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1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2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童车、滑板车、旱冰鞋、玩具车、婴儿车等若干。
2、课件、自制轮胎车。
活动过程
一、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幼儿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小朋友,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小朋友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小朋友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幼儿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幼儿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 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 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
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
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 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尽情发言。
引导幼儿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幼儿发言。
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 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 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幼儿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轮子的演变过程,发挥幼儿的想象更好的开展延伸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3
活动目标
1.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2.知道月亮变化的顺序。
3.初步对天文知识产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初步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
2.活动难点:正确掌握月亮变化的顺序。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
月亮变化的图片,视频《月相变化》,一则关于月亮的谜语。
幼儿准备:几张实拍月亮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通过猜谜语,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想听听吗?
幼:想听。
师:那小朋友们要仔细听哦。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
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晚上会在天空中出现的,是什么?幼:是月亮。
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平时看见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
教师小结:通过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教师让幼儿回忆平时看到的月亮,激发幼儿的思考与探讨,寓教育与生活。
(二)基本过程
1.展示照片,让幼儿说出自己看见的月亮形状。
师:那有小朋友能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晚上看见的月亮吗?
(教师请幼儿展示照片)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小伙伴展示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幼:好。
(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为什么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呢?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不知道。
2.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月亮的变化过程。
师:那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好吗?
幼:好。
(教师播放视频《月相变化》)
师:小朋友们,看完了视频,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先从弯弯的变成圆圆的,在变成弯弯的。
师:对,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但是你们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变化吗?
幼:不知道。
3.教师给幼儿简单的讲解月亮变化的原理。
师: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因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
是太阳将光照射在月亮身上,但有的时候地球会挡住太阳照在
月亮上的光。因此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
教师小结:刚开始时,幼儿对月亮的变化过程很陌生。但是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初步了解了月亮变化的过程,并开始对变化的过程产生兴趣。
(三)结束部分
1.通过排序,加强对月亮变化过程的认知。
师:现在老师手上有几张关于月亮变化的图片,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排一下顺序,好吗?
幼:好。
师:在排序的过程中,如果有小朋友不会,一定要举手,向老师提问哦。
师:老师看见小朋友们都能正确的排好序,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己比个心,好不好?
幼:好。
教师小结:教师请幼儿排序,加深幼儿对于月亮变化过程的了解。在排序过程中,还是有孩子不能正确的进行排序,教师应多对此类孩子加以指导。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很棒,很多小朋友都能正确的排序。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回家收集两句关于月亮的诗句,下次活动时与老师和小伙伴们分享。好不好?
幼:好。
活动反思
《会变的月亮》是一个比较有科学性的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题地位,引导幼儿去观察和发现。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我认为以后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活动,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和想象力。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4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 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
2、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幼儿积极猜想,尝试实验,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4、通过实验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7、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过程:
