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式方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式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解 (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135 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 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 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 (1)mn m+n; (2)m a-b-ma; (3)ma a+b。
2 (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设计中,对于例
1,引导学生依据题意,找到三个等量关系,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对于例
2,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这种安排,意在启发学生能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这就为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充分发挥例题的模式作用。
例1是行程问题,其中距离是已知量,求速度(或时间);例2是工程问题,其中工作总量为已知量,求完成工作量的时间(或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运用列分式方程求解的典型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和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列方程求解的思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模式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识另?别,让学生弄清哪些类型的问题可借助于分式方程解答,求解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则是识别问题类型,能把面对的问题和已掌握的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联系,探求解题思路。
3。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方法,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锐利武器。方程的思想方法可以用“以假当真”和“弄假成真”两句话形容。如何通过设直接未知数或间接未知数的方法,假设所求的量为x,这时就把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量。通过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此时是把已知量与假设的未知量平等看待,这就是“以假当真”。通过解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原先假设的未知量x就变成了确定的量,这就是“弄假成真”。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解 (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135 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 m+n; (2)m a-b-ma; (3)ma 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 教学设计中,对于例1,引导学生依据题意,找到三个等量关系,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对于例2,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这种安排,意在启发学生能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这就为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充分发挥例题的模式作用。例1是行程问题,其中距离是已知量,求速度(或时间);例2是工程问题,其中工作总量为已知量,求完成工作量的时间(或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运用列分式方程求解的典型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和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列方程求解的思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模式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识另?别,让学生弄清哪些类型的问题可借助于分式方程解答,求解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则是识别问题类型,能把面对的问题和已掌握的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联系,探求解题思路。
3 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方法,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锐利武器。方程的思想方法可以用“以假当真”和“弄假成真”两句话形容。如何通过设直接未知数或间接未知数的方法,假设所求的量为x,这时就把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量。通过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此时是把已知量与假设的未知量平等看待,这就是“以假当真”。通过解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原先假设的未知量x就变成了确定的量,这就是“弄假成真”。
分式方程教案2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使学生掌握运用去分母或换元的方法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使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基本思想;
3、使学生能够利用最简公分母进行验根.
教学重点: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教学过程:
在初二我们已经学过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知道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以及验根的目的,了解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的基本运用.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12.7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同类型的方程的解法,直接点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类同,及产生增根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归纳总结的欲望,使学生理解类比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转化”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类比”、“转化”的理解,可以通过回忆复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探求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同时通过对产生增根的分析,来达到学生对“类比”的方法及“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新课引入: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化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课讲解:
通过新课引入,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类比地提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式方程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分式方程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验证分式的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
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
教学流程
活动1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活动2 类比探究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从分数的变形着手,为类比学习新知做铺垫。
猜想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例1和例2,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通过一组练习题,巩固并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归纳、梳理本节的知识和方法。
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问题情境】
(1)如果将一个面积为1的圆对折,每一份面积是多少?( )
(2)你还能举出与 相等的分数吗?
(3)刚才分数变形过程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得较好;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是否有浓厚的兴趣。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段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这个活动中,首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己生成的过程。
【探究与思考一】
问题
如何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
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特别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为:
其中A,B,C是整式。
学生归纳以下要点:
①分子、分母应同时做乘、除法中的同一种变换;
②所乘(或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整式;
③所乘(或除以)的整式应该不等于零。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新知识;
学生对“性质”的运用注意事项是否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是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以做到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动3初步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例2填空: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并知道学生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灵活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让学生总结出解题经验:
对于第(1)题,看分母如何变化,想分子如何变化;对于第(2)题,看分子如何变化,想分母如何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能否紧扣“性质”进行分析思考;
学生能否逐步领会分式的恒等变形依据
学生是否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例2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让学生研究每一题的特点,紧扣“性质”进行分析,以期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目的。
活动4练习巩固拓展知识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式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①
②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① ②
③ ④
你能从中发现规律吗?
教师出示问题训练单。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安排三名同学板演。
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问题(2),学生思考、归纳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并综合各小组中同学的不同见解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地完成任务;
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
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通过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指明了分式的变号法则。这一法则在分式的变形中经常用到,学生对此又极易出现错误,所以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活动5小结评价布置作业
问题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运用分式基本性质时的注意事项;
经历分式基本性质得出的过程,从中学到了什么方法?受到什么启发?
