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课件出示):
80—7 35—8 42—5 32—9
63—4 43—6 26—7 65—9
2.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例1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播放飞机飞到昆明机场动画)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片):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已经走了348千米,
(1)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从昆明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比从大理到丽江多多少千米?问我们还要走多远?
师:(指导学生看线段图)旅游图弯弯的,不大好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用线段来表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里程
(2)指导学生列式计算。问:要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7—348=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让生先估估看大约是几千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与结果。
方法一:把517看作是50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50。
方法二:把517看做是500,348看做300,估算的结果是200。
方法三:把517看作是52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70。
(1)哪个同学估得准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笔算算一下,会算吗?试试看。
(让学生先自己算算,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演。
517—348=169(千米)
5 1 7
—3 4 8
1 6 9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4)提出问题(出示竖式):聪聪也算了517—348=179(千米)谁对?为什么?
5 1 7
— 3 4 8
1 7 9
学生指导错误原因:十位上的“1”退了“1”给个位,还剩“0”,
“0—4”不够减,从百位上的“5”退“1”,十位上是“10—4=6”。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再进行计算。
(6)引导学生与估算比较,哪个估算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
把每个数看得越接近准确数,估算的.结果也越接近准确值。
(7)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说说相同点:都是退位减法不同点:例题是连续退位
根据学生发现补充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被减数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而十位是0,无1可退,需再从百位退1.)
学生自由发言
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其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教师小结:
1.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必须把握计算法则,够减直接减,不够减的退位减,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2.当被减数中间某一位是0时,退位后,直接用9减。
四、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出示歌诀: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退位点,先退1后再来减。
例3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样一道题:500—185=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汇报
方法一:185分成100和85 500—100=400
400—85=315
方法二:185看成200—15 500—200=300
300+15=315
方法三:500看成485+15 485—185=300
300+15=315
方法四:笔算
师:谁能口述竖式计算的过程(生口述,师板书)
集体交流: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笔算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百位连续退位,然后再减。(课件出示技巧)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A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复习这一单元已学课文,想想课文给自己哪些启发。
②根据课文插图制作活动挂图:丛林、池塘为背景,另外用纸画一只鹿并剪下来。
③抄录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的小黑板。
形象揭题,展开联想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好背景图,语言渲染:茂密的丛林中,住着许多动物。(边板书课题边描述)有狮子,有鹿。(贴图)
②看到这两种动物,联想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③教师小结激趣。狮子凶猛,鹿很美丽,这个大家都已知道。不过,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是什么呢?下面就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这个道理了。
自主读书,领悟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学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读错的字词,汇报对本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理解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小结,如鼓励大家用看图、换词方法理解“匀称”;用联系近义词和上下文来理解“抱怨”。
③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音准、句通、文顺”,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记号。
④学生再次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⑤教师出示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课文。可以和四人小组讨论读;可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座听;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读一句交替读。
⑥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前后联系,延伸拓展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陶罐和铁罐》带给大家的启示。
②学生分析、比较《陶罐和铁罐》与《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③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可以摘抄课文的好词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读课文;可以比较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异同。
B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复习《陶罐和铁罐》,思考课文的寓意。
②课文朗读录音带。
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①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
②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铁会氧化的资料。
③师生共同回味寓意:铁罐很坚硬,这是铁的优点,但同时又具有会氧化的缺点。陶罐容易碰碎,这是陶制品的缺点,但同时又有不会氧化的优点。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④教师板书课题:狮子和鹿,请学生读题。
⑤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①进行闯关活动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第一关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关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关是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本课寓意。同座同学互为闯关员和守关员,做闯关的准备。
②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的准备。
③同座同学开始闯关。一次没有过关,可以练习后再次闯关。
④汇报、交流,展示闯关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可加1颗星,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可加2颗星,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可加3颗星。
a.愿意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守关员,看他们是否能通过。
b.愿意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互相评议,看哪些地方读得有感情,也可请读书同学自己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c.愿意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说说自己领悟到的寓意。看谁能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说得有理有据。
⑤增设一项特别奖项——“智慧星”:鼓励学生比较《狮子和鹿》与《陶罐和铁罐》的相同之处。
拓展练习,引导实践
①摘抄本课中你认为写得写的词句。
②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③课后找《伊索寓言》读一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较好地掌握万以内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笔算下列各题
54+33= 47+39= 220+630= 550+380=
全班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出错的孩子为什么出错。)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主总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
师:那今天继续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比较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件36页主题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中国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2)利用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加法方面的问题呢?
