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2024-10-24 教学反思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1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科书14--15页,《桌子有多长》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练一练。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际长度。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估计活动,让学生估计一下身边的物体长度。二是说一说,讨论交流,感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三是量一量,学习用尺子等工具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看,我们班的课桌摆得真整齐。桌子天天陪着我们学习,小朋友了解桌子吗?知道桌子哪些特点?

  生:桌子是长方形的。桌子的面平平的。桌子是木头做的。每个小朋友的桌子都是一样的……

  2、师:桌子的面有多长 ?你知道吗?(板书揭题)

  【反思:从小朋友身边的事物谈起,引出问题,培养一年级学生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声国的意识。从中感悟数学与生活密切关联,增加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师:谁来说说桌子有多长?

  生:有的说1米,有的用手比划说这么长,有的说我不知道,有的说三厘米长 ,有的说量一量……

  2、师:量一量的注意好。看看身边的书本呀铅笔呀,你想到可以用什么来量?

  生:用铅笔来量一量,用手来量一量,用尺子来量一量……

  3、师:请小朋友选择一种方法量一量。(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信息,注意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

  生:各自量,并交流:

  生1:我用铅笔量,有4枝铅笔那么长。

  生2:我用这枝短的铅笔量,有5枝铅笔长。

  生3:我是用尺子量,有3把多长。

  生4:我是用手量的,有6次那么长。

  生5:我用尺子量,应该是60厘米左右。

  ……

  4、师:(板书4枝铅笔长、5枝铅笔长、3把尺子长、6次长、60厘米)看着这些答案小朋友们有什么疑惑?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生:我们用不同的东西来量,当然数字不一样。

  5、师:数据不一样。木匠师傅做这桌子时该听谁的数据呢?

  生:大多数学生说听尺子的,有的说尺子就是用来量长度的,有的说一把一把量不对,该是几厘米……

  6、师:虽然是同样的课桌椅,因为测量的长度标准不一样,得出的数据也就不一样,要想他们测出的数据一样应该怎么办啊?

  生:用同样的长度单位,得到一样的结果。

  【反思: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意义

  活动(一)叫一叫

  1、师:“厘米”,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厘米是一个名字

  2、师:有个长度单位叫厘米,请小朋友叫叫他的'名字(齐读2遍),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cm,和cm打个 招呼。

  生:叫一叫厘米、cm

  活动(二)说一说

  1、师:厘米在哪呢,请观察尺子、三角板上有些什么?

  生:有字母cm ,有数字0、1、2、3、4……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随学生的回答闪动尺子的各部分)

  2、师:一条条的线和对应的数字叫做刻度(显示刻度)。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吗?

  生1:0——1刻

  度间的长是1厘米。

  生2:我认为4——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那么19——18之间也是1厘米。

  生4:我发现了两个数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

  【反思:1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这里需要以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安排了以上的活动,教学效果佳。】

  活动(三)指一指

  1、师: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用食指和母指比划一下,用眼睛认真观察实际的1厘米有多长。

  生:比划,观看记忆。

  2、师:找找看,在小朋友的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写字格的长,写话本上的正方形的长。

  3、师:还有大拇指的宽度呢。

  【反思:“指一指”活动,是学生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易于理解的实物,也就是关注了1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下面进行长度估测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活动(四)小游戏

  1、师:做个小游戏吧,先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把他放在脑子里,闭眼想一想,再在脑子中把它拿出来。(教师动作示范)

  生1:老师,放不进。

  生2:记住1厘米有多少长,就放进去了。我还会拿出来呢。

  生3:哦,我会了。

  生“放”、“拿1厘米。

  2、师:1厘米,小朋友都认识了吗?做做课间操。

  生:随音乐拍手。

  【反思:认识1厘米,设计了叫一叫,说一说,指一指,做小游戏的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这样有利地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数感估计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四、感悟几厘米的长度

  1、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指一指、找一找、比划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开始活动。

  生:自主地在尺子、三角板上用手指头去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学生之间互相比划,交流,饶有兴趣地把5厘米、10厘米“放”进脑袋瓜。

  2、师:一起来比划5厘米的长,找到身边的5厘米了吗?

