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是对分数在相同分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明白同分母加减法分原理。以下是我对该节课的一些反思:
1、防止机械化地复制
在教低年级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原理很难发现也很难理解,而且有些知识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像“提数学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每天说,从刚开始的老师示范,再到师帮学生纠正,生帮生纠正,最后学生独立完整地提问题。像这样的教学经验也影响着我在以后的教学,总会给学生找根拐杖,然后要求他们重复,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更加明显。通过复述而达到记住计算方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就会忘记。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
新课标所要求: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在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一张分数的练习纸,用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我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平均分成八份的圆形中,涂出1/8,并让学生阐述了意义,那我接着让学生涂,涂到空白表示的`分数为1/8为止。但讲完第一个图形后,我让学生涂第二个四等分的图形的1/4,学生很快就完成了,那我再让学生在这个图形上继续涂出一个2/4,学生在明白意思后也很快完成了。这时,我突然想到要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来描述刚才的操作过程,刚开始学生愣了一下,接下来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给我列出算式:1/4+2/4,根据刚才的操作结果,学生马上知道等于3/4。接下去我问1/4里有几个几,2/4里有几个几并板书1个1/4+2个1/4=3个1/4=3/4。说完后,我让学生像我这样再说一说。同样,第三个图形的教学也是如此,但学生的积极性却很高,这样经过画图的方法操作强化了几遍后,我顺势推出减法。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加法学习的基础,所以掌握起来很容易。经过这样的教学后,我再拿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学生做得都很出色。
经过这次意外的教学后,有些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
3、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所以,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利用书本中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对学生的加、减法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强化应用意识和应用价值。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北京版五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06-19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3-04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07-06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1-25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25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8-05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30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