布置课后作业:
第11页第4题、第12页第12题。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知识、理顺思维。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否理解;
学生能否从获取新知的中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方法。
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过程和语言表述进行反思;等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积累学习经验。
类比联想以旧引新世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练习反馈巩固应用
引导小结
布置作业
优点:
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重难点适当。
缺点:
上传的教学活动例题不明确。
分式方程教案5
一,内容综述: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在学习简单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是将分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复杂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也一样,就是设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
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
(1)去分母法
去分母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使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但要注意,可能会产生增根.所以,必须验根.
产生增根的原因:
当最简公分母等于0时,这种变形不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方程与原方程同解),这时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根的方法:
将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为了简便,可把解得的根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中,如果不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根;如果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注意:增根是所得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增根使原方程的公
分母为0.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ii)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iii)验根做答
(2)换元法
为了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代数问题,可通过添设辅助元素(或者叫辅助未知数)来解决.辅助元素的添设是使原来的未知量替换成新的未知量,从而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未知量向已知量转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换元法.换元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种常用技巧,利用它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设辅助未知数,并用含辅助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方程中另外的代数
式;
(ii)解所得到的关于辅助未知数的新方程,求出辅助未知数的值;
(iii)把辅助未知数的值代回原设中,求出原未知数的值;
(iv)检验做答.
注意:(1)换元法不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它是解一些特殊的分式方程的特殊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换元法把原方程化简,把解一个比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解两个比较简单的方程.
(2)分式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先考虑能否用换元法解,不能用换元法解的,再用去分母法.
(3)无论用什么方法解分式方程,验根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分式方程教案6
●课题
§3.4.2分式方程(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2.了解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决.
2.明确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明确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分式方程是如何转化为整式方程,并发现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的几个问题,我们根据题意将具体实际的情境,转化成了数学模型——分式方程.但要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则必须设法解出所列的'分式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我们不妨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也许你会从中得到启示,寻找到解分式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2- [师生共解](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得
3(3x-1)+2(5x+2)=6×2-(4x-2).
(2)去括号,得9x-3+10x+4=12-4x+2,
(3)移项,得9x+10x+4x=12+2+3-4,
(4)合并同类项,得23x=13,
(5)使x的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23,x=.
分式方程教案7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
2、会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实际生活中相关工程问题类的分式方程应用题的分析应用.
学习难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来表示并且求得结果.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解方程
(1)(2)
2、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千米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同学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分钟后,其余同学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骑车同学速度的2倍,求骑车同学的速度。
(1)此题中所包含的相等关系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设骑车同学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汽车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小时,骑车同学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
(3)列出方程,并解答.
二、探究新知
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练习:甲,乙做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
例2某次列车平均提速 vkm/h.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km,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练习:甲、乙两人分别从距目的地6km和10km的两地同时出发,甲、乙的速度比是3:4,结果甲比乙提前20min到达目的地.求甲、乙的速度。
三、巩固练习:
1、某化肥厂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x吨,由于采取了新技术,每天多生产化肥3吨,实际生产180吨与原计划生产120吨的时间相等,那么适合x的方程是().
2、部分学生自行组织春游,预计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名学生参加,总费用不变,这样每人可少交3元,若设原来这部分学生的人数是x人,则可列方程为.
3、某市为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决定修建一条从市中心到飞机场的轻轨铁路.实际施工时,每月的工效比原计划提高了20%,结果提前5个月完成这一工程.求原计划完成这一工程的时间是多少月?
4、我市某校为了创建书香校园,去年购进一批图书,经了解,科普书的`单价比文学书的单价多4元,用12000元购进的科普书与用8000元购进的文学书本数相等,今年文学书和科普书的单价和去年相比保持不变,该校打算用10000元再购进一批文学书和科普书,问购进文学书550本后至多还能购进多少本科普书?
5、某工厂加工某种产品,机器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比手工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的2倍多9件,若加工1800件这样的产品,机器加工所用的时间是手工加工所用时间的倍,求手工每小时加工产品的数量.
