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古文授课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本节课一改往日陈旧的授课方式,力求有所创新。教师抓住一个关键的“不”字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式,努力挖掘课文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探索和快乐中切实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文言文的内涵深刻博大,语言光辉简洁,是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在不到200字的篇幅中,他以精辟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
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深处,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呢?细细钻研教材后,我突发奇想,《五柳先生》这篇课文有九处关键句使用了“不”字,何不从“不”字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走进课文深处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呢?
第一课时在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后,我对学生说:“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很多关键句都用了‘不’字,下节课我们就从‘不’字入手,分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大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对文中‘不’字的理解。怎么样?有信心吗?大家一定要好好准备一下。”
以往的古文授课往往重视两大环节:读背结合;释通文意。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老师只是稍微点拨一下,就匆匆收场。所以每讲完一篇文章总感觉意犹未尽,似乎总划不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古文课很少采用完全放手给学生的授课方式。学生准备的怎么样?他们会积极配合吗?我略带不安走进教室。
整体读完课文后,我拿着粉笔在课题下方写了一个大大的“不”字,“谁先来发表高见呢?”话音刚落,有“雄辩手”称号的王志峰首先走上讲台,他从容自若,把跌落到鼻尖的眼睛推会原位,清清嗓子,用一种很严肃的声调说道:“文章开篇就连用两个‘不’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籍贯和出身,就连姓名、字号也不知。我查过资料,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当时许多为官者往往高谈自己的风雅,炫耀才华,标榜出身。而陶渊明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一个“不知”,一个“不详”极大的讽刺了那些士族以门第出身为荣耀的恶俗,又道出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风格。”真不愧为雄辩手,此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仿佛让人看到陶渊明正与污水浊流搏击的身姿,大家不禁肃然起敬。
想不到第二位上台发言的竟是我班有名的“淑女”阮爱琳,她聪明好学,性格极为腼腆。此时虽早已涨红了脸,但却显得信心十足、锋芒毕露。“文章中有一句话,可谓一语概括全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为人不仰慕荣华富贵,不羡慕高官厚禄,‘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直抒胸臆,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巾帼不让须眉啊!
小画手王晓彤一言不发,只是在黑板上为大家展开一幅画。画面上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挡不住一年四季的风雨烈日,一位长须老者端坐桌前,手拿书卷,衣衫褴褛缀满布丁,脸上充满安宁刚毅的神色。画面下一行清新秀丽的文字映入眼帘“环睹萧然,不蔽风日”,好一个“不”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若,以苦为乐,既有不屈意志又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画面的想象中时,苏晓晓、王志威两名同学早已迫不及待走上讲台,面向大家。苏晓晓把一本书卷成筒状,举在嘴边,略带微笑。“同学们,现在开始直播名人采访节目,本期特邀嘉宾──陶渊明先生。”
(主持人)“陶先生你好,能为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吗?”
(陶渊明)“我喜欢读书,但不求甚解,而是力求诗书的精神真谛。”
(主持人)“你才华横溢,为何隐居山林,把酒东篱,却不在官场崭露头角,普救民众。”
(陶渊明)“我也曾幻想‘大济苍生’,但争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使我厌恶,所以我宁愿独善其身,回归自然。”
(主持人)“‘大济苍生’的抱负无从施展,面对着腐朽的现实,你内心真的能平静?”
(陶渊明)“‘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我只能把内心的理想寄托于桃花源。”
苏晓晓的提问直入主题,王志威的扮演惟妙惟肖,两名同学的'现场采访把借酒浇愁,怀才不遇,但率直放达、超然世外的隐者形象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此时,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
最后孙辉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两幅毛笔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苍劲有力的字,似乎在飞舞,在低诉。好一个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君子!
课后我看到一位学生在笔记本上总结到:归隐自然,把功名富贵视若粪土,宁可乞讨度日,也绝不“为五斗米折腰”。虽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清汤粗饭,几杯黄酒,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另一位学生写道:贫能养志,不用趋炎附势,没有车马之喧,只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悠悠哉,清逸脱俗,守正不阿,醉酒率意,快慰平生。
课后我静思: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课堂环节不是很紧凑,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还不够尽如人意。但在学生心目中,本节课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上课时迸发的积极性都是无与伦比的。他们能紧扣一个“不”字,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以往在课堂上收获不到的。
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用“教”的创新文体去点燃“学”的创造火焰,使师生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让语文课堂像春天一样,绽放出勃勃生机,成为师生共享快乐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