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1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第二课时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
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第二课时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
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
(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
走错门了吧?
)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
(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
(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
(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
“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
(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
为什么?
(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
(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
(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引导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段评价贝多芬的文字,引入新课学习。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再次欣赏《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 学生交流。
⑵ 默读课文,了解皮鞋匠和她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交流。
⑶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边读边想,体会《月光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开展评议。
⑸ 学生比较、感悟在表达中如何运用写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点评: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借助多媒体课件画面指导朗读感悟,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2、查阅电脑资料,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⑴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⑵ 通过查阅电脑资料,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名曲。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进入讨论小站,阅读故事:
《不为侵略者演奏》。
2、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谈谈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自己想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4、全班齐读句子: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点评: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四、拓展天地
1、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要求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点评:学习语言能够交际运用,一定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利用拓展天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将学习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方面转化。)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为兄妹弹奏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舒缓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 明快、激昂
创作《月光曲》
【总评】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地感悟、积累课文的优美片断,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朗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2、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
(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
(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
(2~10节。)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4、交流: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⑴ 预设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① 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② 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
兄妹俩的对话:
(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A、重点研读:
“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B、引导体会:
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C、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
“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⑵ 预设第二个问题: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① 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
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
(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为什么?
(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② 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
第八自然段。
(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
“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⑶ 预设第三个问题: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① “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② 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
(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4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
传说:贝多芬 盲姑娘
散步 想听
弹奏 入神 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 陶醉
记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5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课时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
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
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6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了解贝多芬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感悟音乐的魅力。
2、懂得穷兄妹俩是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月光曲的,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有绳子组成的新词,只以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一节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2、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随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3、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学生读课文第九段:
⑴ 这段写了什么?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⑶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 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⑸ 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 是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音乐欣赏。)
⑺ 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 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 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7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通过合作学习,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兄妹手足情深。
(2) 感受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激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
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堂。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这么美妙的乐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二、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理由。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个插图,能找找是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吗?(生:第八自然段)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我们就来读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此景)师提示:可以是小屋里是什么情景?可以是屋子里的人物形象。
(如: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摆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这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她只能用心静静地聆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跟随兄妹俩也来听一听。(音乐起)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贝多芬的琴声给兄妹俩带来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什么?请你先自学再找个合作伙伴学习第九自然段,思考:
1、划划表现音乐内容的句子。
2、说说音乐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画面?
3、想想音乐的旋律应该怎么样?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1) 自主合作学习。
(2)交流:
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学生任选一幅挑出来重点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逐幅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里的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讨论音乐旋律变化。
(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4、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让我们结合联想再次欣赏这首乐曲。
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乐曲,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呢?从哪儿看出?
5、指点:
眼睛睁得大大的,它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首令兄妹俩如此陶醉的曲子,是本来写好的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即兴创作。)
四、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是什么能使贝多芬即兴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还跟什么有关?他和盲姑娘的巧遇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自由读2~7自然段。
思考: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他会想些什么?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贝多芬听了谈话,会想些什么?
3、当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怎么说,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要求:抓住关键句子,细细品位。)
五、自学后交流
1、莱茵河边,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怎样?
(心情平静而悠闲。)
断断续续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贝多芬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这些内容用音乐来表现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柔而舒缓 。)
2、(出示第三自然段。)
男女声对读。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随便说说。)
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贝多芬听了会想些什么?他心情怎样?
(感动。)
如果这时反映在曲调中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快有力。)
3、(出示第六自然段。)
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去,为姑娘弹了一曲,盲姑娘听后怎么说?
(生读。)
从盲姑娘的话中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爱音乐,懂音乐。)
指导读。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激动,再弹一曲。)
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又该是怎样的节奏?
(琴声激越,节奏加快,充满力量,奔腾壮阔。)
六、总结
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更加明白,原来《月光曲》正是贝多芬当晚情感的真实写照,现在你对《月光曲》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指名说说。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是啊,他在莱茵河边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知音,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会创作出这首经久不衰的名作《月光曲》,就让我们各自带着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聆听《月光曲》,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引导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2、出示并让学生读一段评价贝多芬的文字,引入新课学习。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再次欣赏《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 学生交流。
⑵ 默读课文,了解皮鞋匠和她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交流。
⑶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边读边想,体会《月光曲》的节奏是怎样的。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开展评议。
⑸ 学生比较、感悟在表达中如何运用写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其好处。
(点评: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借助多媒体课件画面指导朗读感悟,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2、查阅电脑资料,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⑴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⑵ 通过查阅电脑资料,了解贝多芬创作的世界名曲。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进入“讨论小站”,阅读故事:
《不为侵略者演奏》。
2、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谈谈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自己想说的话。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4、全班齐读句子: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点评: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
四、拓展天地
1、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要求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点评:学习语言能够交际运用,一定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利用拓展天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将学习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方面转化。)
【板书设计】
月光曲
为兄妹弹奏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舒缓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 明快、激昂
创作《月光曲》
【总评】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地感悟、积累课文的优美片断,而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朗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感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
2、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的第二课时教案04-11
月光曲的第二课时教案08-26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07-01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08-25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03-06
《月光曲》第二课时优秀教案07-01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范文06-20
课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6-28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