最近几天 ,天气老下雪。幼儿对雪 产生了很高兴趣,,有一些不同年龄差异的幼儿有吃雪的现象行为。教师使用语言提示幼儿:雪不干净,请不要吃雪。和给吃雪幼儿讲道理:雪看着白白的、干净的,但是不能吃,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所以我们小朋友请不要吃雪! 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开展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雪不能吃 ,让幼儿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积极的发表自己想法:咪咪:“我觉得雪不能吃,好像脏。”、大虎:“我妈说,脏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过。”……最后小朋友分成了两组: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决定来动手,作实验来看看那组是正确的。教师之前准备了工具杯子,小朋友开始选择一些认为干净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来观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净不干净,这样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过程中,陈西说:“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还不化了啊?”李易洋说:“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说:“你放到暖气上,一会儿就化了。”李思萌说:“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来回搓,一热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纷纷告诉教师实验结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着干净,白白的,不能吃,有细菌。殷乐说:“我的化了,真脏啊!” 董雨期说:“不能吃,是脏的,真脏,我在也不吃了。”……
活动反思:
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商量。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同一过程,幼儿行为问题同样有实现其他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锲机。大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探究事物,教师能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大胆尝试研究。
教师前两个措施,幼儿也相当认真地听取。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进行了科学实验课程讨论活动,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几乎吃雪的行为没有了。即使,有个别幼儿有吃雪行为,也会有幼儿及时跟吃雪的幼儿讲做的实验结果,这样吃雪的幼儿就会立即停止吃雪。这充分的表明,课程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就会从心底明白吃雪的行为不好而改正。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5
目标:
获取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培养探索影子现象的兴趣。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手电筒 立体小玩具和白色背景板每小组一份。
(2)教师演示材料:纸做的蝴蝶一只,并在蝴蝶翅膀上开几个洞。
(3)图片三幅:太阳.树.影子的贴绒教具。
过程:
(1)通过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鼓励幼儿用比较恰当的语言表述影子。A.将幼儿分成两人一组进行第一次操作,探索怎样让玩具出现影子。介绍材料:手电筒和立体小玩具。幼儿尝试让玩具出现影子。讨论:你们是怎样让玩具出现影子的?为什么这样做会出现影子?B.幼儿带着问题再次操作探索,讨论为什么光照在玩具上会出现影子。教师演示:将蝴蝶分别放在光源中和光源外,观察是否会有影子出现。小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影子。
(2)了解影子的变化。(说一种,演示证实一种)小结:改变玩具的位置,影子会发生变化,改变了光源的位置,影子也会发生变化。
(3)游戏:摆放光源的位置,巩固光和影子之间变化的关系。出示三幅图,请幼儿根据树和影子的方位,正确摆放光源的位置。
教学反思:
由孩子在户外活动不经意的一个游戏,给了我构思,捉住了他们喜欢玩的这个特点,同时这个活动比较贴切生活,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进一步探索,在设计中我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扩展和深化了幼儿关于影子的概念,还通过玩手影这一活动环节,强化了活动的趣味性。
3、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 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
2、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活动过程:
最近几天 ,天气老下雪。幼儿对雪 产生了很高兴趣,,有一些不同年龄差异的幼儿有吃雪的现象行为。教师使用语言提示幼儿:雪不干净,请不要吃雪。和给吃雪幼儿讲道理:雪看着白白的、干净的,但是不能吃,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所以我们小朋友请不要吃雪! 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开展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雪不能吃 ,让幼儿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积极的发表自己想法:咪咪:“我觉得雪不能吃,好像脏。”、大虎:“我妈说,脏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过。”……最后小朋友分成了两组: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决定来动手,作实验来看看那组是正确的。教师之前准备了工具杯子,小朋友开始选择一些认为干净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来观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净不干净,这样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过程中,陈西说:“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还不化了啊?”李易洋说:“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说:“你放到暖气上,一会儿就化了。”李思萌说:“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来回搓,一热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纷纷告诉教师实验结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着干净,白白的,不能吃,有细菌。殷乐说:“我的化了,真脏啊!” 董雨期说:“不能吃,是脏的,真脏,我在也不吃了。”……
活动反思:
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商量。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同一过程,幼儿行为问题同样有实现其他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锲机。大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探究事物,教师能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大胆尝试研究。
教师前两个措施,幼儿也相当认真地听取。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进行了科学实验课程讨论活动,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几乎吃雪的行为没有了。即使,有个别幼儿有吃雪行为,也会有幼儿及时跟吃雪的幼儿讲做的实验结果,这样吃雪的幼儿就会立即停止吃雪。这充分的表明,课程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就会从心底明白吃雪的行为不好而改正。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6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 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
2、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幼儿积极猜想,尝试实验,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4、通过实验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7、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过程:
