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反思

2023-06-14 教学反思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石壕吏》教学反思 1

  作者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为了让同学们更能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特点,本册教材选了杜甫的三首诗,从青年写到中老年,从盛唐写到唐朝的没落,从励志要建功立业,爬上心中的“泰山”之巅到流离失所,沦为社会的底层,三首诗便是杜甫的大半生。

  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作者没有成就心中理想的事业,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看到百姓的疾苦,奋笔疾书,终成为了文学上的泰斗。《石壕吏》便是作者其中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的代表作,为了让学生不仅能了解战乱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了解杜甫“史诗“的特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3个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学及其观看课本剧表演,能理解诗歌大意。

  2、通过重要字词句的品析,学生能正确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及情感。

  3、在质疑探究与合作讨论中,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珍爱和平的人文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环节上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复习导入,一来是检测学生对两首诗的学习所得,二来也通过这两首诗,学生再次回忆起杜甫的生平事迹,从而自然而然进入新课的背景。

  其次,为了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并能有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我设计了齐读课文、对重要字词的读音进行填空、课本剧表演及重要字词的释义填空四环节,来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我设计了课本剧表演。又为了能让学生“演有所得”,为以后的课本剧表演起一个示范指导作用,本节课我在事先观看了一个男生组的表演基础上,给其进行了指导、修改。通过两个组之间的差异,让下面的学生领会到表演课本剧的要领,能把文中的一些潜台词,文中没说却大家心知肚明的话说出来。这个环节确实是这一节课我耍的一个小心机。

  然后,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分析诗中人物的想象及其情感,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3个子问题——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字词句段的品析能力。学生知其苦,知其“怒”,知其憎,却并不一定能对这三种感情知晓得透彻,妇人的苦,有哪些苦?官吏的“怒”,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诗人对差役的憎恶与对百姓的同情,为何又只用了几个字来说?我想,这些问题学生都应该知道。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质疑探究问题:诗人为什么没站出来,是怯弱还是因为什么?以这个矛盾来激起学生内心的疑惑,通过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并设计了一个文学常识填空题,让学生识记这个伟大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最后,通过“谈谈你学完这首诗后的感想”,这个自由问答题,希望学生能把目光投向我们的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和珍爱和平。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侯课时,应事先将PPT在教学多媒体上放映一次,以免出现这次上课时,答案与对应的填空不相符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质疑探究这个环节,矛盾是很明显的,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句名言叫:“发现一个问题并提出一个,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教学目标三未能很好的完成。问题的回答停留在浅层次,只是让学生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探讨问题,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细分原因发现:首先是在于教师未能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深入地讨论。其次,也和教师未能提供有能让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地有力的点拨与引导有关。其外,这也说明教师在此处未能很好地备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预设答案。

  《石壕吏》教学反思 2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

  不足之处:

  第一: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重复。对于妇之苦内容的探讨,颇多重复之处。环节设计上并无重复之处,为何具体操作环节会出现重复的内容探讨?事后反思,原来是一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第二:文化体认环节缺少必要的铺垫。“知人论世”,学习一篇文章,不限于学完文本之后就结束,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作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者的其它文章,从而更好的认识作者,这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读人——名家对话这一环节时,所做的铺垫还远远不够。仅只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关注这普通的.一家人,在学生简单的回答之后,幻灯出示一段文字,便得出读人——忧国忧民的结论,未免有些突兀。这个结论的得出,更多得是教师给出的定论,而非学生认识到的。要想达成此认识,尚需要去做大量的铺垫工作:多找些相关资料、诗句呈现,同时适量的人物背景介绍也是必需的。

  没有任何问题的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怕的,因为随着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的教学才能日趋完善,有问题才有课题。

  《石壕吏》教学反思 3

  整个课堂环节还算流畅,有以下几点的设计自以为较之前课堂有所进步:首先学生评价尝试让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给出分数范围,让学生举手示意,这样暨对小组的表现有了比较好的反馈,同时课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读必不可少!反复的'读可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氛围的渲染,教师的范读更是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法宝。

  总观这节课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课本剧表演,学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组在展示过程中笑场,这与《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气氛不相符,课后反思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其原因在于学生准备时间仓促,教师不指导到位,由于学生准备时间短,也就无法深入文本解读,细品其中内涵;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许想法但还不成熟,教师必须帮助其进行有效的表演指导,在之后课本剧准备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逐渐淡化,但初始阶段必须给与学生毕必要的帮助。另外课堂情景氛围的创设也十分重要,对于此篇文章课堂就是要创造一种凄惨、忧伤的情景,反观自己的课堂这一点做得还很不够!情境创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起注意!

