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2024-06-08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加强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重视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有关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诱发学生去猜想、去探索的思维活动。一个好的问题,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因此,在学生探究之前,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长乘宽呢?

  2、重视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

  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进行数学归纳,提升数学思想。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或直观体验来解决问题,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作为老师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拓宽问题的思考空间,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动向,不断的给予启示,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结论,学生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建构。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2

  1、《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我运用了?摆一摆用一用?的教学法,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我能充分发扬民主,用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厘米。或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是12厘米。或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12厘米从中形成猜想,进而想到:其他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紧接着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的长方形,并填表。观察统计的数据,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摆方块和直尺量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摆长方形时,速度慢,摆的图形不美观,学生操作的时间比较长。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3

  《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是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学习,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并能正确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点比较成功。

  1、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摆一摆的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担心学生说不完整话经常插嘴,没有真正放开,压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就是在处理长方形2和3时,操作时间过长,以至于在处理后面的练习题时,时间有些紧,时间上没有掌握好,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4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几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猜想一: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设疑二: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的方法来计算?问题三: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长×宽”?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留下了探究的空间,提供了探究的“路标”。

  在探究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我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任意的长方形来验证,看一看它们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用自制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了几个不同的长方形,还有的画了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甚至有一个学生拿起数学书进行了测量……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

  总之在这节课中,以小组合作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在活动研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5

  今天有幸听了卫老师的执教《长方形面积》一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知识,卫老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反思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课堂上重视探究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卫老师利用几组由小方格拼成的图形面积,由少到多,“你怎么数的这么快?”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接着给出一个长

  方形,你想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的面积?学生有的用手估,有的量一量,有的用小方格摆,还有的要画小方格?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卫老师没有刻意地去问学生,只是很自然的借助练习,计算长6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6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且还表现出余兴未尽的积极状态。现简单反思如下:

  (一)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主要理念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本课从离学生最近的真实生活情境切入,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愿望,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究问题的的积极状态。当结论得出后,又返回生活,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一些与此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力量。

  2、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育观要求学生不仅是要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这就是要把“已有结论的数学”当作“未有结论的数学”来教,时时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本课中不仅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证明、交流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3、让学生感悟“猜测”的思维方式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猜测是人的思维在探索事物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本课中两次在探索的.关键处都让学生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觉进行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为问题的探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探索知识的有效方式。

  4、在两次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第一次实验产生一些初步的想法时,教师相机引导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进行第二次实验,在两次实验后再综合意见,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结论的严密性,而且从中也让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受。

  (二)实践与理念间的冲突

  有教师提出:本节课非常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于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经典”练习相对减少许多,那么从知识形成的“牢固”性方面似乎值得“怀疑”。对此,我也心存疑惑,我们的课堂该如何看待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练习之间的关系,愿各方专家或同仁能给我指点迷津。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7

  这节课重点介绍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与方法,前面所学习的两位数的相乘,面积的定义与面积的单位等内容为这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节课中将要学习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好了铺垫。通过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各个形状面积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小学生在做折纸时游戏中去判断纸张的大小,将这些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我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而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解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闲来无事,在家里种起了果园,一天师傅来访,突然对他们三人的果园感起了兴趣,为了在师傅面多多表现,他们三人都说自己的果园面积大,唐僧困惑起来,一时不知如何评价才好,“请问,各位同学谁能帮助唐师傅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这个故事,引入课程,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帮助唐师傅计算出每个徒弟的果园面积,也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着我的教学思路。

  (2)操作探究,发现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组学生提供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用这些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他们喜欢的长方形(板书:画出一个长方形)。之后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测量面积知识,分别测量并记录这些长方形的长度(板书:长方形的长:a)、宽度(板书:长方形的'宽:b)以及用到了多少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板书:正方形:c),并根据正方形的多少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面积:S)。

  2、小组讨论,初步发现

  当学生完成上面的任务之后,请学生们认真观察每个长方形的长度、宽度、用到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及面积的大小。在此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重大发现吗?”等问题,让学生说出答案。这个时候,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已经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宽(板书:S=a*b)。

  3、反复操作,验证发现

  这一环节,我会通过询问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比如:“有没有同学不同意以上的发现?”“有的同学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加上长方形的宽,这样对不对啊?”通过问这些问题,引入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对于那些有所疑问的同学,我会让他们通过反复操作与验证,最终让学生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长方形的宽

  (3)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对学生刚刚得出的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以宽”这一理论进行巩固,我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掌握这个结论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

  第一个例子:同样以小组的形式,让每一个小组测出自己数学课本的面积,测出结果之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回答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测得又快又准,并为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

  第二个例子:让每个小组制作出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出的长方形又快又多,对于给优秀的小组同样给予奖励;

  第三个例子:解决一开始出现问题,到底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三个谁的果园大呢?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帮助唐师傅解决问题。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学到知识,通过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有同学说,我们学会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也有的学生说,帮助了唐师傅,解决徒弟们之间的纷争;

  “那么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测出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呢,同学们课下可以用自己的小尺子量一量,测一测”,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同样也可以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将生活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8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不是教材中的某一节课程,而是我根据线上教学学生的反馈以及复课后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的。我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进行教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学完了周长与面积后,没有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以至于出现混淆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一道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例题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进行区分,然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会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周长一定,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并将此规律迁移到数的运算中,体会“两个数的和一定,这两个数越接近,它们的积越大”。

