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

2023-09-26 教学反思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 1

  1、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在教学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教育学生一方面要铭记历史,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和平和发展,加强和包括日本在内的邻国间的联系和合作、交流,以促进各自国家的繁荣昌盛。

  3、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设计作用还是明显的',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但在讲《马关条约》的影响时还没能很好的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相结合。

  4、以后备课还要加强书本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使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与《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学生掌握历史对比评价的方法。从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条约的内容的认识。

  6、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训练量少了,同时在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这方面的引导不够深入。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 2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却可以运用教师本身的特长结合学生实际创造出一节“实用、实效、实在”的课堂效果。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进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目前这一套教材和老人教相比还是和2004年版的相比,许多内容都删除了。删除了哪些应该加进课堂,哪些是可以不讲的很难把握,题标也不明确。就比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原因部分从简讲到细讲和补充,在备课过程中我也准备了国际方面的原因。但是考虑到补充的课外知识太多的关系,并没有使用,在评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指出了这一点不足。这使多对新课改的教材感到迷惑、迷惘!

  在课程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方面,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和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外,更多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培养学生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目标,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增强分析和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能力。

  我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的提纲,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师生的建构中生成的。在课堂上不能陷于自身的设计而忽略学生的发挥,应该抓住学生的话题展开。当然这构建在老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上面,是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我们不能期待每节课都有许多问题的生成,但我们可以用已经有的课堂实践经验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为我们以后撰写教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大有裨益。虽然我们要准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节好课,会很费时也很累,一旦我们用心投入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并且自己消化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变得很轻松,很得心应手。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 3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 4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打开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点拨:“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定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时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

  我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

  就这样,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我更深刻体会了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尤为必要。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 5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重点是对《马关条约》的解读,分析它使如何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的重要影响;通过启发式教育,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而黄海大战中致远舰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疆场和满清统治者的腐朽无能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挖掘,达到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当然,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提高的地方,比如,提问要更加巧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等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保持一颗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这是试题调研的老师对咨询求助的高三同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平常学习历史时,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慢慢根据自己的`规律去学习,到最后让我们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初中历史知识点记忆方法总结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中考,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相关推荐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04-21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作文01-28

甲午中日战争评课稿11-02

历史的教学反思10-14

历史教学反思10-22

历史的教学反思10-14

历史教学反思02-02

历史期中教学反思07-11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09-26

关于历史的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