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2024-09-29 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

  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

  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学生阅读(五分钟)。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有没有同学在海边亲眼目睹过这一现象?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呢?如果没有,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在海边观察下,或者做个对比实验,把纸船在桌面上推移,平视纸船,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把船在球形物体上推移,观察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再返到课本,古人观察到这个

  现象之后,就觉得大地其实不是那么平,于是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解释斗笠和覆盘)。除此之外,人们开始注意到月食这个现象(用图片解释月食),于是猜测地球可能是个球体。但是只根据上面这个现象能不能断定地球就是球体呢?当然不能,上述还只是猜想,于是人类决定用行动去求证这个猜想对不对,因此有多位探险家尝试环球航行,但是都没成功,直至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船队成功环绕地球一周,历时四年,可惜他在航行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发生意外,最后是他的船员帮他完成了整个航程,这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正因为这次航行的成功,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这里要注意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依次經過的大洋是?要求筆記)。进入20世纪,人类通过高科技手段,发射载人飞船、卫星等到太空。1961年,前苏联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人类首次上太空。1969年,美国发射飞船登月,也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一直到现今的50年之间,已经有400多位宇航员上过太空,发射了不同的卫星到太空,为人类服务。当然,人类能够在太空上真真切切看到地球的全貌,从拍摄到的照片上看,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这种眼见为实的证据是最有力的。不仅如此,人类也能够通过仪器很精确地测量到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大小。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它是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通过精确的测量就可以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就要从半径、周长和表面积来描述它的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从地心到赤道的半径为6378千米。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板書,要求記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的多21千米,对于表面积是亿平方千米、如此巨大的地球来说,这21千米的差别是微不足道,当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这么小的'时候,这种差别更加看不出来,所以,地球仪的形状就是标准的球体。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缩小,制作而成的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地球的模型。它的作用是方便我们学习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分布。例如,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地球上各个国家的位置,地球上哪里有高山、哪里有沙漠、哪里有冰川。主要是如实去反映各种事物的位置和大小。那么如何去反映呢?就是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如同我们编排座位表的时候,在课室不同的位置,写上各个同学的名字,通过写名字就相当于向你发出信息,告诉你你的座位在哪个位置,叫做对号入座。地球仪上的各种颜色、文字、符号也一样,让我们知道地球上的陆地、海洋、河流湖泊、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大小。

  5、经线和纬线。地球仪和真实的地球又有一些区别,在地球仪上多了一些我们认为加上去的经纬线和地轴,这些经纬线和地轴在地球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方向而认为加上去的。我们总不能随身带着地球仪,指给别人看,我们澳门在这个位置上,这样做是很不实际,别人也不清楚,那我们设立了经纬线,用经纬度去告诉别人我们的位置,那别人就很清楚了。就好似如果你家里人问你你坐在课室哪个位置,你总不能画展图或照张照片,这样多不方便,你可以说我坐在第一列第一行,这样别人就知道了,这些经纬网就有这样一个定位的作用。演示地球介绍经纬线的概念(略)。强度纬线是圆圈,经线是半圆。

  7、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8、布置课后任务。第4页的活动是教大家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制作,制作出来,也可以下节课拿回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制作并不算很复杂,说需的材料也容易找到,但是在乒乓球上下两端钻两个小孔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家长协助。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

  从西班牙出发→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西班牙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周长:千米;

  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3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

  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

  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

  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6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8,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7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授课体会: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

  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

  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之中,李屯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之中,李屯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

  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学到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按照公转特点地理意义的一般顺序呈现知识,注意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以掌握,我通过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变抽象理解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现象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重难点内容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的评议指导!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教学过程

  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1、恰当的描述;

  2、用数字说明;

  3、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课:

  ㈠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亚次大陆名称的由来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板图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2.北回归线穿过中部。指出南亚的范围: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马尔代夫群岛。