  生:小指头的长大约是5厘米。

  3、师:一起来比划10厘米的长,发现小朋友的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长大约是10厘米。

  生:我发现我的尺子有二个10厘米那么长。

  4、师:说得真好。

  【反思: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我采用“先扶后放”的策略。具体指导学习1厘米,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小朋友自主地去认识其他的较小的厘米数。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通过类比方法学习更多的知识。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增进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五、学习刻度尺正确测量

  1、师:有只小熊说认识了厘米尺应该怎么测量呢?小熊请你来当评委,评一评怎样的测量才是正确的,请小朋友独立观察练一练第三题,独立判断后再与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生:自主判断,并小声地在组内交流。

  2、师:谁来当裁判评一评?

  生1:第一幅是错的,没有对齐0刻度。

  生2:第四幅也是错的,没有对准测量物体的起点,也可以说数错厘米数,

  生3:我认为第二幅是对的,5到10就是5厘米。

  生4:第三幅也是对的,0到5表示5厘米。

  生5:第二幅测量的方法既快又对,因为小熊笑得最开心。

  3、师:你明白了应该怎么样测量?

  生:先对准0刻度线,再看后面的数字。

  4、师:看蚂蚁搬豆图。先在脑中拿出“1厘米”,估计一下会是几厘米,并用尺子测量验证。(师巡视检查测量情况)

  5、师: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吗?

  生:能,但是用尺子量的话要量好几次。

  生:用厘米数很多的卷尺测量较方便,量出是60厘米。

  【反思:如果直观地告诉测量方法,虽然快捷实用,但学生得到的除知识之外,学习过程、探索过程被抹去了,思维训练受到扼制。设计“观察--比较--辨析--发现--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小朋友的看图理解能力,促其思维的深层发展。测量桌子的长度解决课始问题,并从中感悟测量较长物体用卷尺较方便。】

  六、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生:各自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2、师:看作业纸上作业,先是小组里的同学大家估计,再分工测量。

  【反思:引导小结本课的知识,做作业,不仅加深知识的理解,还注重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的总结,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让学生通过作业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一节课的100厘米的感悟做铺垫。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

  了让学生在多次不同的操作中亲身感悟长度单位,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充分展开互动交流,实际教学效果好。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2

  教学内容:

  义教课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观察与测量”一章的“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学校为了迎接新学期要订做一批课桌,要做我们这样的课桌要知道什么呀?(学生回答)对,得知道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愿意帮助学校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桌子有多长”。(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

  教师:摸一摸我们桌子的长,比划一下,感受桌子的长。那么,你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

  小组互相讨论。

  各个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把结果分别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我们在比划的时候,桌子的长度是一样的`,现在怎么不同了呢?

  学生:因为有的是用铅笔量,有的是用课本量,工具不一样。

  教师:对,是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同。那如果都用铅笔量,会怎么样?

  学生:也不一定相同,因为铅笔也不一定同样长。

  教师:那么用什么量好一些?

  学生:用尺量。

  教师:尺子是人们量长度通用的一个工具,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它是米尺的一部分,看一看尺上都有什么?把你的尺子拿出来,你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教师:谁来说一说,在尺子上你都看到什么了?(同桌讨论)

  汇报,教师用电脑演示。

  (1)有数字,第一个数字是0,有小格,每格长度是一样的,有字母cm。

  (2)教学“cm”:是一种符号,是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3)认识1厘米

  ①、请你在你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

  ②、怎样记住1厘米?小组同学互相想想办法。

  ③、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

  ④、除了能找到1厘米外,你在你的尺子上还能找到几厘米?(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

  ①、电脑演示:铅笔有多长?

  ②、估计一下,我们数学书的宽有几厘米?自己再量一量,到底是几厘米?

  ②、再来估计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有几厘米?自己再量一量,到底是几厘米?

  三、实际应用

  教师:听说动物学校的小老鼠也在学着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想不想看?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怎么量的?

  电脑演示小老鼠量的结果,小组讨论是哪个量的方法正确,汇报结果。

  自己随便量桌子上的物体,量之前先估计一它的长度。

  教师:我们在课前已经量了课桌的长了,但由于我们量的工具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我们这节课已经学习了厘米了,现在你们就用尺子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和课桌的宽。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已经量了课桌的长和宽,那现在不用尺子量,你来估计一下,课桌的高有多少厘米?

