他们的是愉悦的心情,快乐的回忆,美感便油然而生,学生放飞想象,由文本又联想到生活,入情入境,草长莺飞、鲜花烂漫的情景浮现在学生的脑海,美好的意境,和谐的音韵,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由衷地喜爱春天、喜爱生活、喜爱语文课。识字课如诗一般美好,语文课充满了诗意。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爱的。于是我想,能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充满情趣,让我们的教学也变成一种游戏呢?谁说“上课”就一定是严肃的、石板的、一本正经的!如果效果同样好甚至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用更轻松、更开心的方法来学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是那样的高,思维是那样的活跃,每一个孩子都是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经过前期精心地设计,我认为这篇课文执教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激趣,质疑导学
我们的孩子对壁虎不是很了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出示小壁虎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壁虎”两个生字。这样做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在揭示课题后,我问孩子们:“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会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是能够通过朗读解决的,这样可使学生明白会提问也是会学习的表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读书中自己解,从而品尝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实现了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行为方式。
二、以读为本,识字学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读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变“听学”为“自学”。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出声读、合作读、默读、分角色、齐读等,求学生真正投入读书之中。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在读书中自然引导识记生字,在反复读书中扫清了生字障碍。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
三、增长知识,扩散思维
学生了解到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之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这是种什么能力?”继而通过联系人体明白什么是“再生能力”。在学完课文后我布置了课下去了解动物尾巴的妙用,到课堂上来讲一讲。引导孩子们去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唤起了他们的求知热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面对个别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试图通过引导学习引他进入学习状态不成功后,就没有再理会他的行为。课中尽管他大声抢答,但好几句话都是与我提问有关的,我没能适时引导。在课堂教育机智方面还需改进。
二、课堂设计环节有些多,使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了47分左右。说明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三、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要继续进行研究,如何使生字呈现更自然,更切合文本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一、识字方法百花齐放,识字课因自主而充满诗意
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与老师同学分享,并不时地鼓励学生观察仔细、方法巧妙,并热情地为学生精彩的发言鼓掌,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识字兴趣浓厚,因为识字教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呈现出的识字方法可谓百花齐放,课堂充满了诗意。
二、读出节奏和意韵,识字课因书声朗朗而充满诗意
词串识字课文,像优美的诗,节奏强,意韵美;似迷人的画,有情有境,情境相融。要使课堂书声朗朗,充满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扩展情境,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言——像——意”的统一。并借助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乐趣,获得审美体验。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欣赏,指导读出词语间的停顿、间歇,读出韵脚和整个词串的节奏感,于是读词串便有了吟诗般的美感。
三、放飞想象,识字课因有情有境而充满诗意
学习词串识字,学生看图、读词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上联想和想象,使词串和
学生合而为一,对文本的认知和对生活的认识合而为一,进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美妙境界,在《识字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变成小蜜蜂,问问他们喜欢在哪些花朵上采蜜,问问他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还让他们再编一些词串,此时一个个词与一幅幅画面不停地闪烁,带给他们的是愉悦的心情,快乐的回忆,美感便油然而生,学生放飞想象,由文本又联想到生活,入情入境,草长莺飞、鲜花烂漫的情景浮现在学生的脑海,美好的意境,和谐的音韵,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由衷地喜爱春天、喜爱生活、喜爱语文课。识字课如诗一般美好,语文课充满了诗意。
创意,碰到正确答案的时候,只能承认自己的幼稚,并怀着羞愧的心情鞠躬离去。创意,往往在讪笑声中无地自容。有时,创意那么不合常规,那么不可思议,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将它否定。“雪化了之后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有个孩子说是“春天”,得到的是哄笑和“傻瓜”的绰号,对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走过又一学期,觉得语文教学真是有好多的东西需要在平日教学里勤恳挖掘,就要像蚯蚓不断地去松学生小脑袋里的土壤,使他们获得新鲜的知识的时候又得到新鲜的思维方式。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本学期教语文心得做以反思:
一、识字。
在这册书中大量的识字认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时我采取了多种方法帮助孩子认字识字。
1、根据学校的自主学习研究专题,先交给学生掌握自学生字词的方法。借助拼音识字;和家长一起读一读。
2、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识字采取了各种方法,让学生能跟据自己的经验用加一加、减一减、组词、和自己、同学的名字联一连、等方法识记。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识字,在认字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班级里有2、3个学生认字速度慢一些,其余学生较好。
二、朗读。
朗读教学也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在如何指导好朗读,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1、每篇课文先让学生熟读,达到98%的学生熟读。
2、老师范读。每一篇课文精彩的地方或是难懂的文字我都要进行范读。使学生在听读的时候揣摩老师为什么这样读,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个词重读、要把那个句子度的很轻,等。在听读中感悟文字所表达的思想。
3、学生读文我采取多种读文方式,如师生对话,背诵句字男女交换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练习朗读,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读出情感。在阅读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和看图片度课文。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口语交际。
这学期的口语交际基本是根据柏娜老师的《口语交际行为设计》内容上课。
1、布置学生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定向体验(观察周围的事物或有目的的体验活动)。