四、课后反思:
分式方程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会如何解分式方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掌握解分式方程其实是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后验证解是否成立个一个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求新知是一个将新知与旧知如何建模链接的过程,边探索,边完成这个过程。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分式方程的解法
2、难点
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时的理论依据及具体步骤
三、学情分析及课前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解整式方程的求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因此只需要点一下,应该就可以顺利过渡。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恰当地点一下,并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四、重难点突破
1、前面复习时复习分式的性质要详尽并板书
2、不按照传统的顺序,给出题目后马上给出整式方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前反思
此引入部分不宜太长,也不能忽视等式基本性质的复习。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课堂前10分钟内学生要掌握解分式方程是转化成一个整式方程求解的过程。经过多年实践,在环节三中,很多学生会理解成所谓的交叉相乘,必须予以及时纠正,否则出现有常数项时会产生混乱。二是在环节四后直接板书完整过程,学生容易漏掉检验这一步骤。所以等到学生在做题后,试误后予以引导,强化效果更好。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复习引入
提问:1、方程的定义 2、等式的基本性质
提问并板书的方程定义,既然加上补充成分式方程的定义;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2,等式左右两边同时乘或除不等于0的`数或式子,等式仍然成立。
1、全体口答
1、通过课题,学生已经明白今天要学的内容是分式方程,提问方程的定义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分式方程是方程的一类,是等式,所以等式的基本性质适用于方程,也适用于分式方程
环节二:
以旧带新;触类旁通
通过分式方程:
90/(30+x)=60/(30-x)的求解过程。是学生明白解分式方程是将其转化成分式方程
板书90/(30+x)=60/(30-x)
提问能解吗?
隔行后板书:
90(30-x)=60(30+x)并提问:能接吗?
问题1有点迟疑,部分有提前学的同学回答能解;问题2异口同声回答能解
这样一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老师会这样写?究竟两个方程间有何联系?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脑袋里面转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建构了新知
环节三:
明确依据;强化新知
明确分式方程90/(30+x)=60/(30-x)可以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转化成90(30-x)=60(30+x)整式方程,然后求解
提示:注意观察两个方程,发现他们的联系吗?再引导学生看刚才复习过的等式基本性质。
稍作思考后回答:交叉相乘。引导后知道应该是运用等式的性质二。
引导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分式方程可以通过转化成我们已经很熟练的整式方程求解
环节四:
板书步骤;规范格式
按照书本的规范格式作为示范板书,给学生一个规范
补上刚才留空的一行:方程左右两边同时乘以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30-x) (30+x),去分母得。强调这一步就是去分母,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一步。
看老师板书
尽管有些同学已经提前预习了,但这些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以及处理依据是什么,学生似懂非懂,所以需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环节五:
留白过程,满下伏笔
后面整式方程的解题过程已经检验过程都留空,为一下强调检验过程铺垫
提问:以下过程大家都懂了吧,那我就不详细下了。
认真听课
留白过程意图有两个:一,稍后时间巡视学生集体过程,若发现普遍问题就集体讲解,否者直接给出;二,一向学生都会很容易忘记分式方程的检验,所以等一下在学生做完所以题目后再特别提示会产生无解的情况,因此需要检验这一必要步骤
环节六:
先做后教,加深印象
板书另外四道解分式方程的题目作练习,根据完成情况再评讲
板书四道题目:
(1)5/x=7/(x-2)
(2)2/(x+3)=1/(x-1)
(3)1/(x-5)=10/(x2-25)
(4)x/(x-1)-1=3/(x-1)(x+2)
堂上练习本完成练习
学生解题后,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性质中除为什么要强调不为0,是否这5道题的值都符合原方程。(4)(5)两个方程是无解的,因为解代入分母中为0。这时再强调分式方程接完后必须要检验。
七、板书设计
分式方程定义
等式的性质
课题
八、课后反思
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基本能掌握分式方程求解过程关键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需要后面多一个课时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分式方程教案9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3.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并掌握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
能力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km/h,它以最大航速沿江顺流航行90 km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km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km/h,则轮船顺流航行的速度为(30+v) km/h,逆流航行的速度为(30-v) km/h,顺流航行90 km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 km所用的时间为小时.可列方程=.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1)方程=与以前所学的整式方程有何不同
(2)什么叫分式方程
(3)如何解分式方程=呢怎样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解
(4)你能结合上述探究活动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2.根据学生探究结果进行归纳:
(1)分式方程的定义(板书):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1)x+y=5; (2)=;
(3); (4)=0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是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具体做法是:“去分母”,即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这也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思路和做法.
3.仿照上面解分式方程的做法,尝试解分式方程=,并检验所得的解,你发现了什么与你的同伴交流.
4.思考:上面两个分式方程中,为什么=①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就是①的解,而=②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却不是②的解呢学生分组讨论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并互相交流.
5.归纳:
(1)增根:将分式方程变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分母,有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
(2)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三、巩固练习
1.在下列方程中:
①=8+; ②=x;
③=; ④x-=0.
