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教学反思

2021-06-13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方差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篇一:方差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教材背景分析:“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是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是由国家射击队选拔运动员的问题引入的。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知识的背景。当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思考该如何从其他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好处的。

  2.学生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已经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对它们可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有所体会。对统计含义有了一定了解。极差和方差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研究一组数据,通常研究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在这个背景下,复习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对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

  本节课沿着实际问题的提出——产生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方差公式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练习——总结反思,这样的主线设计的。在探索方差概念之前,创设问题情境,回忆相关概念,明确新的学习方向,提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在探索过程中,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等活动,始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体,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过程中还穿插了一组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及时评价和落实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解决引例问题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引出矛盾。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重点是方差公式的推导。当平均水平相同时,就要分析数据的稳定性。而画折线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能直观的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因此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画图实践,锻炼了学生画图的能力,从中体会画折线图是描述数据波动大小的一种方法,进而引出如何用数值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再推到过程中关键是怎么解决“正负抵消”的问题。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方法。我向学生完整地展示了利用平均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用平方的方法解决非负的问题。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知识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在教学处理中层层设疑,步步推进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成功,给学生搭建了比较广阔的思维平台。在推导方差公式时,将问题细化,设置了四个问题:

  1.用数值怎样表示一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2.怎样表示10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3.平均水平之上的数减去平均数是正数,平均水平以下的数减去平均数是负数。直接相加就会“正负抵消”,和为0.为了避免“正负抵消”的问题怎么办?

  4.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怎么解决数据个数的影响?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利用媒体解决大量的`计算问题,为推导公式,解决重点赢得了时间,感觉效果也不错。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篇二:方差教学反思

  “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是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为了使学生对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本节课沿着实际问题的提出——产生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方差公式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练习——总结反思,这样的主线设计的。

  问题的提出:课本是由国家射击队选拔运动员的问题引入的,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知识的背景,但数据比较复杂。所以我改用了甲、乙两人五次考试的成绩,甲:85,90,90,90,95;乙:95,85,95,85,90;那学生计算起来比较简单。

  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学生会对下列问题有疑惑:为什么不能用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

  1、求平均数:甲=90,甲同学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0

  乙=90,乙同学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0

  所以不能用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2、为了防止正、负偏差的相互抵消,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呢?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后还是不能比较它们波动的大小。

  3、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怎么解决数据个数的影响?

  可去掉甲中的一个90分。从而推导出方差的概念和公式。

  这样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知识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学生对于公式比较难记住,可让学生分成四个步骤:①求平均数②求差③求差的平方和④再求平均数。

  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会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例1的教学中,我始终只做一个引领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容易漏写最后两步,因为<,所以甲比乙更整齐。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时间充裕的时候还可以多在练习册上练几题。加深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地充当引导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心得体会:

  1、创造性的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了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2、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3、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地充当引导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探究精神。

  4、比较遗憾的是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学生的巩固练习做得比较少。应在讲课时节奏更紧凑,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

  篇三:方差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用方差和标准差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程度的合理性,并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学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同学懒于动脑,不愿动手,只是在盲从其他同学的思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特别关注,给予激励。

  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我们认为: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参与度高的就是有效的;有序的就是有效的。从这三个角度我们来审视本节课,我们会有这样一些启发和借鉴:

  1、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均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与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地恰当、到位。

  2、本节课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操作和独立思考为主,()从概念的建立形成到,总是将学生自主的思想与操作贯穿始终,重视学生自我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把方差概念的形成作一步步引导,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又可以把学生存在的疑问解决到位。这种学习方式和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

  3、在合作探索中体现了一个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而且利用变式,知识有一定的梯度性。

  另外在探讨方差的过程中,对于求差后出现有正有负的情况,有些同学首先想到求这些差的绝对值,对此在教学中虽然给予了肯定,但对于这种方法与平方相比的劣势解释不够清楚,需要思考分析,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解释。

  但在教学过程中计算的过程可以时间节省些,在最后的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到位,学生的反映不够积极,课堂的活跃程度不够。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强锻炼。电能教学反思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低年级识字教学反思

【方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方差》教学反思01-03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反思11-27

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07-04

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反思08-12

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09-03

《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参考01-04

方差的教学设计11-22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04-05

《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精选5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