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2021-06-12 教学反思

  导语:海陆变迁即洋陆转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陆变迁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3、语速太快。

  改进措施:

  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3、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二: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一、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理念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当地的经济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教无定法”,我们要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实验探究、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读书指导、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有许多理解性、抽象性的东西。探究式学习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特点是由学生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它有突出的优点: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使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逐步学会并掌握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方式完全适合课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积极地提倡,特别是对于地理课程中抽象的、学习难度大的知识点,更应该提倡这种教学方式方法。

  三、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积极回应

  师生共同解读企鹅、袋鼠、大熊猫、国旗上的枫叶、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埃菲尔铁塔等贺卡,找到贺卡上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大洲。

  2、设疑激趣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天生就是这样的吗?过去的陆地和海洋是什么样子?将来的陆地和海洋还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海陆发生改变?

  3、情景探究

  说图(鸵鸟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东部):鸵鸟生活在陆地上,按理说他们不会游泳,更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在非洲西部和南美洲东部都有鸵鸟的分布?

  模仿魏格纳的实验: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

  小组讨论: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煤层。

  4、峰回路转

  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形成的。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诞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很多地理现象: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成因、地震与板块活动的关系。

  四、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成果

  1、很多时候地理学习让学生认为很难很抽象,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加上以往的学科偏视使得学生的重视程度就更不够了。而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新理念的推广,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新的学习和探索的方向。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活泼热情、乐于观察、乐于交往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本堂课,完全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突破。学生对学习也越来越感兴趣,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

  2、本堂课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观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中,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反过来,如果教师一直局限于讲授的教学,知识的传递、灌输可能会更加快速,学生得到的结论更符合我们成人的观点,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参与意识就要大打折扣、参与面也不会很广,个性也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难以得到点拨。

  3、地理学科的教学发展不仅仅是对某一课做出特殊的设计和改进,而是要从整个教学过程入手,贯穿始终,让学生一直处于对地理的喜爱和探究当中,让地理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本节课教师没有刻意(转载于:海陆变迁教学反思)的去让学生如何学习掌握某些地理知识,而是要学生从观察身边的地理事情和现象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不仅可以拓展知识,还可让书本的知识更加具体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三: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学改进和实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上来,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上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本节课的教学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将资料展示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资料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进行总结,但是由于所给的资料比较多,学生难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至于与我预设的教学效果之间有了一定差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我在这节课里的设计对于他们来说要求是太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以至于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流程,而非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时,我尝试以讲故事的形式先将魏格纳提出学说的经过讲一遍,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尽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很感兴趣,但是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

  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当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蛛丝马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聆听魏格纳的故事,能加深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细节

  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智来讲还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台湾海峡发现有陆地动物化石”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了解板块的相背运动时,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大洋的生长期同人类的生长期的名称相对应,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长期、衰退期、终了期,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落差。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在目前“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名言前,我不得不说“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篇四: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然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的运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07-21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07-12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06-13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07-21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范文02-05

关于《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03-24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11篇10-16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4篇07-21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范文300字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