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拱形》教学反思参考

2021-06-12 教学反思

  1、导入虽较有趣味性,但是过渡到后面的圆顶形与拱形的联系时,有些生硬。

  当我抛出问题:“圆顶形和拱形有什么相似之处?”时,有学生回答:“都能抵抗弯曲”、“都有弧形”、“有拱形”,此时,就可以此作为下一环节的切入口,“有几个拱形呢?”由此引出之后的实验:逐渐增加拱形个数,比较其与圆顶形承重能力的联系。

  2、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回答,作为契机,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

  当我提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条件我们必须保持不变?”时,有学生回答“抵住拱足的力量要相同”,此时,我只是简答地点评:“是的,但是我们这节课中都没有使用拱足”。学生的回答其实非常好,他将之前几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之中,我此时应该着重表扬这个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并向其他同学强调“我们在之前研究拱形时,已经知道抵住拱足的力量不同,会使得拱形的承重能力发生改变,因此,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控制抵住拱足的力量相同。但是,老师这节课在拱足两边都不加重物,其实,也是保持了抵住拱足的力量相同,都为零。”这样一来,即有针对性地表扬了发言的学生,也强化了其他同学对于控制此变量的认识。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明显。

  本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实验一:比较一个拱形与两个拱形叠加成的`材料的承重能力”,以及“矿泉水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其他环节中,虽然还有一个牵手向后退的游戏,但大部分时候,课堂设计都有些“霸道”的嫌疑。例如:探究三个拱形组成的材料的承重能力时,我采用的是教师投影机下演示,此环节可以改为有请一名学生上台做实验,这样可以减少课堂上“灌输”的成分,真正做到学生占有主体地位,而老师起主导作用。其他在尝试捏半个乒乓球与整个乒乓球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不应因为害怕学生出错而减少学生的动手时间,减弱他们的主体地位。

  4、语言方面有些字词还欠稳妥。

  比如“端倪”等词,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有些词语并不属于他们的已有认知范围之内。突然冒出“文邹邹”的词语,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困惑与不解。

  5、做实验之前未对实验内容作出明确性的指示。

  研究“拱形数量与承重能力的关系”时,只是在之前有简单的提及,实验开始时,并为作出明确的指示,也未在课间上有所提示,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

【《找拱形》教学反思参考】相关文章:

关于找拱形的教学反思07-02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06-24

找拱形教案及反思10-11

《找拱形》教学设计08-06

《找拱形》教学设计范文07-03

《拱形的力量》教学反思范文07-01

小学生《找拱形》教学设计06-21

找颜色教学活动及反思参考06-23

数学找拱形课后总结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