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23-01-25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钟面(上面是7时)

  1.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已经认识时钟,看看现在是几时?(7时)你们昨天7时在干什么?(看电视、吃早餐、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数学学习,唤醒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新课伊始,设疑激趣,一方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围绕目标,合作学习。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c.中午12时 追问:上午的学习结束,该吃午饭了。是几时?到中午12时为止,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 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 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一天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0时”。认识0时是一天的开始,24时是一天的结束。】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呈现淘气存零用钱的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在上课的开始,首先进行了整数加减法的复习,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通过复习,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引导。当学生在解决所提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马上就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复习的铺垫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1.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笔算:35+52         168-27

  想一想:

  (1)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汇报。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回顾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同时,为探究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1)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

  (2)说说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解答,列式为11.5+3.2)

  (4)探究算理和算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组织学生各自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集体交流后个别汇报。

  预设

  生1: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11.5元=115角      3.2元=32角

  115角+32角=147角147角=14.7元

  生2:用竖式计算。    生3:用小数计算。

  (5)组织学生讨论:

  ①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②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6)集体评议:哪种算法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 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节课中的两个题目是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节课是因为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而商0,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6123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尝试探索

  1、创设情景:本月轮到你当家庭主管,负责分配零用钱,零用钱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给家里3个人,每人该分配几元?

  (1)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请你试试看。

  (2)小组讨论,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3)汇报,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2、情况分析

  (1)在计算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

  二、引导归纳,提炼方法

  1、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的竖式该怎样写?(这是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准确引导,方向明确)

  2、提炼:用被除数十位的1除以3,不够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写0,1减0得1,再把个位的2写下来,12除以3商4。(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介绍简便的写法。

  三、独立尝试,巩固提高

  1、尝试写竖式计算:5224在尝试解题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习“四边形”之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学生显然兴趣不大,正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表现意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围一围,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脑筋,;然后让学生“找出四边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也是很轻松很有趣的。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安排学生动手量、比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在整堂课中,使学生一直处于兴趣高涨的阶段。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已一步步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玩”中学习。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加强。

  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第三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

  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

  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

  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1.出示两张卡片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出示图)

  教学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第五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第六课时

  估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从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入手,让学生回忆了这些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建立长度概念,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做好准备。然后用四条长短不一的带子,请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带子来包装礼盒,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得出太长的绳子和太短的绳子都不适合。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关礼盒的一些信息——长10厘米,高5厘米,蝴蝶结需要40厘米,从而带着复习了有关周长的内容。

  紧接着,便对判断剩下的两条带子哪一条是70厘米展开了第一次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经验,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估计,并能加以总结。

  之后在学生兴趣最高涨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提出最想估计的物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活动。这次活动巩固了学生对估计方法的掌握。

  在第三次活动时,我将具体的物品抽象为具体的长度,请学生再一次估计。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完善了估计的方法,再一次提高了估计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估计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整节课在教学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并行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1.巧设情境,轻松导学。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强烈愿望,树立学好估算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在肯定笔算精确结果的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决,不需精确计算,体会估算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加法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例7情境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条件:29人去参观,门票8元/人。所求问题: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9×8。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 笔算。

  方法二 估算。

  因为29接近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带250元买门票够。

  (3)介绍约等号:刚才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值,因此在列算式的时候,算式和得数之间不能用“=”连接,而要用“≈”连接,29×8≈240(元),希望同学们在估算时注意。

  3.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估算)

  (2)讨论:为什么估算简便?

  (因为这道题问带250元买门票够不够,不是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所以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这样用估算解决就非常简便了)

  (3)小结估算方法:把29看作30,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人去参观,买门票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一定够。我们在估算时,通常把多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连接。

  4.拓展。

  (1)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2)如果92人参观,带8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8-2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06-20

数学三年级上册小学教案09-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6-19

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7-2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07-0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06-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2篇)12-1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5篇12-2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5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