  3.印度次大陆。强调次大陆的`概念不同于大陆或岛屿,而是“相对独立” ㈡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还可以与北美洲联系(顺时针旋转90度)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书上练习,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1、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补充黑板简图:完成书上练习进行读图、析图训练。(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简图中绘出大体位置、形状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逐月降水量图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3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热季3~5月份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黄麻——恒河下游地区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1

  【教学重点】

  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分析四大工业的特点。

  【教学用具】

  我国煤炭资分布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石化中心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

  (板书)第八 中国的工业

  (活动)1.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用品中找出两种工业产品;再找出两种与工业无关的产品。

  2.读本提供的工业作用示意图,说明图中的每一项工业与你的那些活动有关。

  (教师)如果说农业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那么,工业则决定着人们吃、穿、用的水平,即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工业也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现代化水平。

  (板书)第1节 基础工业与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基础工业的分布

  (活动)读书回答:1.什么是基础工业?

  2.基础工业包括那些工业部门?

  3.有那些物资是这些基础工业的产品?各举一例说明。

  4.假设生活中和生产中没有了这些物资,会怎样?

  (、过渡)可见,基础工业无论在人们生活中,还是在国民经济生产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们看看基础工业的分布状况。

  (板书)1.煤炭工业

  (活动)在地图册中找到“我国煤炭资分布图”,复习回答煤炭资丰富的省区。

  (教师)因此,煤炭资丰富的西、内蒙古、陕西,就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板书)煤炭工业基地:西、内蒙古、陕西

  (过渡)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消费中比重是的,但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却不断上升。

  (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我国大型油气田。

  2.找出图中的大型炼油厂。

  3.观察炼油厂的分布与油气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教师)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分布多于油气资分布一致,即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吉林等;另外,也有一些是建立在消费市场的,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

  (板书)2. 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活动)读图“中国主要油气工业基地和炼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主要石油化工中心。

  2.观察其分布特点, 并举例说明。

  (教师)石油工业也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因此,其分布也是在油气产地(如:大庆)和消费市场(如北京燕、上海金)。

  (板书)3.石油工业

  (承转)电力工业是又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业,电力工业的发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活动)读图“我国主要电力工业的分布”:

  1.我国电力工业的主要形式?

  2.这两种电力工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3.我国的核电站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板书)4.电力工业: 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本节介绍的四项基础工业中,有三项是能的生产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能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能的生产是我国目前的战略重点。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等工程,不仅带动了西部的发展,同时也大大缓解了东部能紧张问题。

  (反馈练习)

  下列城市分别是哪项基础工业基地:大庆、大同、北京、上海、南京、兰州、锦州、广州。

  【板书设计】

  第八 中国的工业

  第1节 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基地:西、内蒙古、陕西

  2.石油、天然气工业

  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3.石油工业

  4.电力工业: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点评:

  该教案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相关讨论中学习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相互交流的能力。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认识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独具特色。

  2、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说明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通过分析巴西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的变化,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重点:

  (1)学会利用资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2)以热带雨林为例,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即将要进行一次“巴西之旅”,为了能够充分享受这次旅行,我建议同学们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况。

  教师:多媒体出示8—51图

  学生读图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位置特点—纬度位置、海陆信置地形特点—亚马列孙平原、巴西高原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总结:巴西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

  教师:巴西不仅是一个热带面积广大的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和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大国家之一

  教师:圣保罗不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出示课本图8—56。

  学生分组探究:巴西的资源状况和工农业的发展变化。工业组:矿产(铁矿石)—工业分布(东南沿海)

  农业组:农作物(咖啡、甘蔗、柑橘)—农产品(咖啡、蔗糖、橘汁)历史组:单一经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二战前:单一经济(农产品、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二战后: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现代工业跃居前列。 总结:巴西已经成为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读图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来解决能源矿产短缺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1: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

  学生2:巴西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学生3:巴西还加强了海底石油的开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

  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③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5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6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22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5-19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02-23

七年级上册湘教版地理教案02-23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3-22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2-20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6-20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12篇)10-12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