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学议论文习以为常的步骤是:先理清思路,明确论点;再逐段分析,理解内容;然后是领会论证方法,揣摩语言。本节课我摒弃了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套路,代之以学生自主探究地阅读,通过对话与互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意义。
首先,我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十分频繁,唤醒了学生主体的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注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就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在“巩固练习案”中,让同学们结合实例进行一番阅读,实现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见解。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使的过程成为文化建构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素养。
最后,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学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 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此外,由于时间关系“巩固练习案”没有充分让学生自主完成。
篇二: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 备课前期原本想侧重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但是又觉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艺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就导致了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内容过多,想面面俱到,后来权衡利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其中一个点重点讲解。
2.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过于注重讲解互动很少,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后来将其改进,减少了讲解环节,增加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环节,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情况很好。
3.重新上这节课的话,会先在课前把文中的例子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提前看课文的情况下,自己分析材料,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一起讨论材料进行鉴赏,教师在旁边起引导作用,等讨论完以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比较自己和朱光潜的观点,这样就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篇三:读思写相结合——《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读思写相结合——《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
“咬文嚼字”通常含有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现在不少学生对语言不大讲究,有些随意,表现在作文和随笔中,就是语言粗糙、啰嗦,大白话、网络语时有所见。至于语言的贫乏,写法的老套(即文所说的“套板反应”)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有鉴于此,我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梳理层次、找出关键句、体会事理结合的写法,自己补充并讲析了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言实例之外,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让学生写“《咬文嚼字》读后感”,以图达到“读思写”相互为用,一举三得的效果。
1.读: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进而确定文章中心,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2.思:写读后感,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
3.写: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都有其自身的写法,通过这次作文,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篇四: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一)
这个课的讲解让我挫败感骤增。
我们安排了三个课时,也是借鉴了名校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子。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做学案。第二课时再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搞清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最后一课时分析论证方法,借鉴经验。
教学设想是美好的,可是在第一课时之后,我悲哀的发现,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章。长久以来的讲练模式训练了他们的'做题能力,但是却限制了思考能力的发挥。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做什么。即使学案上的题目难度适中,层次分明,面对课文,他们仍然一头雾水。
今天是第二课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找到事例和事例论述的道理。我以为这很简单,可没想到他们都一脸迷茫地看着我,教学过程进展龟速。没办法我只好带着他们一段一段地来讲,可是这样的讲解方式,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在混乱中,我把第二课时讲完了,最后一课时我已经不想讲了。我觉得第三课时如果还这样的话,那大半是在浪费时间。
是我教坏他们了吗?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心里像是被菜刀来回剁着的生肉,翻来覆去的疼。我一直都在努力追赶老教师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怎样把课讲好。可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不尽如人意?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二)
上周星期五,我给深圳市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1)班的同学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思考,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导入活泼,激发兴趣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先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课,发现这个班上的学生不大爱开口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我面对又是陌生的学生,没有合作的基础,怎么办呢?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从我的第一次给深圳的学生上课的紧张、兴奋而感动的心情导入,让学生看到了我的真诚及对他们的热情的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也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平等交流,因势利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间的平等
交流。我先是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又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教学的热情支持者和合作者。比如,在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加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时,我用了苏小妹给苏东坡出对子的>故事:“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我鼓励学生说:“苏东坡填了两次都不能让小妹满意,咱们来试试,看看是否能填出让小妹满意的答案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抢答。有说填“拂”和“印”,有说填“抚”和“隐”,还有用了“吻”和“羞”的,对于学生的热情和智慧,我除了表现出了自己极大的惊喜和赞叹外,还不忘记鼓励他们:“我们的答案能不能让苏小妹满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下课的铃声就在这种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响了。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三)
第四单元选编了四篇文艺随笔,这四篇文章内涵丰富,富有“理趣”,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很高的价值。 文艺随笔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的一种文体,但是在做这种文体的阅读时,学生往往感到困难。本单元的文章应成为很好的实战演练篇目。《咬文嚼字》作为本单元第一篇文章, 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 内容相较于其他三篇文章而言较为简单, 朱光潜 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 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是一篇锻炼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典>范文本。 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因而在这篇文章的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高考实战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可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 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由于知识贮备等问题,对于文艺随笔类文章,学生阅读难度偏大,而且兴趣不高。尤其是我校的学生,人文基础比较薄弱,这类文章教授难度较大。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通过文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从文章的例子入手,发动学生自主讨论,既避免了结论先行,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再探讨发扬。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这个题目留为课下作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甚至在病句修改的练习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实践,多思考,多积累,正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五:《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一堂好课,“活”字当先