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垃圾》时,我先带领学生去参观操场上,问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谈谈这些垃圾是从哪来的,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教学,最后在回到家里观察家长是怎么处理,得对不对,还可以怎样更好的进行处理。
2、引导学生从六要素上进行口语交流。
学生在交流时必须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孩子知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说话,而且说得比较清楚。以上就是我本学期教语文的一点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老树的故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四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是利用丰富多采的课外生活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活水源泉。在讲课之前,我利用休息日,带领班级部分学生来到了罗台子小学,参观那里的古树。通过与老树合影、在老树下嬉戏,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亲身体验到了老树的茂盛与粗大。在上课时,用这些照片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及兴趣。
二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节课学生需要认识的字有10个,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对学生已经认识了的一些字,我先带领学生把都会的字,利用很短的时间复习了一下;然后再去学习部分学生不会的字;在剩下的字里面,“礼、谈、诉、所”是比较难记的,又做了重点学习。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已知经验的'新课改精神。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这样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选择读书小组的:有的齐读;有的每人读一小节,形式不一。选择表演小组的,由组长分工,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感受到了与人相处、共同成长的快乐。
四是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价变得开放,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现了师生平等对话。评价的目的不再只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展现自己,欣赏他人。
教学完这一课后,觉得在设计上除了以上可取之处以外,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让学生读课文的次数太少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由低到高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应该再多安排一些读书的环节。其次是“小老师”的环节不太可取,一是耽误时间,二是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受益,大多数学生不能参与到其中。
世上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也不可能有一节完美的课。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们能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反思,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我相信,我们在教学上一定会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课了情未了,我的思绪还在“月亮、珍珍、妈妈”间徘徊。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仔细研读了课文之后,我将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努力创设情境,想带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感受妈妈爱珍珍,珍珍爱妈妈,月亮关心小朋友的美好行为。并有感情地读好月亮的两个心愿以及母女俩的对话。但课上下来,效果不尽如人意。围绕教学的有效性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1。在识字环节中,引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在几个学生讲了之后,我并没有适时地进行识字方法的小结。可以在学生讲完之后这样补充,是啊,像这样一些合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大都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学习能力,便于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时进行识字方法的迁移。
2。在母女俩的感情朗读中,我努力引领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来进行感悟朗读。比如:早点儿、还是、可是,不仅仅是这些词,还有句末的标点符号,两个感叹号。指导后,我叫起一组同桌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个小男生其实读得很不错,美中不足的是读到后面,声音有点高了,听得出来,孩子读到“玩玩吧”是很高兴的,在这里,我的引导语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的读书情绪上来,而是引向了读书的声音:妈妈生病了,说话的声音还能这么重吗?这样一点拨之后,学生的声音明显轻了很多,我想他也正很努力地想要进入生病的妈妈的角色,可是也正因为如此,引发了很多小朋友的笑场,之前创设的情境一下子消失了。课后,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同时,能突显出教学的有效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点拨,能准确到位的触摸到文本的感情色彩。
3。在内化了文本之后,拓展阅读环节中我出示了一首小诗,语言文字虽十分优美,可是站在学生的高度,要真正读懂文字背后深厚的情感,很难。语言不够富有童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望而却步,因而无法达到升华感情的目的。
失败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更快地成长,谢谢。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在这次课内比教学的年级组初赛赛中,我参赛的课题是《比赛场次》,通过先说课后讲课再评课这一系列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比赛场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借助“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课堂中,应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采用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利用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我在导入中引用了学生最熟悉的动画片人物:大力水手、大头儿子、大耳朵图图和淘气为庆祝奥运会而举行扳手比赛,进而引出单循环比赛,进而导入比赛场次。这些动画片人物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人物和他们的年龄有些不太相符,课后我觉得应该用一些他们现在比较关注的动画人物可能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2、以我们所在班级为引例,提出素要解决的问题。全世界的运动员都在积极准备着,我们学校的同学们也响应全民健身的活动,选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我们六年级(2)班8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2名同学之间都要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问题一提出,学生迫不及待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开来。就连平时注意力一向不集中的同学也都一样迅速的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起来。课堂状态一下子就进入了正题。