  《石壕吏》教学反思 4

  说实话,上完这堂课之后,我自己本身是挺满足的,在近段时间所上的课当中今天上得不错。而这只能说明,我一直以来所走的路是一条歧路。联系到最近发觉的学生的一些问题:进入不了文本,回答问题浮浅,写作当中不懂遣词用句等,我才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经常地,自己只是用一个大问题来统领全文,接着就是学生的“个性解读”,众说纷纭,对于文本有时就是不了了之。而钟老师说,在课堂中大问题下更重要的是小问题。她说如果执教《石壕吏》,应该牢牢地抓住关键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进行,主要是“吏”和“妇”,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吏”的“怒”和“妇”的“苦”,比如“苦”,那么就会涉及到三个儿子的情况、家里的苦等等。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长长的第三段中找相关的语句,在这个过程当中,翻译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钟老师说,她上文言文从来不单独设置环节叫学生翻译,这些都可以再评析文章的过程中解决,且学生才会印象深刻,最终甚至上完一堂课之后学生都能够背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文言合一”,而在我的这堂课中,“言”是没有的。 很多时候上课,包括现代文的课,我都是以一个问题统领,然后让学生归纳为几个方面,很笼统,接着就是自己颇为自得地主题探究。殊不知,这恰恰埋下了语文教学的祸根。

  学生进入不了课文,发现不了文字的魅力,也就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高深的问题(这在我的课堂当中常常出现,而我都归结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低下);学生会开始盲目依赖起教参,因为教参上讲的总是比老师讲的规范、正确、保险吧。我一直认为“语文味”就是不拘小节,洋洋洒洒,天马行空,但是现在才明白了,语文的`味道真正的是在文字当中,就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而言就是这么回事。语文教师的目标就是带着学生去品析文字,而主题探究等等则是学者们的事情。 明白归明白,真正的改正才是最紧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应该只是停留于口头。钟老师对我提出的要求是,在备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我也和她交流了现在在批改作业和学生管理上占据的主要精力,钟老师说,这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办法的,只能自己想办法加班。她和我讲了自己刚参加工作的事情,我于是又想起每每在周末晚上还能看到她二楼房间的灯是亮着的。钟老师批评我说,我的课本太干净了,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实习的时候。

  虽然学生常说姜老师的课本比班里很多学生写得都密密麻麻,但是我相信这是钟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我也看过她的课本,真的是如此,听过她的课,也感叹她对于文本的挖掘到了“细”的不行的地步。也许,文本的深不在于深,那只是故弄玄虚的深,而应该是“细”。回去之后,准备翻翻实习的时候听过的钟老师执教的《藤野先生》和《与朱元思书》的听课笔记,好好体会。

  《石壕吏》教学反思 5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教师在集备过程中,对每个研讨问题,教师要多预设几个问题,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来思考?会从哪些方面考虑?会出现哪些理解的偏差?哪些需要做详尽的点拨?只有老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才不会让自己尴尬,不会让学生的质疑打晕自己。

  2、老师在关注学生展讲知识点的同时,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绪进行碰撞,进行辩论。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教师强迫式,让学生内心主动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成为有效课堂。

  3、教师评价性的语言要及时、适当、有效,富有鼓励性。只有教师积极的评价语言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现一个问题并提出来,比解决十个问题都重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石壕吏》教学反思 6

  《石壕吏》是杜甫的名篇,一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一首仅120字、语言平实、看似简单的叙事诗,呈现在人眼前的仿佛是战火连天、百姓罹难的历史一幕,反映了深广的现实矛盾与冲突。我每次执教,都有新的体会。

  剖析诗人的感情。很明显作者在诗中倾注了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深切同情,隐藏的感情便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还有更深层次的感情是诗人对统治者政治造成战乱的深切不满。 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体现在哪里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差吏带走老妇整个过程,诗人没有上前说情或阻止。为什么?既然诗人同情弱者,却不出面仗义执言?当时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四个年头,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强行抓人抽丁,奔赴前线抵御叛军。诗人自然懂得这个利害关系,也迫切的希望朝廷能快速平叛,取得战争的胜利,诗人的这种爱国忧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表现得非常充沛。 作为一名士太夫,爱国与忠君是紧密相连的`,诗人对李唐政权必然是忠心耿耿,但在国运危难时刻,诗人一方面担忧国家命运,另一方面目睹民不聊生的痛苦,心中交织着矛盾与痛苦。公元758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唐肃宗担心节度使权力过大,未设军帅,导致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为补充兵源,便强行征兵拉丁。正如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民为邦本”,民不聊生,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在《石壕吏》中对上层统治者未着一字,但通过对人民疾苦和横暴拉兵制度的直接揭露,矛头直指朝廷,表达了对无能、奢侈荒淫的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强烈谴责!