——《咬文嚼字》课后反思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我理想中的好课是这样的:教师要有灵活的引导,学生要有鲜活的思维,课堂要有活跃的气氛。在教学中我为这个理想努力着,然而理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课后,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随笔,文章中有很多实例,如郭沫若的改动台词,贾岛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来,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如何斟酌字词,品味诗句,语言通俗易懂,层层解析,让人受益匪浅。仔细阅读课文中这些实例,我想到:这些名家斟酌词句的推敲不正是学生应该学会的吗?他们谨慎用词的精神不正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应该拥有的吗?于是我便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又准备了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赏析好词好句,在写作中遣词造句。
二、课堂教学的情境描述
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作者在前五段列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概括的结果。前五段作者列举了三个实例:1、郭沫若听取演员意见改动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李广射虎的改动。3、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环节。以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三个实例为探究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推敲文字的,重点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上。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联系实际生活中“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责备你时也会说“你这个孩子”,来体会“这”字表达情感的强烈性。探究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时,让学生比较推和敲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再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探讨作者有没有确认哪一个字好,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
第三是实践练习,即“选词填空”练习。这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具体练习。我选择了二个诗句,让学生为诗句中的空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斟酌字词,推敲意境,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出选择的原因,对字词“咬”“嚼”了一番。
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活”字。
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太好,写作水平低,不懂得遣词造句,因此,把教参上的“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改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并 “活”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是”与“这”的比较中和“推”与“敲”的探究中学会如何斟酌字词。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阅读第五段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推、敲”的意境差别。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推”字好,因为“推”门没有声音,与诗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学生说“敲”字好,因为敲门有声音,正好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夜间的宁静。学生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并能谈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学生有“鲜活”的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上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敢于去评价其他小组的结果。比如学生指出用“敲”能衬托出夜间的静来,我认为这种思路很合乎诗词的写作手法,便大加赞赏。在“昨夜(数、一)枝开”一例中,有的同学引用了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一句来解释,虽然“数”字用在此处不合适,但我还是肯定了学生肯于动脑思考并引用前人诗句来作比较的做法。在“身轻一鸟(起、落、疾、过)”一例中,有名同学认为“落”字好,并解释说鸟从高处落地时是直冲下来,速度很快,我及时地肯定了他肯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愉悦地积极地去思考,才会有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力不够。
首先,学生虽然能在我的引导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没能在学习课文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在课堂上生问师答,或者生问生答,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充满“活”力氛围。
另外,在选词练习时,材料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应该安排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找几个实例,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哪些词语值得推敲,并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与教师探讨,感受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自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咬文嚼字》这一节课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课,但还是有点滴成功之处,有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让每一节课“活”力四射。
附: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片段)
师:阅读第五段,第三则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
生: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的好,跟韩愈的观点是不同的。
生:朱先生认为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应该诗的意境是宁静还是热闹。
生:作者说:“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由此来看,作者认为“推”字比较适合。
师:我认为,作者的意思是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大家仔细推敲一番,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生:“推”字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说明寺庙中只有那一个人,但却是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
生:“敲”说明门内还有他人,因此要敲门。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还有些人情味。
师:看来,朱先生认为,“推”和“敲”一字之差,没有高下之分,却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师:看第六段,第四则例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生:有些读不懂,好像是赏月,但最后又感觉是泡什么茶喝。
生:应该得联想一下,团月的意义。
师:看了朱先生的文字,明白什么是联想意义了吧。从茶“小龙团”想到“天上的小团月”,从水中泡清茶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月光照泉水的那点清新的意味。一件非常平淡的品茶一事,为什么被苏轼写得那么雅,全是联想给力啊!大家进行合理的想象,喝茶人所处的环境和如何喝茶的吧。
生:夜晚,月色清明,诗人在山间泉水旁边,泉水清澈,月光倒映在水中。
生:诗人独自一人,以石为桌,独坐泉边,周围静谧,诗人怡然自乐,品味茶水的清香。
师:我都陶醉其中了,大家说的很好。
师: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
生:用词一定要推敲斟酌。
生:用词要看诗的意境方面的需求。
生:用词要取决于是中的思想感情。
师:对,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师:那好,我们不能只说不练做个嘴把式,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几个选词填空,推敲一下,用哪一词最好。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晚唐诗人,早年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考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有怀才不遇之感。你认为颔联括号中应该挑哪个词最好呢?
生:应该是“数”,王安石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应该是“一”,要不怎么体现题目中的“早”呢?
师:对,就是“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并且诗人在此诗中以梅花自比,传达出孤傲清高的情感。
师:再看第二个选词填空。
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
注: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敏捷。
生:我选“疾”字,因为“疾”就是快的意思,说明将士骑马跑的很快像鸟飞一样。 生:我选“落”字,鸟总是“嗖”的一下就从树上飞下来,感觉很快也很有力。 师:哦,看来你很有观察力。大家想想哪一个最好,刚才两个同学的都有点道理,但并不是最好的。
生:我选“过”字,因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过”可以作动词与后面的“呼”对应,别的词从词性角度来考虑,都不合适。
师:嗯,非常有道理,从对偶的角度来考虑“过”字最合适不过了。那你能从内容上来分析一下吗?
生:“过”字让人感觉是鸟儿从眼前一飞而过,速度是很快的。
师:“起”和“落”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疾”只是说速度快,但如何快,则表达不出。就像我们夸赞一个人很美,单用一个“美”字是不够的。而“过”字让人联想到碧空之下,一只鸟轻然而快,轻灵活泼,一下子就飞过去了,正好就像这名勇将,驰马追敌,马快枪急,一闪而过。
生:我明白“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思了。
生:看来咬文嚼字还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写作文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思考过。 生:是啊,我写作文时总是想着用上几个好词就行了。
师:这节课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得懂得: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师: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在今后的作文中不仅能看到大家的好词好句,而且能看到用得精当,耐人咀嚼,经得起推敲的词语。
【咬文嚼字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06-26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07-08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三篇06-26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通用6篇)01-27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通用6篇)04-11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04-01
《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09-30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03-04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