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反思

2024-04-23 教学反思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扬州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扬州慢》教学反思 1

  《扬州慢》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鉴于这首词的特点和十四班的学生情况。我的教学思路为:激情导入——诵读品味——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在把握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赏析——视频赏析——比较阅读——课后作业。

  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但却是我们学生的薄弱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的“霸权主义”作怪。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并没有走老路子(先解题,再作者介绍,然后听读录音,教师讲解,作业或高考知识链接)。而是大胆的舍弃了书本上那些“死”的东西,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变学生的被动学为我要学——语文知识模块无非是字、词、句、篇,而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让他们去与作品、与作者交流。基于此,我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诵。在学生无法把握词的节奏和个别字音时做了一些指导。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老师都会让自己的学生课前预习,但有一部分老师却没有进行反馈。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最终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这首词的内容,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交流。一方面,反馈了学生的预习,另一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发挥了班级教学的优势。

  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即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肉”是经济基础,“灵”是上层建筑。所以,如果学生不理解词的内容,欣赏也就是空中楼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把握了词的内容只是学词的初级阶段,经典的作品不仅仅在于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在与探究它如何写,如何使得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所以,我将这首词的重点放在了对它的赏析上。希望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来增强对此词的理解,做到个性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最后在同学们思路都打开的基础上,播放音频,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对此词的感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检验知识掌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知识的迁移对比了。所以,我在最后安排了一个比较阅读,一方面,使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对所学进行了复习,可谓一举两得。

  综合来看,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教师能够守住自己的阵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跟大流,紧抓高考题,急功近利,钥匙握在手中而找钥匙,而是融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怀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情怀,进行民主教学——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生活。一个老师如果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语文成绩就应该是副产品。此外,这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教师的教示范作用;体现了语文的“味”;问题设计的有梯度。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待改进;板书欠缺;时间把握的不到位,使得这节课不够完整;课堂上一些细节没有注意,表达欠清晰明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扬州慢》教学反思 2

  一、选题和指导思想

  选题之前,跟两位科长和教学师傅进行了详细沟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选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词会比较有探讨价值,现在又正在上粤教版必修三,于是跟另两位“同课异构”的老师商量后选了《扬州慢》,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跟我们此前学过的大量“吊古伤今”诗词有较大联系和比较价值。

  此前有幸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并学习其以“336”为代表的新型课堂模式,受到很大震动和启示,所以就在结合我校“135和谐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尝试。

  二、教学设计反思

  A、学习目标设计与反思

  本着课堂教学目标简约化的原则,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下两点:

  1、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

  2、体味该词的写作手法。

  定这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体味其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系统总结并正确运用诗歌鉴赏的相关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这两个教学目标有一些重复的嫌疑,比方说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中就会运用了相关艺术手法,这样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模糊,这让我们体会到在以后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坚持简约化、具体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原则。

  B、教学重难点设计与反思

  通过课前跟学生和相关老师的沟通,对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所缺乏的就是具体运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问题。诸如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移情、通感、拟人等等的区别与联系。

  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体味词的写作手法和‘黍离之悲’”,这样一方面兼顾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难点设计为“移情手法”的赏析并进行拓展延伸,因为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移情手法”,很有必要进行一个难点的拓展并学会具体运用。

  但通过课堂实践证明,环节进展中虽然是环环推进,但并未能很自然的体现这种逻辑的衔接,稍嫌生硬。同时,对移情手法的赏析老师没有做到示范分析,使得部分同学未能很好领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误了课堂的效率。

  这说明,课堂的逻辑性,教师的案例分析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C、导学案设计与反思

  我的导学案设计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1、知识衔接:主要是三个部分:姜夔的生平,体现“知人论世”的原则;写作背景:昔日扬州的繁华盛景与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苍茫景象;《黍离》附录,因为整首词都是围绕“黍离之悲”来展开的,所以了解《黍离》的写作缘由和具体内容非常有必要,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预习用;

  2、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注意点和四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一个注意点是诵读过程中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四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初读感知后用原文回答,较简单,该环节可以在预习阶段大部分解决;

  3、深入品读,检测展示:主要就是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赏析,这个是本节课的核心与关键,该部分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与展示构成(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由该词的写作手法赏析延伸出“移情”手法来,对移情的概念进行分析,读示范,品佳句。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该部分由老师讲解,学生讨论展示(口头展示)构成;

  5、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再次体味《扬州慢》的“黍离之悲”,结束课堂;

  6、课外导读《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叶嘉莹),加深理解,体味词之美学意蕴。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是体现杜郎口学习心得与学校的“135和谐课堂模式”;遵循一条主线,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逻辑性原则;问题设置坚持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标和重点不够明确,具体,有混淆和重复之嫌;问题设置过多;初步感知与深入品读部分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初步感知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导学案设计中要更加具有层次感、逻辑性和简约化。

  三、教学过程反思

  原计划的教学过程是:导入+初步感知8分钟;深入品读,检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3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0分钟。

  实际操作过程如下:导入+初步感知12分钟;监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1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2分钟。

  从对比不难看出,我的实际操作中拖堂2分钟;导入与初步感知用时过长。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开课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以后的导入课堂与初步感知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压缩。

  四、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根据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周周清的.检测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堂课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当然,这跟公开课的强大阵容效果是分不开的。但也有明显不足之处,比方说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就将拟人与移情手法混淆,说明我的点评还不够细致到位。

  总的来说,通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我获得了成长,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鉴于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立足文本并进行反复推敲,首先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动;

  二、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争将杜郎口所学与我校的“135和谐课堂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中常态化,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树立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的意识,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三、上课目标要明确化、精细化、简约化,目标和内容不宜过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细致品读、启发思维并将其内化;

  四、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初涉教坛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坚持“发现不足,明确方向,锐意进取”的原则,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最后,万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冒着酷热莅临课堂指导,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动力,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见帮我减少了弯路,明确了方向。谢谢!

