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2023-01-05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小学美术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

  教学目标:

  利用点、线要、面组成丰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能掌握粗细、干湿和浓淡的对比画法能运用种墨法

  教学重点:

  继续体验水墨材料的特性。用毛笔画出各种线条。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墨色表现不同昆虫的形态特征。

  教学用具:

  常用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找一找:上完“有趣的水墨游戏”这一课后,布置学生可在校园内或住家的附近进行观察、寻找并记录看到的小虫子,观察时要注意安全,并能专注、安静地观察,有兴趣的可新自饲养小昆虫。

  二、欣赏、评述

  提供大师、小朋友的昆虫水墨画。

  想一想:你知道有哪些画家比较擅长画昆虫,他们是用了什么表现法。

  说一说:(1)谈谈画家是如何用点、线、面和墨色的干、湿、浓、淡表现的。

  (2)你知道的昆虫还有哪些?

  (3)动手绘画。

  画一画:奖你喜爱的昆虫 以水墨的开式表现出来。

  三、评价过程

  评一评:大家一起以水墨特点的研究来开展师生评、学生之间互评。

  课后反思 学生能对同的昆虫产生观察的兴趣。

  能用水墨画的用色、用笔方法,大胆表现昆虫。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2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本课意在引导同学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东西可以用来再组、加工,成为与众不同的小挂饰。

  教学目标:

  1、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资料。

  2、将收集、加工后的饰物穿起来,制作1-2串挂饰。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找到与众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挂饰。

  2、启发同学就作品说出自身的设计思路。

  3、平安熟练的使用工具。

  教学准备:

  1、同学收集彩色纸、吸管、麦秆、果核、果壳、钮扣、贝壳、小石子和针线等资料。

  2、教师收集各种挂饰的照片,准备胶水、针线等资料。实物投影仪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出示“diy首饰屋”的宣传图片,请同学看上面人们自身选用各种珠子、小石子等资料串制的小挂饰。欣赏小挂饰,体会其装饰美感,了解挂饰的形式与种类。

  活动二:

  启发同学考虑:你想做一件什么挂饰?生活中还有那些垂首可得的资料可以来制作小挂饰?

  引导同学从书包里、教室里、操场上收集制作资料。

  活动三:

  先让同学将收集到的东西随意的用针线串起来,展示给大家看好不好看。从而使同学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穿在一起都好看。

  引导同学按小组将有联系的资料归类放置到不同的袋子里,再观察、讨论:像纸片这样的资料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串起来才好看?小石子等较硬的、无法穿孔的资料可以用什么方法连起来?各组可以试一试。

  以“新专利发布会”的形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说说自身组尝试的结果。

  将已分好类的资料用不同的袋子装好,收拾起来,准备下节课用。

  第二节

  活动一:

  实物投影仪欣赏优秀的挂饰作品,引导同学考虑:除了直接串上,还可以用哪些资料哪些方法来装饰好小挂饰。(如将彩纸剪成穗状粘到被穿的东西之间)

  小组讨论、试验,交流结果。

  活动二:

  运用讨论好的方法,用线串联整理好的资料,做一件小挂饰。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同学运用的资料的大小、形状引导同学将挂饰做成项链、手链、腰带、包饰、钥匙链、风铃等多种形式。

  活动三:

  拓展:出示用自制小挂饰加工的同学卡、班牌、小信插等,引导同学考虑:还可将小挂饰于什么相联接,制成为生活服务的工艺品?

  活动四:

  将自身制作的小挂饰送给同学或老师,一起体会发明的乐趣。

  收拾整理。

  札记:

  下课的时候,一年级一班的胡誉川一下子把一串自身做的小挂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是一串用各种颜色的皱纹纸片串成的项链,中间还穿了一颗红色的扣子,配着我的黑毛衣非常新颖。整整一天我都戴着它,谁看了都说好看,胡誉川更是美得不得了,放学的时候还领着它的家长来看看“赵老师戴着我做的项链呢,带了整整一天!”别的小朋友不服气地说:“明天我要做个更好的,让赵老师戴一星期!”我被小朋友们的发明热情深深感动,更体会到了,教给同学“发明”等于是教给同学快乐,教给他们更好的享受生活.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3

  课时:

  2课时

  学习领域:

  造型*表示

  教材简析:

  本课要引导同学会议“三八妇女节”或妈妈的生日的情景,用绘画或其他形式、资料进行创作。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感受母爱的高尚与伟大。

  2、引导同学通过简单的创意、描绘、制作,在妈妈的节日中为妈妈送上自身的一份心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通过绘画表示出自身的愿望,并敢于在一幅画中使用多种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同龄人的作品供同学欣赏。

  同学:在课前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有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并收集妈妈工作时的照片等。水彩笔、蜡笔、彩色纸、图画本、和时贴、彩色塑料纸、手工纸、剪刀、胶水,橡皮泥。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听《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歌曲进教室。

  分小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妈妈的辛苦与喜好、妈妈工作时的照片”的资料,感受母爱的高尚与伟大。

  活动二:

  集体交流:“有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

  分小组讨论:在妈妈的节日里,自身可以为妈妈送上一份怎样的心意?