是分式方程的有(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①
2.解分式方程:(1)=;(2)=.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不是原方程的解时,必须舍去.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2页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分析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并能列出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ok3w_ads(“s002”);
同步练习
1.在某市举行的大型商业演出活动中,对团体购买门票思想优惠,决定在原定票价的基础上每张降价80元,这样按原定票价需花6000元购买的门票张数,现在只花费了4800元,求每张门票的原定价格
2.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某校举办了成语大赛.学校准备购买一批成语词典奖励获奖学生.购买时,商家给每本词典打了九折,用2880元钱购买的成语词典,打折后购买的数量比打折前多10本.求打折前每本笔记本的售价是多少元
2.“六一”儿童节前,某玩具商店根据市场调查,用2500元购进一批儿童玩具,上市后很快脱销,接着又用4500元购进第二批这种玩具,所购数量是第一批数量的1.5倍,但每套进价多了10元.
(1)求第一批玩具每套的进价是多少元
(2)如果这两批玩具每套售价相同,且全部售完后总利润不低于25%,那么每套售价至少是多少元
精选练习
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据林业专家分析,树叶在光合作用后产生的分泌物能够吸附空气中的一些悬浮颗粒物,具有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已知一片银杏树叶一年的平均滞尘量比一片国槐树叶一年的平均滞尘量的2倍少4毫克,若一年滞尘1000毫克所需的银杏树叶的片数与一年滞尘550毫克所需的国槐树叶的片数相同,求一片国槐树叶一年的平均滞尘量.
分式方程教案10
课 题:分式方程的解法
课 型:新授课
课时计划:第1课时(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体会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探究解法—归纳反思”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讨论的“航海”问题,想一想当时是怎么获得分式方程组的解的.
2.等式性质有哪些?
3.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2x1x?1 ??324
(回顾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着重复习去分母的步骤,为学生过渡到分式方程去分母.)
二.探索新知
想一想:解下列分式方程:10060 ?20?v20?v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采用类比的方法找出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总结:同学们很善于思考.这就是我们在数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通过它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三.巩固新知
1.试一试: 解下列分式方程:480600??45 x2x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并强调检验方程的解.)
2.议一议:解分式方程 110 时,小明的解为5,他的答案正确吗? ?2x?5x?25
(让学生通过解这个方程,并思考问题,从而产生疑惑,展开讨论,了解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
3.思考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评价,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⑴上面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⑵主要步骤有哪些?
四.练习提高
解下列分式方程
(1)343?x5? (2)??4 x?1x2x?33?2x
五.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
1.学会了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2.体会了化未知为已知、化分式为整式的转化思想。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本32页习题16.3第1题
七.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的方法找到分式方程的解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本节课中,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通过创设议一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分式方程教案11
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 生努力寻找 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 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 公顷 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 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车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 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 人,那么 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 随堂练习
(1)据联合国《20xx年全球投资 报告》指出,中国20xx年吸收外国投资额 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xx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 亿美元,请你写出 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 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 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 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七.作业布置
分式方程教案1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分式方程的“建模”思想,掌握实际应用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索建立分式方程的模型,领会它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并且求得结论。
教学难点:
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建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演练:
1、分式方程 的最简公分母是______。
2、如果 有增根,那么增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 的解是X=1/2,则a=______。
4、若分式方程 有增根X=2,则a=______。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分析: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3,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一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_,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__________. 用式子表示上述的量之后,在考虑如何列出方程 解: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一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 记总工程量为1,根据题意,得 解之得 x=1 经检验知 x = 1 是原方程的解. 由上可知,乙队单独工作一个月就可以完成全部任务, 所以乙队施工速度快.
【例2】从5月起某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小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思路点拨:明确这里的字母V、S表示已知量,可以根据行驶时间不变直接设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是X千米/小时,列出方程。 解:设提速前着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提速前它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S/X小时,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V)千米/时,提速后它运行(S+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S+50)/(X+V)小时。 根据题意得 S/X=(S+50)/(X+V) 解之得 X=SV/50 经检验,X=SV/5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答: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SV/50千米/时
(二)师生共同总结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样,着眼于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行“建模”。
步骤
(1)弄清题意;
(2)找相等关系,建立模型
(3)设元(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且验根
(5)写出答案。
三、课堂演练:
[小试牛刀]: 某车间有甲、乙两个小组,家族的工作效率比乙组的工作效率高25%,因此甲组加工个零件所用的时间比乙组加工180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少半小时,问甲、乙两组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零件? [巩固训练]: 某校学生进行急行军训练,预计行60千米的路程可在下午5点到达,后来由于把速度加快1/5,结果下午4点到达,求原计划行军的速度。 [拓展延伸]: 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乙队单独做一天后,再由两队合作2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所需天数的2/3,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各需多少天?