  在本节课中我有两个想要表达的思想,一个是数形结合,另一个是迁移转化。我们知道实际上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直观的,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将表格中的数据与图形进行对照,实际上是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数的运算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把在长方形中发现的规律迁移到数的运算中来,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知识体系更加的完善。而实际上这两种思想是互相渗透的,所以也是想在这里做一次尝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初步渗透数形结合、迁移转化的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让思维真正的得到发展。

  整体上这节课的基本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的表现也不错,我自己的状态还比较饱满,和以前相比,也算是有所突破。除此之外,还想肯定自己的是,在上课之前,我临时换了一个问题,使得后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在第一个表格出现之后,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刚开始在这里设计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四种长方形的长、宽、面积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的回答始终都是“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面积越来越大,或者长每次加1,宽每次减1,面积在不断地增加。”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呢?期间我一直在反思,没错,就是这个问题不合适,这个问题太局限了,也太具体了,它把学生的思维全部集中在了长、宽、面积的变化上,学生当然只会发现“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面积越来越大。”可不可以换一个问题呢?于是我把问题换成了“通过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就很有开放性了,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当然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果然就有学生提到了“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这一点,同时也为后面渗透无限接近的思想做铺垫。但每一节课总归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接下来是我上完这节课自己的所思所想。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切有效作为,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实这节课在我正式上之前已经磨过很多遍了,一遍一遍的磨,一遍一遍的总结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也一直在调整,所以我设法想让我提问的问题更加具体和明确。比如“这个长方形的形状只可能有一种情况吗?是不是应该给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加一个前提条件呢?这两道题和刚才那道题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长方形长、宽、面积的变化,和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一样吗?”等等。是的.,我的问题更加明确了,更加有指向性了,学生的反馈也正如我所想,但是上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于学生的引导痕迹过重了,学生一直在顺着我的思路前进,但却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想,没有达到“拓展思维”的目标。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其实这节课有很多次拓展学生思维的机会,但由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足,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比如在整体观察三个表格中的数据时,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会发现当周长是18米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没有相等的情况,紧接着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整数条件的限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没有相等的情况?”学生的反应很好,立马想到4.5和4.5。课后我反思了这一环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没有相等的情况?”这个问题太局限性了,不够有发散性,如果把这个问题换成“如果没有整数条件的限制,有没有比长是5宽是4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更大的长方形?”那么学生可能就会出现很多种答案,比如长4.9宽4.1、长4.7宽4.3、长4.5宽4.5等等,面积最大的是哪种情况呢?长4.5宽4.5。既巩固和验证了前面发现的结论,又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一举两得。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本节课我设置了多个问题,有意识地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比如“王爷爷想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可以怎么围?”通过教师四个问题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使这一问题逐渐的明朗、清晰,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长、宽、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或是“在1、2、3、4四个数中,组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使乘积最大。”在同桌讨论和独立思考中收获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坚持,课题研究结束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是不能中断的,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9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过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虽然很多学生在课前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但是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课上,我设计情境,让学生产生悬疑,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自己实验、自己证明。当学生成功时,我知道他们已经达到了兴奋点,我大声地鼓励大家:“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今天你们总结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数学家们经过千辛万苦才研究出来的,今天你们也成功了,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也是小数学家啊!……”孩子们听后“耶!耶!”地狂欢着,教室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在求证的过程中,孩子们有疑问,有假设,有猜想,而茅塞顿开后,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信心。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0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及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求规则图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习的过程;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复习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习,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不为所动,不能走到预设的路子上,不免心急,于是导致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回味着课堂上孩子们的合作探究,琢磨着这节课不顺畅的原因在哪里,我恍然觉得:这样的课其实就是真实的课,值得回味的课,值得反思的课,引领我更好发展的课堂教学。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1

  今天上完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感觉到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掌握程度还可以,但从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在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独立尝试,有的学生同桌合作)。第二次是在拼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解决玻璃被打碎这个实际问题时,同桌讨论这块玻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使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第一次的小组合作,就是在一个人无法解决问题时,自发地产生合作的需求,并在合作中,使原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也学会了解决。同时,在合作中,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得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快,小组合作得不好,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很慢,这在第二次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合作得好的`同桌,很快就填完了表格,合作得不好的小组,别人都填完了,他们才刚开始。

  三、正确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在这节课中,我两次运用了迁移。第一次是利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知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进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第二次是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另外,在我的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态太过严肃,在一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妥当,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努力。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2

  刚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一方面学生能很好的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求解一些相应的面积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能很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所以我觉得这堂课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的。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狠好的发挥了课堂直观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目标。

  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是我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通过观察,估计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

  然后,组织摆的活动,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摆事先准备的长方形得出面积,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随后的课堂实践应用和拓展延伸两个环节,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当然,本课有许多不足,设想是美好的,也希望今后能更好地为孩子展示更好的数学课堂。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3-28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精选20篇)06-12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实用6篇]08-30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04-21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09-0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08-29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1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08-29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