  《扬州慢》教学反思 3

  诗词鉴赏是学生的薄弱的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上,我选择了《扬州慢》这个课题。

  《扬州慢》是《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推荐作品,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鉴赏的时候,把“意境”和“表现手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对比、虚实结合、化用、情景交融等手法,来了解扬州的今昔变化,从而理解作者的黍离之悲。

  虽然在教学中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学生课前预习不好,对于文中化用的'诗句理解不到位,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而我在教学中也仅仅是点到为止,而没有彻底深入到“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这两个意象的内涵中去。第二,教学环节过于紧凑,导致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有种生吞活剥的感觉。对文中表现的悲情讲解过于粗糙,课堂氛围比较沉闷。第三,由于平时训练不够,对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类题型,学生在答题的方法和步骤方面,掌握不熟练,答题时还不能准确应用术语进行概括。第四,教法比较单调,讲解枯燥。另外,在教态和课堂语言等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方面应该注意和克服的,尤其要注意贴合文本,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扬州慢》教学反思 4

  诗词教学,一直我都想得的一个突破,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我个人兴趣和特长充分发展的需要。因此,我选择了《扬州慢》作为课题。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涵咏;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只是截取了一个侧面。从这首词的形式入手,再深入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因此,我分别把这首词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和化用前人诗句的艺术手法,设置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思路是先从形式着手,整体把握住本首词的意思,以及它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置了繁华富丽的扬州作为场景,让同学们首先去欣赏和赞叹这样的扬州。然后,以一种巨大落差导入词中的.扬州。在分析本首词时,也始终以扬州作为线索。通过让同学们分析昔日的扬州和今日的扬州,了解其中对比的手法,并整体把握主旨。然后,再以名句为核心,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这样,既了解到化用前人诗句是本词的一大特色,同时又深入到意象之中,揣摩其中的深层内涵。

  虽然,我已经基本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过多的停留在形式的讲解上,并没有深入到词的意象的内涵中去,没有突破形式达到根本。在讲授名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时,我仅仅是让同学知道,这里是化用了杜牧诗《赠别》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而没有彻底深入到“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这两个意象的内涵中去。其他的名句鉴赏也仅仅是停留在艺术手法上。《黍离》之悲未被激起,整个的课堂被形式所掩盖。因此这样的一堂课就显得比较的薄,缺乏应有的厚度。

  另外,囿于课堂的设计,在活动教学的组织上也显得比较单调;课堂上还出现了不少细节问题,这些都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克服的。

  《扬州慢》教学反思 5

  在对《扬州慢》这首词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与反思,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几点主要反思:

  文本解读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富含历史感怀与个人情感交融。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深沉的历史悲情与个体哀思。反思来看,虽然对词的基本意象、情感基调以及姜夔的创作风格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但在历史背景的铺陈和词中寓言象征的挖掘上,可能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未来教学中,应更深入地结合南宋时期的战乱背景和扬州的历史变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词人“黍离之悲”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度: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然而,反思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诵读与讨论,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显得被动。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诗词创作模仿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风格,提升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意象、情感、结构等方面进行诗词鉴赏。然而,反思发现,对于如何将这些鉴赏技巧转化为独立分析诗词的能力,以及如何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诗词作品的学习中,教学设计可能不够明晰。未来应加强诗词鉴赏方法的系统性教授,并通过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或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鉴赏能力。

  文化素养的渗透:《扬州慢》不仅是一首艺术作品,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教学中,我虽有意识地引入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但反思发现,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形成有效关联,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做得还不够到位。今后应尝试通过比较古今相似主题的作品、联系当下社会现象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感知与共鸣。

  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学结束后,我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评估,但反思发现,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口头提问和书面作业,形式较为单一,且即时反馈不够充分。未来应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同时强化课堂即时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扬州慢》教学反思 6

  在进行《扬州慢》这一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反思了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反馈,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反思:

  文本解读深度与广度的平衡:《扬州慢》是姜夔的一首代表作,词中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象和艺术技巧都值得深入挖掘。我在教学中力求兼顾深度与广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作所反映的南宋时期扬州城的兴衰变迁,又要赏析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如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丰富的信息。今后,我需要更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可操作的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情境创设与情感共鸣:《扬州慢》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哀婉,教学中我试图通过音乐、图片、历史故事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然而,部分学生的反馈显示,他们对词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情感体验的理解仍显浅表。这提示我,应进一步强化情境教学,比如引入更多相关历史资料、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甚至组织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

  互动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讨论。但反思发现,部分环节的互动设计过于形式化,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未来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优化互动环节,如设置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明确小组分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等,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阅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 相关推荐

【《扬州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扬州慢》教学设计04-22

《扬州慢》教案03-14

《扬州慢》教案03-13

扬州慢的语文教学设计06-13

扬州慢复习教案08-14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12-29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01-12

扬州慢琼花鉴赏01-23

《声声慢》教学反思04-08

声声慢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