最近几天 ,天气老下雪。幼儿对雪 产生了很高兴趣,有一些不同年龄差异的幼儿有吃雪的现象行为。教师使用语言提示幼儿:雪不干净,请不要吃雪。和给吃雪幼儿讲道理:雪看着白白的、干净的,但是不能吃,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所以我们小朋友请不要吃雪! 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开展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雪不能吃 ,让幼儿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积极的发表自己想法:咪咪:“我觉得雪不能吃,好像脏。”、大虎:“我妈说,脏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过。”……最后小朋友分成了两组: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决定来动手,作实验来看看那组是正确的。教师之前准备了工具杯子,小朋友开始选择一些认为干净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来观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净不干净,这样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过程中,陈西说:“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还不化了啊?”李易洋说:“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说:“你放到暖气上,一会儿就化了。”李思萌说:“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来回搓,一热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纷纷告诉教师实验结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着干净,白白的,不能吃,有细菌。殷乐说:“我的化了,真脏啊!” 董雨期说:“不能吃,是脏的',真脏,我在也不吃了。”……
活动反思:
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商量。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同一过程,幼儿行为问题同样有实现其他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锲机。大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探究事物,教师能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大胆尝试研究。
教师前两个措施,幼儿也相当认真地听取。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进行了科学实验课程讨论活动,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几乎吃雪的行为没有了。即使,有个别幼儿有吃雪行为,也会有幼儿及时跟吃雪的幼儿讲做的实验结果,这样吃雪的幼儿就会立即停止吃雪。这充分的表明,课程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就会从心底明白吃雪的行为不好而改正。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7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知道月亮变化的顺序,培养幼儿初步对天文知识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
在中秋节,孩子们和家人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同时孩子们也发现月亮有时是圆圆的,有时是弯弯的。针对这个变化,孩子们提出了疑问。而我们也抓住这一问题,利用科学资源,引导幼儿有意识的去观察月亮的变化,加深幼儿对月亮的认识和感知,进一步增加幼儿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我生成了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由于大班的幼儿的认知有限,教师应当为幼儿详细的讲解月亮的变化过程,并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在实践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体现《纲要》的生活教育化精神。
活动目标
1.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2.知道月亮变化的顺序。
3.初步对天文知识产生兴趣。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初步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
2.活动难点:正确掌握月亮变化的顺序。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月亮变化的图片,视频《月相变化》,一则关于月亮的谜语。
幼儿准备:几张实拍月亮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通过猜谜语,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想听听吗?
幼:想听。
师:那小朋友们要仔细听哦。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
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晚上会在天空中出现的,是什么? 幼:是月亮。
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平时看见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
教师小结:通过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教师让幼儿回忆平时看到的月亮,激发幼儿的思考与探讨,寓教育与生活。
(二)基本过程
1.展示照片,让幼儿说出自己看见的月亮形状。
师:那有小朋友能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晚上看见的月亮吗?
(教师请幼儿展示照片)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小伙伴展示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幼:好。
(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为什么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呢?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不知道。
2.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月亮的变化过程。
师:那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好吗?
幼:好。
(教师播放视频《月相变化》)
师:小朋友们,看完了视频,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先从弯弯的变成圆圆的,在变成弯弯的。
师:对,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但是你们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变化吗?
幼:不知道。
3.教师给幼儿简单的讲解月亮变化的原理。
师: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因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
是太阳将光照射在月亮身上,但有的时候地球会挡住太阳照在
月亮上的光。因此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
教师小结:刚开始时,幼儿对月亮的变化过程很陌生。但是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初步了解了月亮变化的过程,并开始对变化的过程产生兴趣。
(三)结束部分
1.通过排序,加强对月亮变化过程的认知。
师:现在老师手上有几张关于月亮变化的图片,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排一下顺序,好吗?
幼:好。
师:在排序的过程中,如果有小朋友不会,一定要举手,向老师提问哦。
师:老师看见小朋友们都能正确的排好序,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己比个心,好不好?