  学生汇报。

  教师:现在我们把课桌的长、宽、高都已经量出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工厂打电话了。谁能来打这个电话?

  学生模拟打电话,教师补充。

  教师小结:我相信任何一个木器加工厂的叔叔接到这个电话,知道了这个信息,都知道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课桌了。我们今天是用厘米的知识,解决了学校订课桌的事情。你们帮助学校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真是学校的小主人呀。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初步培养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录音、直尺、红纸条、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引入新知

  1、情境导入

  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我是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我们天天陪着同学们一起学习,看到大家在不断地长大、进步,真是太高兴了!可是,我们连自己到底有多长还不知道呢。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能想办法告诉我吗?

  2、进行估测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3、实际测量

  师:刚才同学们用手比划了讲台和课桌的长。想想看,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生:能,我可以用东西来量。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同学们选用身边的东西测量课桌。

  4、讨论交流

  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刚才你是用什么东西来测量课桌有多长的?

  生1:我是用铅笔量的,课桌有6支铅笔那么长。

  师:正好是6支铅笔那么长吗?

  生1:不是,还相差一点,大约是6支铅笔那么长。

  师:讲得好!还相差一点,就说"大约是……"。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课桌大约有3个文具盒长。

  生3:我是用手量的,课桌大约有4拃长。

  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拃"。请你向全班同学表示一下"一拃"的长是多少。

  ……

  5、设疑启思

  师:真奇怪了,同样长的桌子,可大家量得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量的时候用的东西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就不一样了。

  师:对,原来各人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样,所以量得的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了。那么,我们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观察、感知,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厘米

  师:现在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尺子,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结合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结构。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课件逐一出示"尺子"及上面的"长线"、"短线")

  师:你看,长线把尺子分成一大格一大格,短线再分成一小格一小格。(课件闪烁"大格"、"小格")我们把这些长线和短线都叫做"刻度线"。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数。(课件出示尺子上的0、1、2、3……等数)

  师: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那你们说说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条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再次闪烁"0",并板书"0刻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表示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板书"厘米"、"cm",并指导学生认读、书空)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在尺子上指认1厘米。

  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播放录音: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课件逐一闪烁"0"、"1"和"--",并将1厘米长的线段"--"移出)

  接着,让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同桌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想想,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的呢?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

  ……

  (点击课件,将1cm长的线段"--"移来验证)

  ②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请每位小朋友从学具盒中找出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或1cm长的小棒),夹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然后拿掉小正方体(或小棒),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一看中间空隙有多大,体验1厘米有多长。

  接着,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1cm的长度)

  然后,再请学生用两手指比划出1cm的长度,并用小正方体(或小棒)去验证。

  ③列举1厘米长的物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有多长。现在我们来找一找、比一比,看谁能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图钉的长、大拇指指甲的宽、数学书的厚、小蚂蚁的长、米粒、豆子……)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cm有多长,那2cm、3cm……又是多长呢?

  (教师画出2cm长的线段)问:2个1cm是几cm?

  生:2cm。

  (教师画出4cm长的线段)问:4cm里有几个1cm?

  生:4个1cm。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cm长的一段吗?(生汇报指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用厘米量

  1、估一估、量一量红纸条的长度

  教师出示一张红纸条(8cm),先让学生估测一下,说说长几cm。

  然后,指定学生在投影仪上用尺子实际测量一下红纸条的长度。全班同学注意观察,看其测量时是否将红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最后,对照测量结果,看看哪些同学刚才的估测比较准确。

  2、小组合作,测量铅笔长度

  在小组内,每个同学量一量自己的一支铅笔有多长,并互相验证。

  3、集体交流

  ①指名到讲台前,展示测量过程,说出铅笔长度。

  ②指名回答:当铅笔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应该如何说?(大约长几厘米,或几厘米多一点、几厘米少一点)

  四、巩固练习

  1、先估计,再测量("练一练"第一题)

  小组合作,估计、测量后,再分组汇报结果。

  2、蚂蚁搬豆("练一练"第2题)

  播放录音(课件配合出示画面):有一天,一只小蚂蚁在洞外不远处发现一堆豆子,它高兴极了,马上搬起一粒豆子往家里爬。半路上,它听见小麻雀在喊:"小蚂蚁,快下雨了。"这下,小蚂蚁可着急了,边爬边想:"我已经爬了几厘米,离家还有几厘米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它量一量吗?

