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教学反思

2024-12-02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迟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迟到》教学反思 1

  本文以朴实细腻的描写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因为上学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故事,突出了父亲“严中有爱”的感人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对于文中出现的易读错的字音,大多可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把音读准。一些生词也可利用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方法,在课前初步理解,个别弄不清含义的,可随着课文深入学习时,再加深认识。

  在课堂上我以“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主线,主要抓住以下三个问题:

  (1)父亲到底怎样疼爱女儿,又怎样严格要求女儿?

  (2)父亲打我后,为什么又来到学校送夹袄和两个铜板?

  (3)由此你觉得这是不是一位好父亲?引导学生边读边划,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它们的情感。学生能够找出相关语句且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课堂的学习在同学们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不知不觉进入了尾声。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都独特而新颖,在体会父亲严厉的时候,学生很快地抓住了一系列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在品读父亲的语言时,学生再次显现平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注意了语言的特点,还抓住标点体会情感,我及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感悟课文,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进课文中来了。

  慈爱这一点我主要是让孩子抓住后面父亲来送夹袄和两元钱那个句子来体会,孩子们体会得很深刻。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我注意到了前面的严厉不仅仅是严厉,那特别的严厉背后也包含着父亲深深的爱呀。但是课堂上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孩子们刚开始读挨打那一段的时候只看到了严厉,这个很正常,符合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对后面父亲慈爱的体会,特别是孩子们对课文的补白,水到渠成,此时,孩子们对挨打那一部分会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于是我又让孩子们再读这一部分,孩子们就能看到背后的深沉的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在谈学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时,学生们都各抒已见、积极发言,都能谈到如何正确对待错误,点出了文章的中心。

  但是,我的这节课还是存在着遗憾。我的教学内容选择是精要了,学生的理解也很流畅、清晰。但后来觉得作者对爸爸的态度转变这一环节,学生在我选择的教学内容中走得太急,缺少了其间作者对爸爸行为、态度的慢慢品味和领悟,所以,学生的情感只在爸爸的严厉与关爱上停留。回过头来看,我与作者的对话的确少了,这样的“桥梁”的忽略使学生对“我”的印象不够丰满,两条线没有做到“双管齐下”、置地有声。内容的精要选择没有错,但对文本必须在读透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想一想,有效课堂的组成的确是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教者做好充足的思考。有效的备课是辛苦的,但学生的受益却是特别丰富的。

  《迟到》教学反思 2

  11月14日,我在四(3)班教室上了一节随堂课,主讲的是《迟到》。《迟到》用回忆的方式写了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他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突出了父亲既严厉又慈爱的形象。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明晰,有铺垫,有高潮,有结尾,完整而不呆板,让读者领悟到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一个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阶段,教学中要重感悟、重积累、更要注重运用。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指导在读中感悟,以读促学。例如:在教学开始我设计了速读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不断品读文章,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迟到本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导入时我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特别是本节课上课时有个别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迟到了,我迅速结合本堂课的情况要求学生针对此事发表意见,学生都有比较深刻与独特的感受,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在找“父亲为什么打我?”的原因时,我要求在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在教学挨打的段落时,我注意了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理解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同时又让学生做了做这些动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在指导朗读时学生读的是有声有色。没有轮到的还不断地唏嘘、叹息。这样的阅读指导不但让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在做动作中自己体会,同时积累词语句子,以及写作方法,真是一举三得。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还注意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还有哪些句子体现到父亲打得狠”“挨打后我的心情什么样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时实际说一说自己挨过打吗,自己挨打后的心情怎样?学生踊跃发言,谈自己的感受,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特征。在这种独特的感受下,学生的阅读更是精彩不断,让人过耳不忘。原来,学生阅读时不是读不好,而是看你有没有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感。

  在此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作品展开对话。我引导学生在学完体现父爱的部分后写下了父亲与女儿的心灵对话,尊重学生合理的个性化见解,鼓励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及时地记下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进行了写的训练,同时加深学生了学生读父爱的理解。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不光要积累词句,增强感受能力,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怎样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渗透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父亲对作者的疼爱时,我渗透了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观全文,认识到回忆写法的好处。

