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红狐》一文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为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1、学习文章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巧妙的构思。
2、感悟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创造经典之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分析文本时,采取随文讲解的方式,在讲解课文熏陶感染学生情操时,将写作手法点出,课文结束再进行总结。教学活动完成之后,一番自查,我觉得似乎有蜻蜓点水之嫌,虽然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平时也接触和练习过这些写作手法,重点悲天悯人情怀对写作的主导作用也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讲解了,但是其他的讲解都很简单,也应该把这些写作方法加以深化巩固,甚至可以模仿练习一二。现在,将其中的几个写作方法的`讲解回顾和设想。
文章开头,悬念这一写作手法,课文讲解的时候,着重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角度来阐述,把握了作家的匠心。如果要巩固的话,可以先让学生按照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正常顺序复述文章内容,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中产生疑问,这样更具体地感受悬念的精妙之处。
文章的波折法,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是问题设计,然后直接点出,也是强调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使情节曲折,丰富内容,吸引读者等。如何深化和巩固文章波折法呢?文似看山喜不平,学生写的记叙文往往平铺直叙,缺乏波折而使文章流于简单陈述,不能引起阅读兴趣。本文在制造波折方面独具匠心,紧紧抓住阅读心理的方法恰是与平常的阅读期望截然相反,比如人狐之战,红狐偷鸡本是罪犯,人是受害者,因此我们的阅读期望是正义战胜罪犯而惩戒红狐,可事实上是人遭受红狐的戏弄,从而引人疑惑:人真的比动物厉害么?这样在疑惑中抓住了阅读心理又推动了情节发展。在释放红狐的过程中,文章也是一波三折,既体现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吸引了阅读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教学这个写作方法的时候,可以设想某个话题,然后尝试逆阅读心理来构设情节和疑问,不妨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以期增强学生的波折意识。
在文章的最后,和动物平等相处,亲和动物的悲天悯人情怀,这是一种理性思考,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一种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从内容上说,是对主题的升华,可在写作手法上来讲,也是提炼主旨“小中见大”技巧。设想采取联想的方式,从红狐到其他动物,从动物到自然环境,从环境问题到人类的思想意识等等,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思考,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进行关注,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为文章的立意奠定基础。
《怀念红狐》是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中华散文》2001年第7期。作品一经面世即被数十家报刊争相转载,一时间洛阳纸贵。刘志成,这个原先并不为多数人熟知的名字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评论界更是好评如潮,称他是“大境界、大手笔、大孤独、大景观、大气质、大性格、大生命”的新锐散文家,就连向来吝啬赞美、不肯轻易以美论人的塞上才子尚贵荣也说:“悲哀、沉重、兴奋、惊奇、激动不已、欲哭无泪……这是我读完志成散文后的真实感受。这篇文章的形神相得益彰,让人感动之处,让人赞叹之处,可谓比比皆是,我觉得还应该加以更细致的分析,在课文教学活动中对其写作手法还应该精雕细琢。
【《怀念红狐》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怀念红狐》教学反思07-12
《怀念红狐》的教学反思12-06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08-06
《怀念红狐》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怀念红狐(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怀念红狐的读后感04-01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6-23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