  学生独立测量、再指名汇报结果。

  3、当评委,判对错("练一练"第3题)

  五、总结谈话

  1、本课小结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了些什么。

  然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并且学会了用直尺量出较小物体长几厘米,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2、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发明尺子之前,是用手指和脚步等来测量物体长度的。(课件展示"一拃"、"一步"图样)小朋友们回家后,量一量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别有多少厘米长,请爸爸、妈妈看你量得对不对,下节课再在班上互相交流。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4

  教学目的:

  1.进行测量活动,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估测“厘米”的实际长度。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

  4.懂得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5.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1.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

  2.懂得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天天都跟讲台桌,课桌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吗?现在用手比划一下。现在你们自己估计一下,课桌、讲台桌有多长。估计只能知道大概,想不想自己量一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认识测量工具。

  1、请你们用自己的测量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2、学生讨论交流刚才测量的结果。

  师:为什么大家说的数都不同呢?

  (大家测量的工具不同,得出不同的结果)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

  (用同样的工具进行测量,结果就会一样。)

  师:测量事物的长短,就一定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测量出的结果才会一致。

  师:我们平时都用什么统一的工具来进行测量呢?

  (尺子——出示实物)

  3、认识尺子。

  师:请大家也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一下,你能从尺子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观察,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先放下尺子,你们能自己估计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教师板书——“1厘米、1cm”,学生估计)

  师:现在请你们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用食指和拇指比一比。(学生活动)

  4、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接近1厘米?

  (指甲长度,CD盒的厚度,橡皮檫的厚度)

  你们自己量一量刚才所说的物体。

  5、量一量。

  (1)师:你们知道自己用的铅笔有多长吗?

  拿出铅笔自己量一量,并把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换铅笔,再量一量,互相验证,看你的同桌量得对吗?(学生测量)

  (2)请学生到演示仪上测量,并跟大家说说他的测量方法。

  (3)总结: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师边总结,边演示测量)

  (4)请学生测量另一支笔的长度,再体验一下测量的方法。

  三、练一练。

  1、第一题。

  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铅笔盒的'长度,写出来,再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填出来。

  当学生测量不是整厘米数时,指导学生怎样按照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学生测量完后,全班讲评。

  2、第二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第三题。

  让学生观察图意,独立完成,然后跟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做)

  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全班交流,应该怎样量才是正确的。

  教师总结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最好从0刻度开始测量,这样一来比较容易看出物体的长度,不会把测量结果看错。第二种方法是从中间量,像小熊那样从5厘米的地方开始量,把5厘米的地方当作0刻度,一格一格数,看几厘米,或看终点的数是10厘米,然后再用10-5=5,算出长度是5厘米。这种方法比较少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

  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5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善于与人合作、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我给你做个新桌套吧”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我也不知道,咱们去量量吧。”可是该怎么量呢?

  2、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量出课桌有多长呢?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 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用手量的,这样是一,有5多长。

  生2:我用书量的,有2本半那么长。

  生3: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生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

  (3师:(表情惊讶地)为什么量的是同一张桌子,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同。

  (4)师:(兴奋地点了点头)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标准不一样,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同。那么,如果用同一枝铅笔量结果会怎样?

  生:(争先恐后地)如果用同一枝铅笔量结果就一样。

  (5)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生:尺子。(投影出示直尺。)

  2、观察尺子

  (1)请你把尺子拿出来,认真观察直尺,与同桌说一说在尺上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学生手拿直尺与同桌同学边认真观察边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指着投影上的直尺汇报。)

  (a师:谁知道,“小道道”是什么?生:是刻度。

  b生1:尺上还有数字,有0,1,2,3,…,0表示尺子的头。(这时候教师规范学生的说法:0表示起点。)

  c生2: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一样长。 )

  3、认识一厘米

  (1)教师指着直尺介绍: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如:刻度0~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想一想生活中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

  (同时,教师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学生也跟着教师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大拇指的指甲长约1厘米;有的豆芽长约1厘米……)