四、课时小结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应把握哪些主要问题?
五、课后作业: 课本38页“习题16.3”第 2,5,7,8题。
分式方程教案13
一,内容综述: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在学习简单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是将分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复杂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也一样,就是设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
(1)去分母法
去分母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使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但要注意,可能会产生增根。所以,必须验根。
产生增根的原因:
当最简公分母等于0时,这种变形不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方程与原方程同解),这时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根的方法:
将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为了简便,可把解得的根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中,如果不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根;如果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注意:增根是所得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增根使原方程的公
分母为0。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ii)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iii)验根做答
(2)换元法
为了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代数问题,可通过添设辅助元素(或者叫辅助未知数)来解决。辅助元素的添设是使原来的未知量替换成新的.未知量,从而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未知量向已知量转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换元法。换元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种常用技巧,利用它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设辅助未知数,并用含辅助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方程中另外的代数式;
(ii)解所得到的关于辅助未知数的新方程,求出辅助未知数的值;
(iii)把辅助未知数的值代回原设中,求出原未知数的值;
(iv)检验做答。
注意:
(1)换元法不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它是解一些特殊的分式方程的特殊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换元法把原方程化简,把解一个比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解两个比较简单的方程。
(2)分式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先考虑能否用换元法解,不能用换元法解的,再用去分母法。
(3)无论用什么方法解分式方程,验根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分式方程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忽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办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须进行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①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②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
通过(1)、(2)、(3)的准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讲解
例1解方程。
分析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解:两边都乘以,得
去括号,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例2解方程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约去分母,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它不等于0,所以是原方程的根,把
代入它等于0,所以是增根。
∴原方程的根是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例3解方程。
分析:此题也可像前面例l、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部分和互为倒数,由此可设,则可通过换元法来解题,通过求出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解:设,那么,于是原方程变形为
两边都乘以y,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整理,得,检验:把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分母,各分母均不等于0。
∴原方程的根是,此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行检验。
巩固练习:教材P49中1、2引导学笔答。
(二)总结、扩展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具体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50中A1、2、3、
2、教材P51中B1、2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1
解方程:
分析:若去分母,则会变为高次方程,这样解起来,比较繁,注意到分母中都有,可用换元法降次
设,则原方程变为
∴
∴或无解
∴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探究活动2
有农药一桶,倒出8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农药与水的比为18:7,求桶的容积。
解:设桶的容积为升,第一次用水补满后,浓度为,第二次倒出的农药数为4、升,两次共倒出的农药总量(8+4· )占原来农药,故
整理,(舍去)
答:桶的容积为40升。
分式方程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二、能力目标
知道分时方程的意义,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有哪几步?
2.判断下面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解方程:=3-
解:两边同乘以(x-1),得
2=3-x=1,①
x=3+1-2,②
所以x=2.③
(不正确。正确的解:两边同乘以(x-1),得2=3(x-1)-x-1,所以x=3.)
3.解下列分式方程:(1)=(2)+=2.
二、新课
(一)情境创设:
1.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服装,乙每天比甲多加工1件,已知乙加工24件服装所用时间与甲加工20件服装所用时间相同。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甲每天加工服装多少件,可得方程:
2.一个两位数的`各位数字是4,如果把各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比值是。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可得方程:
3.某校学生到距离学校15km的山坡上植树,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出发40min后,另一部分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全体学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的3倍。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设自行车的速度为xkm/h,可得方程:
(二)探索活动:
1.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2.这些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结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3.如何解分式方程=?
解:这个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x(x+1),
可以得到一元一次方程:20(x+1)=24x
解这个方程,得
x=5
为了判断x=5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我们把x=5代入原方程:
左边==4,右边==4,左边=右边。
x=5是原方程的解。
说明: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先去分母(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把不熟悉的分式方程转化为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三、例题教学:
例1.解方程:-=0
板书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过程及完整的书写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得
3(x-2)-2x=0
解这个方程,得
x=6
把x=6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0,左边=右边。
x=6是原方程的解。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式中,分式方程是()
A.B.C.D.
2.分式方程解的情况是()
A.有解,B.有解C.有解,D.无解
3.解下列方程:
4.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并求解。
- 相关推荐
【分式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03-26
分式方程说课稿(精选9篇)01-09
《分式方程》的教学反思通用05-30
《分式方程》评课稿09-08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5篇)03-25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15篇01-12
分式方程应用题试题09-24
《分式方程》教学设计(精选10篇)02-01
分式方程练习题及答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