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4-03-09 教学反思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仿生学知道的较少,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什么是仿生学,收集仿生学的资料。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中有所思考、有所创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演示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填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继续《蝙蝠和雷达》一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2.蝙蝠的眼睛真的很敏锐吗?

  3.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的目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

  4.学生找到有关的段落读一读,说一说。

  5.教师课件演示后填写表格

  6.经过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先和同桌说,再汇报。理解“配合”

  7.从哪里看出科学家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很不容易?用“反复??终于”说话。

  8.学生找到有段落读一读,说一说,在填写到答题纸上。

  9.课件填空

  10.飞机在夜里能不能也安装上类似蝙蝠一样的装置,让飞机也安全飞行呢?于是科学家模仿蝙蝠发明了什么?

  11.课件填写雷达的工作原理。

  12.学生在答题纸上在填写一遍雷达的工作原理。

  13.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

  14.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在汇报,师板书。

  15.根据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完成书上课后的填空题,填好的汇报。

  三、拓展

  1.说一说什么是仿生学?

  2.你知道人们根据动植物还发明了什么?

  3.科学家的这种善于观察、思考、研究、发明的这种精神你羡慕吗?

  4.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感想?

  四、作业

  抄写有关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的.语句。

  板书

  蝙蝠和雷达

  蝙蝠:嘴超声波耳朵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1.电教引路清晰呈现学习脉络

  学生找到蝙蝠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质疑,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我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蝙蝠夜里能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蝙蝠飞行的诀窍在于什么呢?学生继续读书找到是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理解“配合”后,继续用课件拖动文字表示飞行的方法。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2.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

  3.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

  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回顾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2.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还需启发,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2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蒙眼 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响 靠耳朵探路

  3 封嘴响 靠嘴巴探路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 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上课前,我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引出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面向全体,自主探究。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我让学生自学46自然段。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让学生边读边填表。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不足之处:

  在学习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板书来表示。因为我的问题不够明确,学生不理解我提出的要求。接着我让学生把"嘴""耳朵""超声波""障碍物"几个词摆位置来表示配合情况,学生也未能设计出我预想的板书,所以我就一再引导学生,结果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其实学生早已理解了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探路的,是我将该问题想得太复杂了,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所以课前除了备好教材外,还要"备"学生 。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进行导航以及雷达的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和观察等方式,探究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

  1.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2. 深入学习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进行导航。

  3. 探讨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与蝙蝠导航方式的相似之处。

  4. 总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蝙蝠和雷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超声波的特性及雷达的工作方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 深入学习蝙蝠导航:展示蝙蝠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进行导航。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蝙蝠导航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3. 探讨雷达工作原理:介绍雷达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与蝙蝠导航方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了解雷达如何发射和接收电磁波。

  4. 总结与拓展:总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蝙蝠和雷达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观察实验中积极参与,主动发表观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于蝙蝠导航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2.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时,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对实验步骤的指导和监督。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蝙蝠导航和雷达工作原理的核心内容。

  2.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时,更加注重实验步骤的讲解和示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并理解实验原理。

  同时,我也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次试验方式及试验结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蝙蝠探路方法及雷达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在小黑板上书写有关内容。每四人小组分发一张试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这节课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

  2、通过上节课学习,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还可以怎么说?(雷达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师板:启示)

  二、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找出蝙蝠飞行特点的句子。

  (小黑板出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旧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自由读、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反馈: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3、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

  4、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默读4~6自然段,看看三次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边读边勾划有关句子。

  5、(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这儿有张试验报告单,一起帮科学家填写吧!分分工,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布置,二、三、四组分别负责填写一、二、三次试验。

  (学生分四人小组先讨论,再由组长填写试验报告单)。

  6、交流汇报。

  师相机指导:为什么要横七竖八地拉许多绳子,绳子上挂许多铃铛?

  读一读这个句子。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改成“铃铛没响,绳子没碰着”行不行?为什么?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铃铛响个不停”这说明什么?

  7、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

  三、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角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一起到文中录求答案吧!

  (学生自主阅读第7自然段,边思考上述问题)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画:

  嘴————超声波

  障碍物

  耳————

  学生看板画练说蝙蝠如何探路的,指名说。

  3、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读、体会“反复研究,终于”能想像“反复研究“的情景吗?

  师: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4、科学家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呢?默读第8自然段,仿照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指名在黑板上画,其余学生自画)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5、评议,并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6、对比两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书后填空题,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其余学生在书上填,评议。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吗?

  2、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指名读44页资料袋。从“资料袋”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

  3、(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或动手做小实验,小发明。本周五下午开个“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会”。

  板书

  蝙蝠和雷达

  启示

  嘴———— 超声波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障碍物

  耳————

  荧光屏————

  教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因而在教学时,我基本上按文章思路来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一个个问题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诱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解决一个个问题。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突破重难点,整堂课,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可能是课堂时间调控不当,或课时容量稍大了此,导致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时间不充裕,进行得不充分。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或抄写有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2、教师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蝙蝠图片、雷达图片。

  第一课时

  预习探究

  1、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2、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①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②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③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合作交流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品读体验: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③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

  4.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巩固延伸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

  板书:蝙蝠和雷达

  耳朵雷达

  蝙蝠飞机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6

  教学目标

  1.选取自己喜欢的地点分享给大家,列出推荐理由。

  2.强调分享的原因,引发听众共情,激发向往之情。

  3.能用普通话交谈,能认真倾听。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体现其吸引人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有没有让你流连忘返?比如水乡的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住家附近的小树林使我们的快乐天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吧。(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

  二、明确目标(出示课件3)

  1.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那么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课件4)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出示课件5)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分析示例,打开思路。

  1.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的例子吧!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并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出示课件6)

  (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特点,突出特点重点介绍给大家呢?

  2.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3.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出示课件7)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

  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板书:开头中间结尾)

  拿我们要写的这篇习作来说,应该怎么来列提纲呢?

  推荐一个好的地方(提纲)

  (出示课件8)

  开头: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总写)

  中间:(分写)

  第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第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第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第四种:展开合理想象。

  结尾: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总写)

  2.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六、动笔练习(出示课件9)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景物写具体。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1)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能保证自己一气呵成的文章不会有错别字,不会有不通顺的地方?

  (2)写完作文要检查。检查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读,那么现在拿起你的大作大声给我们朗读一下吧。如果在朗读过程当中发现什么有问题的'地方,那就改吧,直到你读起来觉得很顺畅,听起来很舒服为止。还可以请同伴提提意见,然后再进行修改。

  七、分析小结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物地点的文章,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推荐一个好地方

  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开头中间结尾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写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阶层学生的情况,通过设置“组织材料”“练笔”这些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3.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 相关推荐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相关文章: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8-05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1-09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6-11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06-17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06-01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6-19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8-05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3-22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4-13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