  (3)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哪些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刻度1~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3~4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10~11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4)你能用手比划出2厘米的长度吗? 在尺上哪些数字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

  (学生用手先比划出1厘米长的一段,再增加同样的一段,即2厘米。然后再到尺子上去比一比估计得是否准确。)

  (5)估计3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距离是3厘米的一段。

  (6)你能估计一下这根小棒的长度吗?两人一起试着量一量。同桌交流说说怎样量的。

  汇报:学生演示。(有的学生从0量起,有的学生从1量起……)

  讨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后总结出测量方法:(1)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2)读出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的数值。)

  (三)在活动中巩固新知

  1、测量长度,填写下表。

  估计

  测量

  数学书

  ( )cm

  ( )cm

  铅笔

  ( )cm

  ( )cm

  食指

  ( )cm

  ( )cm

  2、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进行测量。

  (测量中,学生逐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如有的学生用尺子量桌面的长度时,尺子不够,大家想办法,一名学生拿尺子,另一名学生做标记,这样一步一步地测量,最后再算总的长度。)

  3、量易拉罐一周的长度,看谁的方法最好。

  (1)有的学生转动易拉罐用尺子量。

  (2)有的学生把易拉罐压瘪了量。

  (3)有的学生想把直尺压弯了量,但是一使劲,尺子折了。

  (4)有的学生借助绳子量。

  ……

  (四)评价

  师:下课的铃声就快响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说给大家听?评价一下这节课的表现好吗?

  (生1:这节课我认识了直尺,学会了测量。

  师:那能说说是怎么测量的吗?

  生2:我更加理解,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非常喜欢上数学课。

  生3:我觉得××同学这节课表现非常突出,她善于动脑,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我今后应向她学习。)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6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引入:我们的教室里有讲台、有课桌,那么,我们的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呢?同学们该怎样量呢?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课件展示)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7

  教学目标: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长度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 自已估计桌子。

  师:同学们,请你们估计一下,课桌有多长?

  学生估计。

  2、 估测。

  师:如果不用尺子量,你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请你量一量,说一说。

  学生想办法量:(有的`学生用铅笔盒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手林划。)

  师:大家的桌子一样,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

  生: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如果都用课本量,结果可能就一样了。

  师:请大家来量一量吧!

  师:你们真了不起,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会一样,所以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

  我们就认识一下测量的一种工具-------尺子。

  三、 认识尺子。

  1. 观察尺子。

  师:同学们看看尺子上有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 小结:尺了有数字还有许多小杠杠,杠杠的长短不一样。每两个数学之间的长度就是一厘米。

  3、 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找出尺子上的一厘米。

  4、 比划出一厘米。

  5、 举例说明一厘米。学生举例。

  (二)认识20厘米。

  1、 估测。师:用手比划一下20厘米有多长?

  2、 量一量:用尺子验证一下你比划的20厘米接近吗?

  3、 举例: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长度是20厘米吗?

  四、布置作业。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8

  教学内容:

  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估计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建立1厘米长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铅笔、书、本、红领巾。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为每个教室更换了新的讲台、课桌,请大家估计一下讲台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画一下,讲台大约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再估计一下,你使用的课桌有多长?

  二、测量活动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

  2、生小组合作测量。

  三、讨论质疑

  1、大家测量的很认真,并且测量出桌子的长度。但又发现一个问题,桌子长度一样,我们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四、学习厘米

  :我们统一了测量的工具,得出的结论就一样了,到底课桌有多长?我们可以用尺自量。

  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1、量一量

  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画出1厘米和铅笔的长度。

  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2、做书上的练一练。

  五、教学板书:

  桌子有多长

  (板书略)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9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10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数学14-1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 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 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1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我及时调整教学,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桌合作要注意的问题及合作的一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从中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反思“找一找”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和以前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设计也较有层次。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低年级学生4人合作比较困难的现状,我让学生从两人合作开始,并加入评价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还不够开放,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反思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厘米”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长度还有些差距,但我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厘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反思这样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厘米”不是惟一的长度单位,它比较适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 1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 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 相关推荐

【《桌子有多长》教学案例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05-13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05-22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04-14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01-02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01-21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02-02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04-09

《铅笔有多长》 教学反思04-09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04-23

《铅笔有多长》优秀教学设计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