  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特别是让学生用比喻的手法说一说对父爱的认识时,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惊喜,例如:父爱如山,父爱如海,父爱如地,父爱如天等等,特别是丁昱同学所说的父爱像一片创可贴,贴好你受伤的心灵,更是获得了满堂彩,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课外阅读与积累的重要性与学生的能动性。

  《迟到》教学反思 3

  在执教《迟到》时,我主要抓住“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来组织教学。让这句中心句贯穿整堂课。

  自主学习设计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浏览全文,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个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直奔中心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紧扣父亲的严和爱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抓住本文的重点,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体验父亲的严和爱。

  在品读过程中,学生能很快地抓住父亲动作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朗读指导抓住父亲的语言,提示不仅要注意语言的特点,还要抓住标点体会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进课文中来了。

  在理解和朗读课文表现父亲严厉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的小海音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体会父亲的爱。主要是抓住后面父亲来送夹袄和两元钱那个句子来体会,孩子们体会得很深刻。通过情景朗读孩子们给课文补白,如果你就是林海英,此刻你会说些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拓展《爸爸的花儿落了》师生对白,情感升华,紧接着让学生书写心情:写自己类似的经历。可谓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因怕学生练笔占时间,课堂上学生交流课文体现父亲严厉的内容时,学生朗读有些少,尤其是通过父亲的动作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严厉时,教师应小结一下,把课文后面的“金钥匙”引用到教学中,效果会更好。

  《迟到》教学反思 4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已有经验,该设计通过运用自主阅读,点拨方法,精读感悟,升华情感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即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前提下,通过富有个性的阅读,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并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运用查阅有效信息,比较阅读,前后联系等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文章的情感,最终实现个性化阅读,发展语文素养。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来的很早,没有一个迟到的,谁曾经有过迟到的经历,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与迟到有关的文章。

  本环节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为引导学生理解下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重视了向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评析: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要首先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与空间。本环节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直接对话,例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既发展了思维,又为实现个性化阅读做了准备,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个性阅读,品赏感悟

  为什么会打得这么狠呢

  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在妈和爸反复催促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长远效果看,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

  本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在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情感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培养了语文能力,练习了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有效信息深入品读文本,进行了有效地个性化阅读。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能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以点拨和引导,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比较阅读的方法等,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进程,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训练了语感。

  《迟到》教学反思 5

  “以情感入围课堂教学”是指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的进行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意境,体会到课文的乐趣,就会激发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乐趣。

  那么,如何“以情感入围课堂教学”我首先深入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进行教学的设计。《迟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出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散文是写父爱的,但文中写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十分简炼,突出一个“严”字,三个“很严,很严,很严”,而严中就是很爱很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实一条主线:从文章第一自然段“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句话开始,首先体会非常严格,引出这次迟到的被狠狠的打了——哪里看出狠很的被打了——为什么会挨打——体会严格。再由老师深情的朗读和音乐的响起到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父亲慈爱。而后回到第一自然段,明白严中深深的爱。我这节课的精心设计还体现在:精心设计教学的导语,过渡语。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如果让课堂教学也沉在这情感浓郁的氛围,是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关键。我不仅自身饱含深情地进行课堂教学,也精心设计了教学的导语,过渡语。正是老师的深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最后才会有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在语文的课堂上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语文教学还是应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本,以语文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我这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1、紧扣文本,润物无声。“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严厉,紧抓“竟”“居然”的理解,一方面学生对“竟”“居然”的工具性的运用掌握,更重要的是对父亲的严厉能深刻感受。2、重视朗读,读中感悟。朗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自然会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逐渐形成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这节课,我有层次、有重点、个性化的朗读训练,实现在读中理解父亲狠狠打“我”和到学校为“我”送东西的用意,感悟父亲严和疼都是爱。通过静思、讨论、最后深情朗读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狠狠打我是为我好,是爱我这样的思想情感经历层层深入地变化。

  这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氛围,把学生再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情感进一步升华。引入搜集的资料,丰富课本的内容,实现课内外、课堂与生活的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了大语文观。

  我的课堂教学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最后的作业也还需要斟酌。

  《迟到》教学反思 6

  在执教《迟到》时我主要抓住“严厉而慈爱”来组织教学。学生能很快地抓住了一系列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体会,这时有个孩子的回答不一般,她抓住英子当时的表现“顿时眼泪流出来?”也看出爸爸的严厉。这个孩子的思维很有特点,很有个性,这是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能引起我们的思维火花。我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

