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2023-05-30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教案1

  学习要点:

  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P87-88)

  二、课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

  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四、布置作业。

河中石兽教案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没啮(niè)齿

  溯(sù)流欤(yù)曳(yè)铁钯(pá)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

  阅十余岁(阅:经历)

  盖石性坚重(盖:句首发语词)

  但知其一(但:只)

  是非木杮(是:代词,这)

  求之下流,固傎(固:副词,本来)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

  1、导入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师生共同讨论。

  文言现象总结:

  ●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傎(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是)

  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河中石兽教案】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教案04-15

《河中石兽》教案02-09

《河中石兽》教案11-10

河中石兽教案11-06

《河中石兽》01-31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03-31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11-12

《河中石兽》说课稿11-25

河中石兽课件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