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3-01-06 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的象征内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的精神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提问法;3、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自学生字;认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海燕在狂风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种挑战的姿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一文,去领略海燕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①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与同学作交流。

  ②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flash朗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什么内容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用“这是一只的海燕。”的句式,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提示: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高傲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诗,作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章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线索,请同学们想一想,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先后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在不同的画面中海燕都有什么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2、在这三个场景中,你更欣赏哪一种情景中的海燕形象

  提示:体会越是在险恶的环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无畏、乐观、坚定的品格。

  3、选读课文中描写海燕的文段,进一步概括“海燕”特点,并说说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板书

  高傲

  海鸭海燕

  企鹅

  4、除了海燕外,课文还描写了哪些海鸟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些动物的句子,用双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板书

  海鸥

  海鸭恐惧

  企鹅

  5、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文章为什么还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

  提示:对比,把海燕与他们面对暴风雨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的形象

  板书

  高傲海鸥

  勇敢海燕arr;暴风雨arr;海鸭恐惧

  敏感企鹅

  |对比|

  6、暴风雨来临前,海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一描写对刻画海燕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狂风吼叫、雷电交加、乌云翻滚

  描写各种自然景物是为了给海燕的活动创造典型环境,并以此为背景,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却愈来愈高涨,这就突现出海燕这一形象。

  五、小结。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敢坚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述:上节课,我们在作者描绘的三幅画面中感知了海燕的形象。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吧。

  二、研讨课文,理解象征意义。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

  (2)讨论: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请找出全文中相应的描写,并指出各自的象征意义。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2、理解诗歌不能局限于一种手法。

  问:高尔基的海燕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抛开时代背景,你能赋予“海燕”什么新的象征意义呢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2、研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

  提示:

  l革命先驱者向人民群众发出的召唤,

  l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l预示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l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高瞻远瞩、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富于鼓动性和战斗力,鼓励和号召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投身革命,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四、拓展练习。

  假如你是搏击长空的海燕,你想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呢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要想拥有光明的生活就要敢于承受风雨。

  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请以上面的形式,把你想说的表达出来。

  1、学生说。

  2、教师点评。

  五、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觉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六、作业。

  1、课外荐读:

  郑振铎《海燕》

  席慕蓉《燕子》

  2、课外练笔: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昵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板书

  (革命先驱) (假革命或不革命者)

  高傲海鸥

  勇敢海燕arr;暴风雨arr;海鸭恐惧

  敏感企鹅

  |对比|

  象征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嗜学(shì)砚冰(yàn)

  弗(fú)怠(dài)

  逾约(yú)硕师(shuò)

  叩问(kòu)叱咄(chì du)

  俟(sì)卒(zú)

  负箧(qiè)曳屣(x)

  皲裂(jn)媵人(yìn)

  衾(qn)绮绣(q)

  容臭(xiù)烨然(yè)

  缊袍(yùn)耄老(mào)

  谬称(miù)廪稍(ln)

  冻馁(ni)谒(yè)

  贽(zhì)诋(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

  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例:走送之。

  益今义:好处。古义:更加。例:益慕圣贤之道。

  趋今义:趋向。古义:快走。例:尝趋百里外。

  左右今义:大约。古义:身边。例:余立侍左右。

  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卒今义:兵。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再。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词多义

  至动词,到形容词,周到

  慕羡慕仰慕

  从跟从向

  书名词,信书籍,名词

  道说,动词学说,名词

  质资质,名词询问,动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表修饰,不译连词,因为

  之立性,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示例: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习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示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宋濂学习的勤且艰。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带来启示。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练习设计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作者:幼时求学难得书难、求教难、奔走苦、从师艰

  太学生:图享受不好学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窗:

  1.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了解作者及体裁特点,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我会读

  叩(kòu)问叱(chì)咄(du)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皲(jn)裂媵(yìng)人以衾(qn)拥覆皆被(p)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

  4.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5.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汤

  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假期

  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冠:勇冠三军天下第

  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以: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之:录毕,走送之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6.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积累文言知识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幼时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7.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

  8.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

  (1)无冻馁之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2)无奔走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3)有专门老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4)有丰富藏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7.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作者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历,与当时太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君则,希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用心,坚持好学不倦的志向。

  (2)作者以太学生客观条件的优越与主观上的努力与否作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说明了学业能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充分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学生讨论,以小组发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

  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了升华了课文主旨,结合现实中能体现勤奋求学的例子加以感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设计

  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且艰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慕圣贤之道

  若此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另外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苏教版初中语文下册那只松鼠教案01-25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语文下册《望月》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