幼:好。
教师小结:教师请幼儿排序,加深幼儿对于月亮变化过程的了解。在排序过程中,还是有孩子不能正确的进行排序,教师应多对此类孩子加以指导。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很棒,很多小朋友都能正确的排序。老
师想请小朋友们回家收集两句关于月亮的诗句,下次活动时与
老师和小伙伴们分享。好不好?
幼:好。
活动反思
《会变的月亮》是一个比较有科学性的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题地位,引导幼儿去观察和发现。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我认为以后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活动,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和想象力。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8
大班科学活动—— 稻穗变谷粒
设计意图:
建瓯地处闽北,依山傍水,有溪、有果园、竹林、稻田、、、、、土、石、沙、木、竹、笋、板栗、等是大自然赋予建瓯的自然材料,随手可见、随手可得。运用这些生活中所见、操作性强的教育资源来开展活动,幼儿可为、能为。《稻穗变谷粒》是我们《稻子飘香》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设计试图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通过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使用不同工具打谷子的方法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为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埋下伏笔。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各种打稻谷的方法。
2、体验自己动手打稻谷的乐趣和辛苦。
3、提高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探究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装谷子的盘子、装稻穗的大篮子、大脸盆若干。
2、向家长收集竹子按摩器。
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出示稻穗与稻谷)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小结:稻谷是一粒一粒的,稻穗有稻杆,是许多稻谷连在一起,一串串的。
师:怎样才能让一串串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幼儿自由猜测)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来研究这个问题,请你们边看幻灯片边想:农民伯伯用了什么方法
二、分段观看PPT
教师借助提问,巧妙引导幼儿分段观看农民打稻谷的发展史。
第一种方法(PPT 1):大木梯
师:他们把稻谷放在哪里打,稻谷打在哪里?
第二种方法(PPT 2):大木桶
师:这是什么?稻谷打在哪里?为什么要用大木桶呢?
第三种方法(PPT 3):老式打谷机
师:这是什么?农民伯伯是怎么使用的?
第四种方法(PPT 4):新式收割机
师:这是收割机,谁来说说它是怎样收割稻谷的?
小组讨论:农民伯伯都用了哪些方法打稻谷?这些方法中,你认为那种最快最轻松?哪种最慢最吃力?
小结:第一、第二种方法是人工一点一点用力的打,又慢又吃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脚踏收割机,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快多了,但还有些吃力,而全自动收割机,只需坐在车上,用手控制按钮,就可以大片大片收割稻谷,又快又省力。
三、幼儿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稻谷
师:老师这里也有些稻穗和工具,请你们动脑筋想想,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一粒粒稻谷?打的时候还要注意1、不能打得到处都是2、要把稻穗上的谷子都打干净3、打完的稻草要放在篮子里。
四、师生交流分享经验
师:你刚才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觉?
五、收拾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稻谷是幼儿熟悉又觉得神秘的一样东西,平时只知道它能碾成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教师将这样的材料引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日常事物和儿童心理的关注与了解。该活动设计特色主要体现:
一、主动探索,寓教于乐
整个活动,教师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鼓励引导幼儿自由表达图片内容,自由选择工具,自主探索、交流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幼儿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幼儿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但增长了知识,在语言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二、指导策略层层递进。
1、问题提出的层次性。
从“稻穗和稻谷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让一串串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你能用这些工具让稻穗变成稻谷吗?等,这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的逐一提出,犹如剥笋壳一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了活动的中心目标。
2、活动环节的递进性。
开始环节教师让幼儿自由猜测稻穗变谷粒的方法——幼儿观看比较收割机的发展史ppt,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发自己动手去操作探究的强烈欲望——幼儿亲身经历体验使用不同工具脱粒的方法。每个环节设计紧紧相扣,围绕目标展开,为幼儿获得完整经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只有让幼儿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感兴趣,而教师此时是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从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要抓住教育契机去引导幼儿,使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教案《能变的雪》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能变的雪》09-22
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03-14
大班雪孩子教学反思06-12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及活动反思12-20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1-29
大班科学教案反思《比眼力》09-22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2-07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1-29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