  接下来品读父亲的语言,提示不仅要注意语言的特点,还要抓住标点体会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进课文中来了。

  “慈爱”这一点学生主要是抓住后面父亲来送夹袄和两元钱那个句子来体会,孩子们体会得很深刻“爸爸没说什么,父亲不像母亲,不怎么会表达爱,对我的爱是默默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孩子们给课文补白,一是英子被打后哭着上学去了,坐在家里的父亲内心会想些什么,会是怎样的心情。二是父女两在这时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补充很精彩,有一定的深度。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对父爱的.理解。

  这一课表现的另一主题“知错能改”,在教学时贯穿的不是很多,而是引用的作者林海音自己的一段话,让学生读后谈谈这篇文章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大部分学生能涉及到改错,然后我应用了一些名言强调知错改错的重要性。对于一篇课文同时表现这两个主题,我认为在组织教学时还不到位。

  《迟到》教学反思 7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它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这节课的教学情况,现反思如下:

  这次进取杯,我上了一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当听说要我上《品德与生活》课时,我立即投入到紧张有条理的准备之中。首先我将写好的教案进行认真修改,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并准备好教具和学具。做好这一切我才回家。并写好祥案,每天做好听课的`准备。所以当评委来听课时,我从容的组织着教学,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一个游戏接一个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教学活动,学生情绪高昂、积极主动。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四十分钟里,知道了如何做到上学不迟到,避免了简单、单调的说教。因此,此次活动我对如何上好一节《品德与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组织低年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量的游戏内容,学生在游戏中活动积极,情绪高涨,有效地达到了教育目标。但游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涂一涂,来辨别哪些行为会造成上学迟到、哪些行为能让我们按时上学。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没充分利用电教设施,如果运用了展示台将图片放大,那效果会更好。再就是学生的学具没充分利用到最大限度。今后,我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太快,不学习就要落后,我愿在这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学校里,成为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迟到》教学反思 8

  《迟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文本的内容朴实,语言通俗易懂,所阐述的道理与亲情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文本没有什么难度,然而在向学生传递文本表面知识信息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即——不仅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在父亲的严厉与慈爱中认识并改正错误,更应该由此让学生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自省与反思,正确对待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因而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积累,我设计了“在自读中整体感知,在探究中品读感悟”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共鸣的学习过程,突出“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点拨方法,升华情感”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本节课的优点:

  在执教这一课时我直奔重点句“我的父亲很疼爱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然后围绕这句的两个重点词“疼爱、很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严厉和疼爱?

  (2)在父亲严厉的管教和疼爱下,小海音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并通过有层次、有重点、有个性的朗读训练,实现在读中理解感悟父亲严和疼都是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在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情感”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培养了语文能力,练习了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注意运用语言激励,创设氛围,把学生再一次带入情境,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情感进一步深入。

  于是,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一下几个情境:

  ①“我挨打了!”假如你就是小海音,你心里会怎么想。

  ②父亲为海音送衣与钱时,从他无声的动作中,你仿佛听到父亲在说什么?

  ③看到父亲担忧疼爱的神情,听到父亲发自内心的声音,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是为了情感的升华、为对爱的领悟作铺垫。五年级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不光要积累词句,增强感受能力,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怎样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渗透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父亲的严厉时出示金钥匙,让学生明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进行细节描写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本节课教学的缺憾点。

  虽然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体来看比较满意,但仍然有一些缺憾。由于顾及到完成教学任务,怕时间不够用,在课文重点句段体验品读上有所欠缺。如,在体会父亲严厉的时候,学生很快地抓住了一系列写父亲动作语言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此处欠缺的是学生的理性分析比较多,情感的真正投入不够,老师指导朗读不到位,导致语言品味与感情朗读脱节,语言品味与情感共鸣脱节。此外,由于本学期才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本人对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领悟得还不够深刻,在实施教学时存在有很多不足,恳请领导和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迟到》教学反思 9