生1: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2: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3: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类一共有几种?
你们真会观察,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且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才能更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呢?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学生尝试独立回答:是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总共多少种,列式为:271+31。
师:怎么又对又快的列出竖式呢?请自己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那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时,我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是想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应该是向千位上进1。
师:说得很对,那谁再来提醒其他同学,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呢?
生: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你们学习能力真是太强了,老师都很佩服你们,很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要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第三条学生在总结方面可能能力会欠缺,在孩子们自己充分的尝试总结基础上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7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学生反馈问题,不管是计算方面还是法则方面出现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再学习。学生讲解说明时候一边对照法则一边描述,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到知行合一。
四、总结提升
学生自主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课题: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通过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钉子板、三角尺、各种图形、有一定硬度的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大家在我们学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了,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学校的印象怎么样?咱们的学校很美,是吧?要是请你当设计师,你准备怎样设计我们的学校呢?大家想的真好,要是提高一下要求:让你在设计中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元素体现在你的设计中,你准备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请你观察一下这幅图中的数学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校园图,引导观察:数学知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细心的好孩子。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板书:四边形)
生: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有四条边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板书:)
生:(众)不对,它的边不直。
师:边还得是直的,你们也没说啊?以后记住说清楚。我明白了,四边形应该是这样的。(板书)
生:不对!得连起来!
师:怎么又不对了?还得连起来。哪位同学来连一下?
生:(板书)
师:原来这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式四边形?
生:由四条直边连在一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
师:我明白了。我再画一个四边形,你看符合不符合要求?(板书)
生:这不是四边形。它的角不是尖的。
师:怎么还不对啊?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啊?
生:还得有四个角。
师:完整地说一遍。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有四个角。
师:嗯,你们真棒!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边形是有四条直边围起来,有四个角的图形(板书)。同桌两个人互相重复一下。
(3)感受图形,深化认识课本79页例1:涂一涂
(1)(课件出示图形图片)四边形可就藏在这里面,你能把他找出来吗?请给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看谁找得准。(让学生给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2)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答案
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呢?其它的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强调:四边形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1:剪一剪、画一画、围一围
(1)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组练习,第一组,用剪刀剪四边形;第二组,用笔画四边形;第三组,用钉子板围四边形。(点击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派一位代表,说一说,你所做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练习2:游戏
(1)同学们表现都好极了,我相信以后再出现四边形你们肯都认识它。但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遇到了一点麻烦,它只能沿着四边形走,才能顺利回到家,它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
(2)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答案练习3:找一找
(1)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四边形。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盒,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点击课件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2)在我们这小小的教室里已经找到那么多的四边形,那走出课堂,生活2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四边形。请看:(点击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的
初步培育门生在具体的生存情境中采集信息,提出题目并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进程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老师:我们应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同学们真棒,猜得特别精确,实际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2、尝试题目,自主学习。
(一)表现例四的主题图,让学生察看。
老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之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发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甚么?
你能依据图中的'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一:有32个同学
生二:教师要求每六人一组
生三: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涌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教师解决这个数学题目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法子算一算,入手吧。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师:哪位同学给人人说说自己的算法?
老师依据学生的口述板书,要是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候发问:
师: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呢?余数二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依据商和余数的单位发问:
老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吗?余数二呢?
