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均分》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我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篇2
《平均分》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篇3
又一节数学课结束了,匆忙地整理好教学用具,赶去下一个班上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因为课前精心准备的,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课堂的气氛显得轻松活泼。“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平均分,重点和难点就是: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改编,以“老师请客吃糖”为主线,贯穿了给小组内的四个小伙伴分糖,给5个小同学分面包,分桔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在让大家给小组同学分一分8块糖时,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可能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1块,另一人分5块;也可能其中两个人各分2块,另外一个人分1块,1个人分3块等等。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个同学分2块”,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来说的学生也说的跑了题。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于是在第二个班教学中,当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时,我灵活地进行了处理,很快地就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平均分”。
教材中第13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题材,这两个题目各自的知识侧重点不同,做一做,侧重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材,第1题则侧重让学生理解“分”和“平均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很可惜的是,以上我理解的不透彻,反映出我在思路上对练习不够重视,很少对练习进行恰当有效的利用,从这一点来说,也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教材资源,以后我要课前精心设计习题。
在教学例1上,我简单地交代了一个小组合作的要求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在实际活动中,我却发现,11个小组中只有5个组是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来活动的,其他的组内大多数人都是每人拿了小棒,自己分自己的。于是,我不得不重新讲要求,但时间已过去了一多半,导致这一环节有效性差,浪费了过多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我没有用清晰、简短,学生容易理解的句子来交代要求,导致学生出现了理解上的失误。在2教中,我精心地设计了要求,清楚、明白地讲完之后,再让学生操作。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成功。
总之,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指准备好教学用具,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反应,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想好应对的办法。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灵活些。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是小学生认识除法的基础,要突破除法知识的难点,关键要充分理解“平均分”。
从一开始的创设情境,再通过实际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引出平均分,达到了群员参与,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得分也是平均分”。在设计教案时层次想得很明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快能发现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学生都有个模糊概念,他们都会分,但是对于平均分的规范概念并不能说出来,那么这节课的重难点就会让到这一方面上来。
在本次教学中,我也低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致于整堂课学习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升华。另外,这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有一些地方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表达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稍有欠缺,所以这节课应多多注重让学生说,引导学生规范的说,比如例2到试一试,都是想让学生了解到每几个一份得分的平均分方法,加上下面的练习也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每几个一份,分成了几份”的规范说法来理解,所以从例题的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说法,慢慢锻炼。
我认为,这节课我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没有足够透彻,以后要分析好每个例题包括试一试和练习题的功能,使课堂更有层次更充实一些。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篇5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2个例题进行了改编,以小兔请客为主线,贯穿了给两只小猴分桃,给2个花瓶分花,给4只小猫分鱼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贾平凹《落叶》教学反思09-23
《弹力》的教学反思范文12-25
《观潮》教学反思的范文11-09
离骚的教学反思范文10-27
风筝贾平凹的教学设计10-27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12-07
《卖炭翁》教学反思范文12-23
《散步》教学反思范文12-16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12-16
zhchshr教学反思范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