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捆小棒教学案例及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捆小棒教学案例及反思 1
【教材内容及分析】
本节内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程的数学教育,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和运算的经验,加之刚刚学习了《加减法(一)》,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均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对本节教材也不会感到陌生。但是,由于本课时所涉及到“数位”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借助操作领会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所表示的含义,能正确、规范地书写11——20各数。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想想你学过哪些数?关于这些数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①我知道7大于5,2小于6。
②我知道4的后面是5,前面是3。
③9在10的前面,10比9多1。
④10是最小的两位数,9是最大的一位数。
⑤我还知道2,4,6,8,10是双数。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数?
生:钟面、日历、手表上的数……
师:(投影显示一包原装的铅笔)你能猜出这包是几根吗?(猜猜看)
让学生打开自己与屏幕上一样的一包,数数有几根。让学生拿小棒,数出10根,用皮筋扎成1捆。
师:你知道这10个1根是几个十根吗?(1个十)
师生一起在1捆(10根)后面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数。11,12,…,20,再把10个单根的扎成一捆。从1数到20,从7数到18。
【反思:情景创设,通过数一数、捆一捆,直接而有效地让学生知道10根一捆,一捆是10根,从而体会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感知10个10个数的简便性,为下步教学11到20的组成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
1.假如你是小售货员,老师要买10枝铅笔,你怎样拿给老师呢?怎样拿得快呢?
2.小组讨论怎样摆小棒就能让老师和同学们不用去数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试摆)
3.小组汇报:把每组摆的结果投影展示。
4.比较得出:先摆一捆,再摆一根,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
5.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1,学生看清数位。
师:你知道11中的两个1各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1”表示的是一捆(1个十),右边的“1”表示1根(1个一)。
师小结:1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并在计数器下面写出11。
6.刚才我们拨出了“11”,你还会拨哪些数?再把它写出来。(两人一组,边拨,边读,边写。)
小组汇报。
生:①我会摆13,15,18,20,…
②我知道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
③我会写11~20了,20就是先写上2,然后在2的右边写“0”。
⒎师: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拿出20根小棒呢?
(拿2捆)
你知道这是多少吗?这是2个10根。
【反思:通过摆小棒,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这样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⒏练习(投影出示)。
(1)看图读数,写数。
(2)读一读(卡片投影)1114171820
9.观图谈联想(教学例3)。
(1)电脑出示直尺图(0用卡片变大)。
师:你在这把直尺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商量,仔细观察。)
(2)全班汇报。
生1:我看到0最小,20最大。生2:我知道13前面是12,后面是14。
生3:16比15大比17小,在中间。生4:有单数,有双数,还有整十数。
生5:我想从20再往后数就是21了。生6:我发现越往后数越大。
生7:我看到“0”是开头的,“0”叫起点。
【反思:安排在直尺上读数,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让学生形象的看到20以内数的排
列,为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和顺序打下基础。】
(三)形式多样,深化知识
1.游戏――运动员集合站队。
选8个同学戴上号码头饰:9号、10号、11号、13号、16号、15号、14号、12号。
师:你们8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希望你们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
(1)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号码顺序排好队,并报出自己的号码。
(2)宣布队员参赛项目。(如点到自己的号码向前一步站好,然后再归队。)
①号码比14小的运动员参加50米赛跑。
②号码比10大比16小的运动员参加跳绳比赛。
③号码最大和最小的参加跳远比赛。
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游戏的设计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各种体育比赛项目的安排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
《捆小棒》是一课通过动手摆、捆小棒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过程。首先教师在设计中利用多种方式:创设情景、动手操作、读直尺上的数等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设计使教学内容颇具童真和童趣这样的选材是有效的,充分贯彻课改精神。整个程序条理清晰、目的明确,整堂课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教师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关于这些数你还知道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组织处理又是有效的。
捆小棒教学案例及反思 2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捆小棒的过程,说出10个一是1个十。然后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用小棒摆出数字,如16、19等,其他学生判断对错。
新授内容
教师拿出两捆小棒和一些单根小棒,组成一个数,如23,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引导学生理解数位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摆数,另一人说出数的组成,然后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拓展活动
给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一盒铅笔有10支,2盒铅笔和3支铅笔一共是多少支,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理解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学生在复习环节表现较好,说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在新授环节,通过两人一组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高。但在拓展活动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时存在困难。在后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引导他们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捆小棒教学案例及反思 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通过捆小棒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小明有3捆小棒,每捆10根,小红有2捆小棒,每捆10根,还有5根单根小棒,问他们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操作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先分别数出小明和小红的小棒数量。对于小明的3捆小棒,学生能很快知道是30根。对于小红的小棒,有的学生先数出2捆是20根,再加上5根,一共是25根。
然后让学生把两人的小棒合在一起,思考一共有多少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25。
接着让学生用小棒计算,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是5捆,也就是50根,再加上单根的5根,一共是55根。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在计算过程中是如何用小棒来帮助理解加法的。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有的小组说可以先算整捆的,再算单根的;有的小组说可以把相同数量的捆和单根分别相加。
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类似的加法题目,如20+13、12+30等,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自己编一些加法题目,并用小棒计算,然后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情境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操作探究,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但是在小组讨论中,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小组合作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同时,在巩固练习环节,发现一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粗心的问题,比如数小棒时出错,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捆小棒教学案例及反思 4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捆小棒活动,理解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减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有一捆小棒(10根),拿走3根,还剩多少根?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决问题。
操作演示
学生拿出一捆小棒,解开皮筋,从中拿走3根,然后数剩下的小棒数量。教师在黑板上同步演示,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个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的过程,这就是减法。可以列出算式:10-3。
接着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摆小棒出题,另一人计算并说出是怎么用小棒计算的。例如,一方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4根,另一方计算并回答:先把12根小棒分成10根和2根,从10根里面拿走4根,剩下6根,再加上原来的2根,一共剩下8根,所以12-4=8。
深化理解
教师改变情境,如原来有15根小棒,拿走一捆(10根),还剩多少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10-10=0,再加上剩下的5根,结果是5根;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从15里面减去10,得到5。
让学生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理解减法运算的.灵活性。
练习拓展
让学生自己出一些减法题目,用小棒计算后,和周围同学交流,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引入和操作演示,学生对减法的意义有了较好的理解。在两人一组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较好地掌握用小棒计算减法的方法。但在深化理解环节,部分学生对于不同计算方法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对比练习。在练习拓展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自己出题时,题目过于简单或重复,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出更有价值的题目,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 相关推荐
【捆小棒教学案例及反思】相关文章:
《捆小棒》教学反思06-16
《捆小棒》说课稿10-23
中班数学活动《捆小棒》教学反思11-17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08-04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与反思07-17
教学反思案例09-06
星星棒教学反思01-10
一年级上册数学《捆小棒》知识点06-07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09-14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