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设计思想:《采蒲台的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文章,学生接受似乎有较大难度。其难度主要表现在:1、文章不是按一般记事文六要素的写法叙述,而是把叙事、咏物、赞人揉合在一起,运用了引伸象征的手法。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不易理解;2、本文是叙事兼有述评的抒情散文,中心虽很明显,但结构比较“散”(散文的结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学生难以一下子认识文章的结构,就有碍于对内容的理解。针对以上分析,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变换顺序,两个板块,相互联系,融合提升。
由于文章采用了象征与直叙合用的手法,形成前文的语句如不联系后文,就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而后半部记叙具体斗争故事的段落又相对较易理解,所以我首先讲读课文的第三部分。有了这个斗争故事为依托,前文的一些难以理解又说不太清的`句子就迎刃而解了。第二部,按照与斗争故事的联系,又讲了1、2、3自然段。整个教学过程就形成了:先逆推上去,最后再通过梳理思路,认识文章结构顺捋下来两道“工序”。这样先攻易点,掌握依托,层层铺垫,突破难点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以课题为切入口,本文是写人还是写苇?开展板块式教学,以“我从(哪里)看出采蒲台的人是(怎样) 的。”为主要问题展开第三部分的教学,以“12个妇女不约而同地想出对敌的办法。”和“他死得刚强!”两个研读点,体会到采蒲台人共同的爱、恨和智慧,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进而理解“没有,没有!”那简短有力而又饱含内涵的话。
研究了采蒲台的人后,让学生画出有关写“苇与苇塘”的句子。(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并选取择一句认真理解:从中你读明白了什么?让学生理解到采蒲台的人与苇的紧密关系紧密,进而理解到采蒲台的苇便是人,人是有思想的苇,苇是有灵性有人。他们同样的久经战火的考验,坚贞不屈。
二、以读为本,读中激情,读中悟理,情理交融。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读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以读为本,正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学科本质特点,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与魅力。以读为本,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学习正是通过朗读,来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各种文化信息的获取的。由于前述的写作手法,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含义深刻,而这些句子又是理解文章深层内涵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花了很大的力气引导学生寻找、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方法,又是先从理解直叙、实指入手,再理解象征意义,最后考虑其更深刻的含义。课中大多数的课堂提问,都是针对句子设计的。这在其他文章的讲读中是不多见的。学生对句子的含义理解比较深透,才能较好地理解内容,体会感受情。
根据本课的特点,教学时从整体入手──部分─整体,以读为本,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样,在课堂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读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感知到理解到感悟,层层深入,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提升感悟,达到情理交融,互动提升。
不足之处:
1、课文含义较深,学生在理解上困难较大,造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的面不广,特别是中下学生,他们未能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因此,对于这样的文章,预习工作做得更要充分,特别是要让学生占有更多的相关背景材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没有充分展开,读的形式也较为单一。由于本课的内容比较满,时间安排上比较仓促。因此,在设计读悟训练的点上,可以更集中,点少一些,挖得深一些。
3、综合上面的不足,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整课教学中,是否还是导得太多,扶得太多,没有体现选学课文的特点。
【《采蒲台的苇》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反思01-21
《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08-31
采蒲台的苇阅读答案03-09
采蒲台的苇的阅读答案02-03
采蒲台的苇阅读答案10-01
采蒲台的苇 阅读答案09-19
《采蒲台的苇》阅读答案11-27
采蒲台的苇阅读答案参考10-07
采蒲台的苇课文内容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