  《迟到》是第九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在一个雨天被父亲痛打一顿后心存怨恨。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初读课文,感受不是很深刻。唯一让我感受印象深刻的内容就是“父亲打我”“父亲给我送东西”两个场景,这两个内容作者写得较为详细,是本文中的精读内容。但是这篇课文我已经思考了好几天,相关的资料和教学设计也看了近十个,但是却一直不敢走进这篇课文的教学。

  因为我对于这篇课文该教给学生们什么仍然并不是很明朗。精读内容的教学倒是并不模糊,就是品文析句,借助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感受到如山的父爱。可是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错误,在教师教学用书里边,很清楚的指出学习这组课文,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要引导学生发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客观和主观的因素都很重要。

  这个单元的主题似乎还不如这篇文章的`父爱主题更明显。再有就是既然是语文教学,我总要在每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们哪怕是一点扎扎实实地语文东西。读好课文,我们班应该没问题,经历过两年多的美读训练,孩子们的语感应该说是首屈一指的,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们也会读得有声有色。在这个年级段我感觉练笔才是最主要的,可是我没想出来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小练笔,于是困惑依然还是困惑。

  《迟到》教学反思 10

  这学期有三次机会听《迟到》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前两次机会都因为种种原因为别的事情打岔,没有认真听进去,而那两次两位老师都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的。现在想来颇有些后悔。

  今天在这位老师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走进她的课堂,是真正的常规课的教学。但是从整个课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贯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很不错,训练有素。

  教师抓

  住“严厉而慈爱”来组织教学,在体会父亲严厉的时候,学生很快地抓住了一系列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来谈,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体会,品味语言。此处欠缺的是学生的理性分析比较多,情感的真正投入不够,语言品味与感情朗读脱节,语言品味与情感共鸣脱节。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体会,这时有个孩子的回答出乎教师的预设,教师预设的是让孩子再找父亲语言的句子去感受“严厉”。而这个孩子思维角度不一般,她抓住英子当时的表现“顿时眼泪流出来……”也看出爸爸的严厉。这个答案不是老师要的,老师未置可否,继续引导:“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其实这个孩子的思维很有特点,很有个性,这是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肯定孩子,这个孩子的思维对其他孩子,包括对我都有一种激励的作用,能引起我们的思维火花:“哦,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呀。”“对呀,这是从侧面衬托了爸爸的严厉”这些思维的的涌动哪怕不需要语言来表达,但是这种潜藏在课堂里的思维交流,这种潜藏的对话犹如水底悄然摇曳的水草,虽未显现,但其美丽和多姿令人神往。

  接下来品读父亲的语言时,学生再次显现平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注意了语言的特点,还抓住标点体会情感,教师及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感悟课文,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进课文中来了。

  由于课文有删节,教师把原文念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对比着体会,孩子兴趣很浓厚,但是前面相当一部分改动不大,主要改动的是课文删去了一些父亲打我时的样子和挨打后英子的心里活动,教师只需让孩子比较这一部分,这样更集中,不至于分散注意力,通过听原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慈爱”这一点教师主要是让孩子抓住后面父亲来送夹袄和两元钱那个句子来体会,孩子们体会得很深刻“爸爸没说什么,父亲不像母亲,不怎么会表达爱,对我的爱是默默的。”教师在这里有个设计很精彩,让孩子们给课文补白,英子被打后哭着上学去了,坐在家里的父亲内心会想些什么,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补充很精彩,有一定的深度。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这个如果能在读文章中融进去,就更好了。

  教师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注意到了前面的严厉不仅仅是严厉,那特别的严厉背后也包含着父亲深深的爱呀。但是课堂上体现得还不够充分。孩子们刚开始读挨打那一段的时候只看到了严厉,这个很正常,符合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对后面父亲慈爱的体会,特别是孩子们对课文的补白,水到渠成,此时,孩子们对挨打那一部分会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让孩子们再读这一部分,孩子们就能看到背后的深沉的父爱。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切实经历认识提升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收获到的喜悦是学习语文的幸福体验。

  《迟到》教学反思 11

  准备上《迟到》这一课之前,我上网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相关资料。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以前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看到这段话,我的心为之一振,是呀,学习就是一个受影响、受教育的过程!我们班的马骏、董远念最近老是迟到,我何不借这一课影响孩子们,让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呢?

