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程问题的教学你都有哪些感想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一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与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整数工作问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指明,解题时要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总量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例如:工程队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让学生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我把工作总量1800米该为3600米,让学生猜一猜,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学生们非常激动,有的说,太简单了,不用计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学生把手举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学生切切私语。我马上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的是工作总量是原来的2倍,那么,合作工作时间肯定是原来的2倍。第二个学生马上回答说合作工作时间和原来的是一样的.。乘此机会,我又追问你有办法证明合作时间没有变吗?这为学生马上说有。于是他用了刚才的这种计算方法证明了工作时间没变,其他学生心服口服。而后,我又问学生如果工作总量变900米,现在甲、乙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呢?当我问题一说出,学生就说,现在不会上当了,当然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啦?那么就请你们计算一下?计算出来结果还是和原来一样。于是,我就设下疑问,为什么工作总量变了,合作的工作没变呢?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并交流,然后,在小结时我又把学生说的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下,这样学生明白了工作总量不管怎样变化,只要两队单独完成的工作时间没变,两队合作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变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将工作总量抽象为“一项工程”,由此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学生不仅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潜能,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的开心,教师教的快乐。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二
工程问题就数量关系而言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这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用分率进行分析解题,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工程问题被许多老师研究过,也看到过各种各样有特色的设计,有的先进行分率方面的铺垫再进入研究,有的出示工作总量是具体数量的工程问题直接研究,通过变幻数量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工作时间始终不变,从而转入真正的工程问题。但到最后总让学生感觉不到简单。不管如何设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让学生把具体数量和分率两种不同方法的相似点一定要揭示出来,另外,用分率解的思考的参照物应是用数量解的思路。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设计了本堂教研课的思路:修一条千米的路,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完成,两队合作,要几天完成?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的材料,这条路的长路由学生自己补充。我自认为这样设计有以上几方面的优点:1、让学生在决定这条路的长度的过程中,他们要进行估计和计算,因为不是随便哪个数都能除尽的,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数感。2、这条路的长度就一个班的学生而言一定是多种多样,学生汇报出来的数量也一定很多,这样就不用老师多费口舌变幻各种数据,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这节课的难点:为什么这条路的总长变了而合做的时间却不变?从而为引出把单位“1”看作路的总长作了良好的铺垫。
原本想,学生在汇报时应该是精彩纷呈的,但学生在独立尝试时却发现大部分学生用1作为这条路的总长,而且几乎找不出用具体数量计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我们班的学生格外聪明吗?肯定不是的,下课后通过了解才知道,因为布置家庭作业中拓展题涉及到了工程问题,老师没教过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进行了自学,所以出现了我没教就已经会用单位1来解了。这种半生不熟的课真的好难上。我们是同磨一节课,这样的细节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是放一放还是出现就解决呢?看来还得通过试验才能知道。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工程问题的教学反思07-04
工程问题教学的反思07-04
《工程问题》的教学反思11-08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01-08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10-08
工程问题的教学反思总结08-12
《工程问题复习》教学反思范文06-30
别让问题教学出问题教学反思01-02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