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2023-04-14 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通用1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通用2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117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118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通用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通用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气压强,会计算一个大气压强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并理解生活中人们对大气压强的运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将生活与物理学科联系,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动手和认真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测量的原理。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实验:表演魔术“能飞的液体”。用杯子盛满一杯水,将塑料片盖在水杯子上,将杯子翻转,杯口朝下,杯中水悬空在杯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不会落下,什么力托住了水?大气是否和液体一样也能产生压强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从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贴在墙上的粘钩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脱落?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猜想各种原因。

  猜想一:用力挤压粘钩使得粘钩粘住不会下落。

  猜想二:粘钩上沾水,使得粘性增加,粘钩不会下落。

  猜想三:大气压力压住粘钩,使其无法下落。

  再由教师做出猜想验证的范例:如果大气压强是使粘钩不掉落的原因,使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内外压强相等,吸盘便不会再贴在光滑的墙面上。同样,组织学生思考,如果在倒置的水杯杯底开一个小洞,杯中的水是否还能悬空?从而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2、实验探究:大气会不会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底部扎几个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提问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演示实验: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在瓶壁上扎上高度不一方向不同的小孔,打开瓶盖,水会顺着小孔流出。关上瓶盖,水不再流出,提问学生为什么?是什么力堵住了水孔?

  得出结论:大气如同液体一样,对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测量大气压强

  观看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让学生多感官的感知大气压强,从实验现象中产生疑问:大气压强如此大,为什么平时感觉它不大呢?为测量大气压强埋下伏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大气压强,说明测量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播放录像)。

  提出问题:

  (1)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答: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2)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答:真空。

  (3)为什么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全部落到水银槽中?

  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4)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通用5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三.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 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

  1.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

  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通用6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通用7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三)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杯、硬纸片、试管一根、长约两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皮的鸡蛋一个、镊子一个、注射器一个、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一套、打火机一个。

  学生:皮碗(每两人一对)

  四、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教师给出示范,进行具体操作演示。

  (二)谈话法: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

  (三)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

  小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主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如右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压强?

  生:受。

  师: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生:各个方向。

  师: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问:浸入空气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大气产生的压强呢?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出示课前已经抽好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使劲拉但不开,打开气阀,球内进入空气后却很容易拉开。

  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三)授新

  1、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试验,把进气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时很费力。再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开手后又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与液体压强实验作比:

  2、提问: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气压强与液体中的压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提问:(1)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氮和氧)

  (2)它们受重力作用吗?(受)

  (3)空气能流动吗?(能)补充: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师总结: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那么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3、做覆水杯实验。

  提问:

  (1)产生的现象是什么?(硬纸片没有掉下);

  (2)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

  师引导学生分析,装满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气,盖上硬纸片并倒置过来后,它们的周围只有空气,很明显纸片没有掉下来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向各个方向转动覆水杯,观察到硬纸片没有下落,再一次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用硬纸片托住的装满水的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纸片。

  4、提问:

  (1)观察现象;

  (2)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投影仪打出图2)

  分析:此时试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大气压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问:如果换用2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来做此实验,结果会如何?

  实验结果表明,2米长的水柱也能被大气压所支持。

  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师:历史上曾经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来做过此实验,结果水管中仍充满了水。看来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柱是大于10米的。

  6、提问:下面我们假设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请同学们讨论能否用水柱产生的压强间接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可能,应用什么公式?

  学生:能、p=ρ液gh水

  师: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来做此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会给我们带来问题:如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此实验;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等。

  7、提问: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这根1米长的玻璃管来完成测出大气压强值的任务呢?请同学们思考。(师:启发学生由P=ρgh考虑问题。)

  学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第一个想到用水银代替水来测大气压强值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其实托里拆利像你们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水银来做实验的,他是在总结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才想到用液体密度最大的水银来做实验,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这一实验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8、提问:玻璃管内水银面上空有没有空气?(没有,已被灌满的水银全部排出)

  师:对,这个空间是真空。

  9、提问:请大家观察实验装置,哪一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托住的?(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请同学读出此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测量结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则简单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应的大气压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测出的值。一般我们把大气压的值取为76厘米汞柱。

  板书:“大气压强=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5帕)”

  10、提问: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使玻璃管倾斜插入水银槽中,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⑵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⑶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会有什么结果?

  (用2米长的水柱做此实验,得出水银会下降到与水槽内水银面相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我们测得的水银柱高为76 厘米,则当地的大气压强值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银做此实验,则大气压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这样通过求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而间接测定大气压强值的方法是一 种间接测量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还会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积为1平方米,上题中的大气压强作用在此桌面上产生的压力是多大?它相当于多少个成年人的体重?(成年人体重约500牛)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桌子压塌呢?(利用此题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气压强,同时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两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会塌。人为什么没有被大气压压瘪也有与此类似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或()。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证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实验第一个测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从竖直到倾斜放置,则( )。

  ⑴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银柱的长度不变,高度减小;

  ⑶水银柱的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⑷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6、做“杯椎啊笔笛樵僖淮渭し⒀难靶巳ぃ⑶胪Ы馐痛讼窒

  7、(机动)塑料吸盘的使用和理论上的解释?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的第2题,习题部分的第1、3小题。

  2、课外讨论:“想想议议”。

  六、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覆水杯实验

  p=ρ液gh水

  托里拆利实验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04-08

大气压强物理教案07-28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07-21

大气的压强物理教案(通用11篇)07-06

大气的压强11-30

大气压强的教案08-25

大气压强的教案06-30

《大气压强》教案08-26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