  于是有一天,他俩又迟到了,我用相机拍下了他俩迟到的样貌,还做成了课件。开课伊始,孩子们从这张照片的课件很自然地引入到课题中,在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哄笑声中,吴哲小声地喊着:“老师,我抗议!”“很多孩子都有过迟到的经历,台湾女作家林海音读小学一年级时经常迟到……”我话锋一转,很快将孩子们引入到文中。带着探究的兴趣,孩子们认真地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在学生理解了父亲的爱的情感之后,我又在本课结束之时把林海音的这段话展示出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期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错误,虚心地理解和认真地改正错误,把缺点变为优点。

  本节课,我的课堂结构是由:静心回顾,温故知新——疑则有进,大胆质疑——静心生悟,合作探究——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四大环节组成。开课很顺利,但是在进行第二个环节的时候,我的预设出现了偏差。课前,我预设将学生的问题综合成三个大块,即:

  1、从哪些地方体现出爸爸对我很严?当时爸爸心里是怎样想的?

  2、爸爸为什么对我那么严?当时我心里是怎样想的?

  3、从哪些地方体现出爸爸很疼爱我?当时爸爸心里会想些什么?我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课中,学生在“本课积分要求”的刺激下,大胆质疑,提出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如:

  爸爸对我很严,很严很严。为什么又说他疼爱我。这不是很矛盾吗?我为什么要感谢韩老师?……这些问题是孩子们认真思考之后提出来的'。在课堂上,我不能把学生生硬地迁到我的预设中,对每一个提出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写在纸条上,并在展示平台上展出。问题相似的进行归纳,简单的问题学生当场解答。最后剩下的疑难问题,再在小组内通过独学、交流,得以解答。因此,在第二个环节花费了超多时间。导致后面的拓展没有时间进行,从而留下遗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在导学案的设计时,不仅仅要深钻教材,而且必须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这样自己的预设才会更精确。才更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

  《迟到》教学反思 12

  《迟到》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引导与习惯培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课程结束后,我沉浸在对学生反应的思索中,意识到几个关键点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在讲解《迟到》这篇故事时,我试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内心变化。这一环节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在情感共鸣上的不足。他们或许能理解故事情节,但在将个人经历与文本情感相结合时显得较为生硬。这促使我反思,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入生活实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迟到”经历,以此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促进情感的真实流露。

  此外,我还注意到,对于时间观念的培养,仅仅依靠课文讲解是不够的。虽然《迟到》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守时重要性的生动教材,但学生在课后行为上的改变并不明显。这提示我,需要将时间管理教育融入到日常行为规范中,比如设立班级“准时小标兵”奖励机制,或是开展时间管理小讲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规划时间,从而真正将课文中的教训内化为个人习惯。

  课堂互动方面,我发现小组讨论虽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但也需要教师更加细致地引导,确保每个小组的讨论都能围绕中心议题展开,避免偏离主题。今后,我会在分组时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能力,力求每个小组都能达到最佳讨论效果。

  最后,对于自我反思的强调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迟到》的教学尾声,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过因拖延而错失良机的经历,鼓励他们写下感受。这一环节虽简短,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的空间,是情感教育与习惯养成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之,《迟到》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与习惯的塑造。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在每一堂课中都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自律、懂得珍惜时间的个体。

  《迟到》教学反思 13

  《迟到》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时间观念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行为上的责任与技巧。

  回顾课堂,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迟到的情境,感受到迟到给他人带来的不便及对自己形象的损害。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也曾遇到过因他人迟到而带来的困扰。这样的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们在无形中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在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是否存在迟到行为时,我意识到直接点名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反而适得其反。于是,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或他人迟到的经历,分析原因,并探讨解决之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了改变的必要性。

  此外,我还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了一系列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制定个人时间表、设立闹钟提醒、培养早起的习惯等,并鼓励学生们相互监督,共同进步。通过这些实践性强的建议,学生们对如何避免迟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行动计划。

  本次教学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沟通和价值观的培养。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人性化,让学生在理解和尊重中成长。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迟到》教学反思 14

  《迟到》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因迟到而发生的故事,其中蕴含着父亲深沉的爱与作者的成长感悟。上完这堂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

