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通过本节知识,学生基本了解到亲代怎样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也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关于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一已经有初步了解,本节课讲知识加以强化,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易懂。关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设计多个习题,一点点加深难度,从一条染色体,一对基因导多条染色体,多对基因,从画图的形式到抽象的数字,尽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时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功点;突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生疑,通过推理释疑,把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动脑思考,有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也是走向社会终身获益的能力和方法。
2、创新点:设置有难易梯度、有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阅读提纲,为小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3、机智点:在各学习小组间讨论时协调、组织,宏观调控。
4、不足点:本节内容由两大块构成的:
一是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二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但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急于求成,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学到最多的知识,将知识内化。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既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学,如果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列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就行了,何必要让老师费这么大的劲去备课,去授课?但我又想,作为老师,我们做的工作是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让枯燥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趣味性强、变得容易理解。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如何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让生物课更加有趣味性,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这还是一个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2
染色体、DNA和基因是细胞核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七年级上学期已作介绍。本节中只需强化和进一步强调,学生便可回忆。染色体的数量问题,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是不同的。在授课中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人体的细胞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之分,生殖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结果是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材编写者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的具体解读,力图让学生明白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教材铺垫了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情况,体细胞分裂成生殖细胞后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是没有作规定的,但从学生高中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节的内容学习,有利于以后能理解和接受遗传的“三大”规律。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3
1、《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利用上节课的复习巩固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例如: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父母遗传给后代的是性状还是基因?有的学生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性状,有的认为父母遗传给的是基因,看法不一,观点也不统一。我让学生带着这一疑惑去看书,让他们通过看书来解决疑惑,找出疑惑的真正答案是什么?在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使他们的观点得到统一,去伪存真,有了很强的探究意识,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效果较好。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的阅读、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得到了突破。
2、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大部分学生在纸上画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都想上黑板去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值得思考的地方: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把学生拽着向前走。不知不觉中,有点将自己设计好的环节硬入学生身上套的味道,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急于将问题直接给出,这也是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今后还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