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分糖果》教学反思
《分糖果》这节课是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先用PPT展示主题图,并让全班齐读题目,让学生思考2分钟。
我拿出20个糖果,请5个学生到台上来,再叫一学生分,这位学生便一人分4块,没有猜也没有试,理由:四五二十,我心喜:学生能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真不错。但一回想,20数目不大,四五二十的口诀又是学生学过的,如何引导策略的多样性,我转念一问:“很多同学能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真聪明,可对于还不懂口诀或没想到口诀的同学,你又怎么建议他来完成这题的呢?生纷纷举手,于是我便依次另请5位学生上台,另请一位学生来分,呈现了每次分一块,共分4次;每次分2块,分2次;第一次分3块,第二次分1块这三种方法,我依次板书在黑板的表格里,通过实物演示,演示与表格对应,学生一时间体验了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感受了分法的多样性。有了上面的师生合作,接下来的小组活动,我放手让小组合作完成。
题目: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
(1) 说一说可能怎么分
(2) 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每个小朋友分到( )根,还剩( )根。
由于我班共31人,分组中有的小组5人,有的小组6人。通过小组讨论,有的小组很快有了答案,我下去巡视,惊喜地发现学生合作能力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虽然每组人数不尽相同,但同学并没有因此混乱。我发现学生合作很有步骤,在组长的组织下,他们先写姓名,然后数出50根小棒,便开始平均分给组员,分完后再填表,每个小组的分法各不相同,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已慢慢学会了试商,由于小组活动后,学生对用表格记录平均分有了切身体验,因而本课的练习做得不错,对于用表格来记录平均分的过程掌握不错。
深刻体会:往往我们会认为小组合作太浪费时间,有时为了节省时间,总省了小组活动,而用师问生答来代替,这样表面看起来是节省了时间,但其实之后我们老师要花更多倍的时间来无休止地重复,学生还未必掌握得好,而让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小组合作将事半功倍。
因此提高课堂实效,小组活动必不可少。
篇二:《分糖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1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 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3 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
4 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
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最后有些匆忙。在分5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真希望听过此节课的同仁们,给我一些意见。
篇三:《分糖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1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3.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
4 .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 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最后有些匆忙。在分5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分糖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糖果》教学反思02-20
小班分糖果教学反思05-19
小班《分糖果》教学反思05-25
糖果教学反思05-20
分糖果教学设计10-13
关于数学公开课分糖果的教学反思11-24
北师大版数学《分糖果》教学反思03-12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分糖果》09-22
《糖果雨》教学反思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