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这节课关键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知识,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开始,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学,再独立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学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不足之处是: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有多重教学反思随笔】相关文章:
《有多重》的教学反思01-31
有多重的教学反思12-31
有多重教学反思11-02
《有多重》教学反思01-22
关于《有多重》的教学反思11-26
课文《有多重》教学反思11-26
《有多重》的教学反思范文01-23
有多重的教学反思范文11-27
《有多重》数学教学反思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