生:商示意可以分五组,余数示意还多二人。)
(三)出示实习十三的第二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题目怎样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19-八=十一(米)十一÷二=五(根)……一(米)
答:可以做五根短跳绳,还剩一米。
3、小结。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口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口算题:
5×3 = 10×5=
8×4 = 20×3=
3×4 = 40×2=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目,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1.左边这组都是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出得数的。
2.右边这组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看看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桌说一说。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2)解决问题。
教师:怎样计算呢?小组讨论口算方法,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预设:
方法一:15+15+15=45
方法二: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三: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评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分析以上几种方法,讨论各自的'特点,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以及原因。
学生先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4)练习:做一做
11×5= 14×4= 15×6= 23×4=
110×5= 140×4= 150×6= 230×4=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1)出示例2第(1)题,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桌说一说。怎样列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2)解决问题。
教师:怎样计算呢?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预设:
方法一:口算6×10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即6×9=54 54+6=60。
方法二:6×1=6 6×10=60
(3)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5×10= 9×10= 18×10= 40×10=
(4)出示例2第(2)题
师: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小组讨论口算方法,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列式解答:12×20=240(个)答:20盒有240个。
(5)指导学生完成42页“做一做“。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o 16×4= 24×4= 14×5=
12×20= 11×40= 22×30=
240×4= 140×5= 120×7=
2、完成教材43页练习九第1题。
独立完成,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43页练习九第3题。
独立完成,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43页练习九第6题。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解题过程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
口算乘法
例1 、15×3=45例2、(1)6×10=60
(1)15+15+15=45 6×1=6 6×10=60。
(2)15 6×5=30 30+30=60
× 3 6×9=54 54+6=60。
———— (2) 12×20=240
45 12×2=24 12×20=240
(3)10×3=30 5×3=15 30+15=45 2×20=40 10×20=200
150×3=450 40+200=24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具准备:
课件、盒子、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元旦吗?
生:喜欢。
师:元旦你想为同学们表演什么节目?
生1:唱歌.
生2:跳舞。
……
师:(课件出示教科书104页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1: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每人表演一个节目,并且是抽签决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
……
师:如果我们也以这种方式表演节目,你还能表演你准备的节目吗?
生1:不一定。
生2:可能。
生3:不确定。
……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可能性。(板书:可能性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生成问题,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引领思考,探索方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拿出准备好的2袋棋子和2个盒子,将1号袋的棋子倒入1号盒子,2号袋的棋子倒入2号盒子。
请小组长将两个盒子的棋子摇匀。(1号袋棋子为红色,2号袋棋子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棋子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师出示问题:几号盒子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呢?
师:谁来猜一下?
生1:1号盒子。
生2:2号盒子。
......
师:我们来试验一下。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一)》教案》,
注意,每个同学摸之前要先摇匀棋子,摸完后放回,并且不能偷看。
生在小组内试验并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
生1:通过实验,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2: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生3:通过实验,我们小组发现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的是黄棋子、绿棋子或蓝棋子,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要求学生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发言积极、完整的学生及时表扬,激励学习。)
……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验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师小结:通过猜测、验证,我们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绿棋子、黄棋子、蓝棋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练习二十三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这节课的复习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今天一共来了多少同学?其中男同学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
1、学生答师板书(师故意把顺序写错),让生发现后一齐用手写,并由学生说出分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含义是什么。(出示一些图形学生读并说出含义)
2、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男、女同学各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现在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出你是怎样比较的(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说到这里老师有个小故事叫“贪吃的猪八戒”到时要小朋友运用知识帮忙解决问题,“话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找到一个大西瓜,聪明的.孙悟空灵机一动,想逗一逗猪八戒,就说:“这西瓜咱们四人分着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怎样分?”猪八戒抢着说:“我来分,俺老猪饭量大吃得多,所以我吃,师傅吃,沙师弟吃,大师兄饭量小就吃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笑八戒吗?你能帮八戒按他的想法给他们分一分吗?
学生说并总结出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话说回来刚才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多几分之几?并说出计算方法。
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减。
出示卡片以开火车形式进行分数加减,比赛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
二、升华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请那位同学来说一说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师板书)
(一)分数的含义;(二)分数大小的比较;(三)分数的加、减法;
三、拓展练习:为了检查和巩固你掌握的知识,请大家做如下练习。
1、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多媒体出示)。
2、填空。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①5份是它的( ),②一份是它的( )。
(2)、读作( ),读作( )。
(3)、有( )个,1里有( )个。
(4)有5个( ),是( )个
(5)1可以平均分成( )个,可以平均分成( )个。
3、判断(对的画“√”错的画“X”并说明理由。
(1)把一张纸分成6份,每份是6(1)( )
(2)4分米是1米的( )
(3)+=( )
(4)1===( )
(5)8个苹果的是2个。( )
4、(1)把一个蛋糕平均切成8块,爸爸吃3块,妈妈吃2块,小英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2)小红看一本书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还剩几分之几没看?