  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我期望学生能理解文中父亲严厉与慈爱交织的形象,体会作者在经历迟到事件后的情感变化,并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关于成长与父爱的主题。从课堂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父亲通过打“我”来让“我”养成守时习惯背后的爱,但对于作者情感变化的细腻之处,部分学生把握不够精准。例如,作者从最初的委屈、怨恨到后来的理解、感激这一情感的转变过程,有些学生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未能深入体会到这种情感转变所蕴含的深刻成长意义。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情感的方法还不够到位,应增加对关键语句的精读与分析,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咀嚼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

  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朗读环节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情感,但在朗读指导上不够细致,没有充分针对不同情感段落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技巧指导,致使朗读效果未能更好地服务于情感理解。问题引导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启发学生思考,但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宽泛,如“你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这使得学生的回答较为零散,缺乏深度聚焦。小组讨论环节中,部分小组讨论不够热烈,存在个别学生主导讨论、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这提醒我在今后的小组讨论组织中,要提前明确分工与讨论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较为清晰,但对文中一些细节描写的挖掘不够深入,如父亲“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这一细节,本可以引导学生从父亲的动作描写中更深刻地体会其当时复杂的心情,而我只是简单提及,错过了深入解读文本的机会。

  通过本次《迟到》教学,我认识到在教学目标的精准落实、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等方面都还有待改进,只有不断反思与调整,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

  《迟到》教学反思 15

  在教授《迟到》这篇课文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性。回顾整堂课,我意识到,通过情境构建和情感体验的引导,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在讲解过程中,我尝试将文本中的情感色彩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是否有过迟到的经历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感受。这一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帮助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深入理解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表达时显得较为拘谨,这提示我在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营造开放包容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此外,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课文中的关键场景,虽然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但也暴露出时间分配上的不足。由于角色准备和表演占用了较多时间,导致后续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探讨略显仓促。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更加注重时间的合理规划与调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又不失整体教学的连贯性。

  最后,反思教学语言的使用,我发现简洁明了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过于复杂的表述则可能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今后,我会更加注重语言的精炼与准确,力求用最简洁的话语传达最丰富的信息。

  通过本次《迟到》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活,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迟到》教学反思 16

  在教授《迟到》这篇课文后,我深刻体会到了课堂氛围与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课程进行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情感与主旨时显得较为吃力,这引发了我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回顾课堂,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细节和人物心理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简单的问答形式虽然能够维持课堂节奏,但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们在面对较为复杂的情感描绘时,缺乏足够的抓手去深入理解,导致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不够准确。

  为了改进这一点,我意识到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情境的创设与情感的引导。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文本细节的解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的情感线索,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此外,我还需加强与学生的课后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成长。

  通过这次反思,我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调整的过程。只有不断尝试、反思并改进,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每一次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迟到》一课不仅是对学生的一次教育,也是对我教学方法的一次重要启示。

  《迟到》教学反思 17

  在教授《迟到》这一课文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

  《迟到》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因迟到而被父亲责打,后来在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错误并改正的故事,蕴含着深沉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进行分析,感受父亲的严厉与慈爱。例如,让学生品读父亲打“我”时的动作描写,体会其中蕴含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再通过父亲后来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的情节,领悟父爱的深沉与细腻。然而,在挖掘文本内涵时,我意识到对一些深层次情感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比如,对于作者内心从对父亲的惧怕、怨恨到理解、感激这一情感转变过程,虽有提及,但未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体会和感悟,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亲情在成长中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情感。在课堂上,学生们在朗读中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但部分学生朗读时情感的投入还不够,我未能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朗读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小组合作探究法的运用中,在讨论“父亲的教育方式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小组讨论较为热烈,学生们能够各抒己见。但我在小组汇报环节的引导不够精准,导致讨论结果的.总结和拓展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整体较为活跃,但仍有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提问环节,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总是默默不语,我未能充分关注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与引导,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可能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感悟情感,引导他们将文本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提高朗读的质量;优化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环节,让讨论更有成效。同时,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得,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汲取成长的力量。

【《迟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迟到教学反思09-28

《迟到大王》教学反思09-24

《迟到》教学反思(精选12篇)05-23

《迟到》教学设计07-04

迟到教学设计10-04

迟到反思检讨书03-20

迟到反思检讨书08-30

工作迟到反思检讨书02-09

景阳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2-28

教学反思:长城教学反思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