  《石壕吏》教学反思 7

  上完这节课,学生很兴奋,可我却陷入了沉思。这样的课算好课吗?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刻意求取环节设计的“活”与“新”,让课堂热闹起来,设置了“想象补白,情景再现”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妇的答辞从动作、神态、语言、语气等方面推测吏步步紧逼的场景,这个自然不难,学生七嘴八舌,说个不亦乐乎。再此基础上,出示预设好的吏、妇对话,让学生角色扮演再现,结果笑场连连,不可谓不热闹。本应“沉”下去的课堂却“浮”了起来,这样一来,老妇内心的凄楚,遭遇的悲惨学生是完全体会不到的了(最本质的情感上的体验),反倒觉得好玩(因了扮演老妇的学生惟妙惟肖地模仿《无极》中王的声音)。课堂上学生似乎也是伶牙俐齿、眉飞色舞,场面亦是热闹非凡,但却没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思考,此缺点一也。

  缺点二: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实则这些问题一目了然,根本无需再提。教学之初,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提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双方人物等等,这些简单至极的问题完全不必要,虽然这些提问不会耽搁太多时间,但就目的性而言,起不到丝毫作用。貌似有问有答,师生合作得天衣无缝的热闹模式并不都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

  《石壕吏》教学反思 8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我能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讲解可能会好一点。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门远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长安前,大概二十岁时,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们大凡有感,随手成文,所以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关于的游记散文或诗词,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说是是孤独时,审视自己,与自己或与天地自然间对话的成果。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苏子与客,其实是苏子与自己的`对话。现在的学生也许是被保护得太好了,也许是太忙了,难得出门,即使出门,或是家长老师护送,或是三五结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旅游圣地溜达一圈,很难有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未必能静心与自然对话。所以很难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张若虚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人显得多么的渺小。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或许是作者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的所得吧,也是这首诗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胜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生命虽短暂,但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有值得牵挂的人,同时又被人牵挂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石壕吏》教学反思 9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

  不足之处如下:

  1、准备不足,时间太短

  没有提前准备充足,加上第一次录课,心情很紧张,语速过快,站位不合适,小动作也很多,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节奏过快,课堂时间过短。

  2、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还是以老师为主,虽有读书环节,但感觉有点刻意为之。没有让学生通过读诗来找到问题的答案。老师急于说出答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没有耐心的引导学生找到答案。

  3、导入部分。

  应该让学生就英法美空袭叙利亚,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以及战争带给了百姓什么。老师不应该急于说出。

  4、目标落实不合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背诵本诗歌。在这节课的“品味细节”部分,老师带领学生赏析完一个小结,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本小节,比最后单纯布置背诵的作业要效果好,可以使目标贯彻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

  5、读书时间过少

  在赏析老妪哭诉部分(补充官吏问)时,我只找了一对学生来分角色朗读,应该多找学生读,不仅要有学生展示读,还应该让学生同桌二人自渎,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官吏的'残暴,百姓的痛苦,从而更好的理解本诗的中心思想。

  6、环节设置不合理

  本诗的中心思想我没有让学生自己解读,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出诗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本节课的环节设置上,缺少了一个环节。

  《石壕吏》教学反思 10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离不开直观教学。所以本课我借助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实物钟、钟面模型,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开始我先让学生通过画钟面感知钟面上有什么。然后用电脑作辅助手段,演示钟面各部分,分针和时针转动方向、走动的快与慢及动与静的`画面,让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表达中清晰地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在认读钟面时刻时,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规律。在练习设计时,利用多媒体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时、分概念从感性材料的积累中逐步抽象出来,并回归具体应用。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力求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验证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并讨诸于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揭示时、分之间的关系,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就要在指导学生观察、启动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述、帮助学生归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不足之处,在教学认读时间时时间有点过长,导致练习没做完,课堂总结归于乌有。

【《石壕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石壕吏教学反思11-09

石壕吏教学反思范文07-04

石壕吏教学反思11篇02-11

《石壕吏》教学反思(精选12篇)05-24

《石壕吏》教学设计04-15

石壕吏教学设计07-06

石壕吏说课稿06-27

《石壕吏》教案03-29

石壕吏的说课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