5、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和分数有关,谁能出一些题考考大家(生提生答)。
四、质疑问难。
五、评价:表扬学得好的同学,让学生再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分数的含义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
三、分数的加减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身份证编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准备:
搜集身份证号码,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信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字只有十个,这小小的十个数字,在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给人带来方便、乐趣。我们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这小小的十个数字编排起来,就会有千变万化,还会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堂课就来学习神奇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瞧,这么多的数字,我们把它们编成这个数字编码,(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问:“大家认识这个数字编码吗?”对,这18个数字组成了身份证号码。那么身份证号码如何证明了我们的身份,传递了哪些个人信息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方法。
1、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了什么?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们分享。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身份证号码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我们可以找出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是双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前6位号码一样。
师: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证号码,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及时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县生日码顺性校
份市区序别验
地址码码码码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质疑,如果没有,师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
预设1:比较两位同学的生日码,你有什么疑问?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为什么要写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数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来占位,是为了保证位数的一致)。
预设2:再出示个身份证号码,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个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字母“X”,为什么呢?)讲解: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的“十”。校验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11个数字,当校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为18位,所以要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3: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双胞胎的身份证号码不同,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顺序号和性别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相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板书)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车牌号、学生证号码条:图书编码)。
这些数字编码的编排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后可以选一种搜集资料去调查了解难它的含义。
三、尝试编码体会基本方法
1、创设情景,完成小任务:登记跳绳成绩。(准备两张登记表,一份有编码的一份没有编码的)师报名字,学生登记,比较两次登记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级跳绳比赛中,只有16号的XXX同学跳了100个,你知道是谁吗?
引导认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级的,这与编码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请你为XXX同学编一个号码,能让我们看到这号码,就知道这是三年级五班的XXX同学,而不是其他人。你会怎么编呢?
小组内共同讨论再编。出示编码说明书
汇报:有可能出现3516 30516。说明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哪个编码更好?
4、按照这个方法,给自己编个号码。
再讨论这样编写的号码有什么变化呢?
(会,只能保证今年学号的唯一性,但是年级升高了,学号也会变化,那样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学号,而且现在的学号会是下一年级某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复,不便查找。)
5、再为自己编个号码,既能表明年级、班级、学号,又能用六年的号码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共同编号。
汇报。师提示:加入入学年份,可以保证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结:我们在设计编码时,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每个信息,注意保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数字编码
唯一性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字编码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引出课题,并为下面学生自行编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环节,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让学生课外收集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练习,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数字编码这一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的紧密。我没有按照过去的传统教法——课前将相关知识一一查询搜集,然后传授给学生。而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做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这一环节,显示了超强的信息量和惊人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交流汇报和课后运用知识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我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任务。
二、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上网、咨询、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许多编码的知识。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编码,例如:图书编码、商品编码、运动员号码牌、门牌号码、银联卡、积分卡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习,还了解到不同的编码表示的含义。
三、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前,小组长带领几个同学把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课中,小组代表汇报完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补充汇报。零零散散的知识在同学们的合作努力下变得条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节课注重理解与运用。在学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证号码的知识之后,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来学习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教”与“学”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充当知识的传话筒,也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他们课前通过做社会调查,上网搜集资料,向家长咨询等活动,逐渐走“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及时准确,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还有一定的难度,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 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 700×2=
21×4 = 23×2= 32×3=
2. 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 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
2、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
难点: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具准备: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张正方形纸、1分米长的彩纸
教材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时,应先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获得关于几分之几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学习分数作准备,其间注意培养学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说分数师板书分数
(2)、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再全班交流要突出平均分。
(3)、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它的分数吗?(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总结方法:先把钱两数相加,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求出结果。三、新课1、3+2+1=6 2、常识完成下列题,并说出做法2+1+4= 1+3+4=
3+3+2= 5+2+3= 3、小结:今天学习的连加法,在计算时先算出前面个数的得数,再加上第三个数求和让幼儿进行部分口算练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24
数学上册教案12-2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6-19
数学三年级上册小学教案09-27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2-0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06-20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02-13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6-0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