3、鼓励探索方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策略的空间,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为了解决比赛中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游戏、图例、表格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答案,有的学生还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课前为学生制作好探索规律的图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分组探究,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使学生知道怎样设计图例和表格。
4、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教学时间控制的不好,在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时花的时间较多,学生练习时间较少,后面没有时间拓展延伸。二是在教学中电子白板的使用中还出现了一点瑕疵,主要表现在对电子白板的操作还不够熟练,特别是用手写笔书写时不流利。三是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部分学生任然对不同比赛赛制区分不开,这样就无法利用探索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在同组教师的棒组合指导下,我相信如果再上这节课效果一定会不一样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放手”了,虽然课谈不上精彩,但是很真实!“放手”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课!童心无邪,童心无忌。孩子们心中的春雨,正在呼唤我们学会尊重他们。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心理自由,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这样才能取得孩子们内心的认同,教育才能在他们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上了这节课后,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大胆“放手”后,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活跃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但同时,我感到惭愧,与学生相处这么久了,怎么到现在才发现我班的一个个学生是那么有见解啊!我差点淹没了一个个具有潜力的人才呀!作为接受新课程洗礼的我培养的是有个性的学生,有主见的学生,而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是否也需要一点个性?需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看来,所谓的接受新观念只注重了表面功夫,旧观念还是存留在我的脑海里。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我们必须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让学生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们还能怀疑课改是否可行吗?试想:如果我按照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只让学生单纯地听话、说话,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像刚才那样精彩的瞬间吗?我相信,课堂上,教师只要留给孩子机会,只要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只要说明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许多领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只要热情地鼓励孩子,真正地赏识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我得感谢“新课程”,是“新课程”给予我“放手”的信心,让我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我深深感悟到“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亲身体验到接受新课程理念后的收获!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下午请教阿温如何上《月亮的心愿》。当她毫不保留地告诉我她的思路时,我感动于她的大方无私,更佩服她老道的富于经验的教法和学法。其实我也已经上了一节课,但我却没想过像她这样上:
一、从题目“心愿”入手。首先让学生谈谈对心愿的理解,然后说说自己的心愿,最后转到文中:月亮也有心愿,它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虽然我没用这个方法,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学生多活跃,课堂多快乐!这样的导入简单朴实,学生高兴,老师轻松,成功的课堂应该就从这一刻开始了!所谓“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呀!今后,我真得用心设计设计导入!
二、观察月亮的表情。这一点我从备课到授课都没有留意过!这也与我平时极少用图文结合方法教学有关,确实真的没有将这有效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做到合理使用。其实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月亮前后两次的表情还是很丰富的:当看到第一个女孩精心准备好明天郊游的水果和点心,然后甜甜地睡觉时,月亮露出了开心的笑脸,因为它决定去跟太阳公公商量,让明天有个好天气,好让孩子们玩个尽兴!然而,当看到第二个女孩珍珍如此孝顺,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向往已久的郊游时,月亮被感动了,它想明天如果是晴朗天,珍珍就不能参加郊游了!月亮高兴不起来了,它急了,它觉得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找到太阳公公,告诉它明天必须下雨!瞧,多传情传神的神态呀,我竟然错过了,掩盖住了!如果抓住了这一细节观察,那么学生更容易理解月亮前后两次不同的心理变化了。唉,对于图文结合的文章,我还缺乏经验的!
三、夸夸珍珍。如此懂事、孝敬的小女孩,我居然不让学生夸一夸,就是懂得乏味地说:你们应该向珍珍学习。真够单调的!真够死板的!没趣!夸一夸,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会到珍珍的懂事孝敬,从而激励自己和同学向她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大家的目的都一样,可不同的形式收到效果却大不相同。是呀,精心地备课,设想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识字1》是一篇向小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词串。全文字数不多,仅4行12个词语,24个字,读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读后觉得了解颇多,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有学习的必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回顾教学中的一些细节,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在教学中当我问到:“孩子们,你们都知道一年中有哪些节日吗?”孩子们争相发言: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儿童节、妇女节、国庆节、元旦节、春节。此外再也无人回答。看着他们安静的小脸,我知道孩子们再也不知道其他的节日了,可是再看看孩子们回答出来的节日名称,就觉得心有点隐隐作痛。
当我在学习这四个传统节日的时候,又问了他们,这四个节日分别是哪一天?仅有个别孩子知道中秋节是8月15日,大多数的孩子竟然是一脸的茫然。
我知道这怪不得孩子,因为我们国家只是最近几年才把那些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忙碌的人们才有时间带着孩子及全家去庆祝、去欢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孩子们是幸运的,今后他们一定会在度过这一个个传统节日之后熟悉并牢记这些节日的。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还隐约感觉到家庭传统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家庭,有几位家长不知道这些节日的?为什么孩子不知道?原因应该就是家长只顾带着孩子庆贺,满足孩子的愿望,却不知道在庆祝的那一天告诉孩子这个节日的相关知识。试想,如果每一年的传统佳节都能够告诉孩子一遍,孩子现在大多8岁,也应该在这些年中耳熟能详了吧!今天回答不出这些节日的时间的尴尬应该不会出现。
这种现象还透露出孩子留心观察生活能力的不足。其实,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每年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家庭、学校、社会、媒体,都会有一些庆祝活动的,为什么他们只留心于这些庆祝活动,而不去关注活动是庆祝什么的?
看来,教学并不是全部,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的技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孩子情感的目的,才能有效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