  活动三: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鼓励同学用绘画方式把自身想为妈妈做的一件事表示出来。引导同学注意构图、色彩搭配、资料与形式等。

  活动四:

  以分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自身组要表示的情景扮演出来,同学们讨论这样构图是否合适,再添加哪些道具会更好。

  活动五:

  小组为单位画一幅表示“妈妈的节日”的画,可以用拼贴加画的方法。

  可先让同学将“我在干什么?”或“我送给妈妈过节的礼物”放在显著的位置上,再添加当时的环境(以家为主,教师为同学提供一些家具、家用电器等的图片资料)提示同学注意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彩搭配。

  活动六:

  在充沛肯定同学大胆、自由表示的基础上,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收拾整理。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向同学展示一幅表示妈妈的画,向同学展现这幅画是怎样“变”成一幅贺卡的。启发同学回忆自身还见过哪种贺卡形式。

  活动二:

  欣赏马蒂斯、夏加尔等艺术家的粘贴作品,体会其画面的构成。

  活动三:

  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如何为妈妈制作一幅贺卡?用何种形式、哪些资料、表示什么主题和贺卡的打开方式等。

  集体交流: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活动四:

  分组合作送给妈妈的贺卡。鼓励同学大胆运用各种资料包括废旧物品,并尽量做到色彩搭配和谐。

  活动五:

  欣赏交流,鼓励同学把自身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妈妈。还可以独立的再做一份。

  收拾与整理。

  教学评价:

  1、是否通过绘画表示了自身的愿望。

  2、是否认同自身的作品。

  3、是否敢于在一张画上使用多种表示方法。

  札记:

  在第二课时中,我教了同学一种心形的镂空贺卡的做法,没想到同学们自身由此进行发散思维,制作出了各种半镂空、半立体、各种图形的贺卡。小朋友们长大了,真不能小瞧他们了。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当的提高教学要求了。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特点,及基本的构图关系。难点:用线描来写生静物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导入:

  课件出示静物画,欣赏,问: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二、 认识静物和静物画

  1、什么是静物?

  2、寻找生活中的静物,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对静物的情感

  ( 1)。静物是个大家族,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这个家族的成员吧。以录像或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室内、室外的各类静物。如:书房的、厨房的、客厅的、学校篮球场上的、路边的……

  (2)。(将图片定格)看到这组静物,你想起了什么呢?

  (3)。老师出示几个小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联想相关的物品。录像资料或图片、实物

  三、学习静物分类

  1、游戏“静物找朋友” (情境设置思考感悟)

  静物家族的每个成员不是孤单的,它们都有自己的朋友。

  2、老师在讲台上将自己带来的物品中随意拿出一件,让学生根据其用途等特征在所有带来的物品中找朋友。

  3、小组内玩“静物找朋友”游戏(学生将组内的物品初步分类)

  4、小组间玩“静物找朋友”游戏(各组间的物品相互交流补充)。

  四、 学习理解静物摆放的主次

  老师:一般来说,主要物品安排在画面主要的、合适的位置能使画面的主题突出;物品的摆放有大有小、有前有后。能使画面更加生动、 美观。

  学生利用静物在桌子上进行尝试摆放,要求体现主次关系,不同形式的摆放体现不同的个性、情感。体验主次构图关系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师引导学生适当注意物品间的大小、疏密、前后的关系。

  在物品的组合摆放中思考相关的主题名称。

  五、师生评价,教师及时予以指导调整。

  六、作品赏析

  1。欣赏画家作品中选择了哪些物品?主要的物品是什么?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意。 2、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七、自主表现

  作业要求:用线描的形式画出本组桌上已分类、组合好的物品,注意物品的组合体现主次关系,构图合理、美观。

  八、交流评价

  1。小组内交流:相互欣赏同学间的线描作品,从构图、线条表现的角度交流。

  2。小组间的交流:从物品的组合摆放、线描作品的角度交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参与、交往状况、小组合作及作品的表现等。

  九、课后延伸 运用线描的工具,有意识地表现自己所见所感的物品,尝试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室外的静物,品味活动中的另一番情趣。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5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美术基础也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并且能够运用粗细不同的、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达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体验、对比、讨论等方法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受,并能够说出自己对直线与曲线的独特理解并进行有趣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以及创新再造能力。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美术学科的线:直线与曲线、绘画中线条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画笔、颜料、纸张。

  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将带着你们走入奇妙的“线”的世界。今天我还带来了几位线宝宝,现在就让它们出来跟你们打个招呼吧!

  一、创设情境:

  1、师:现在先让我们看看这些线都分别叫什么名字吧!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线,直线、弧线、波浪线、折线

  2、游戏:(下面让我们先来做个冰与水的游戏)

  a、游戏说明:假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潭清澈的湖水,老师的音乐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了,身体要随着冻结,然后音乐响起,冰裂开了,春天来了,冰又融化成水。(学生游戏)现听音乐,在大脑里用线条记录你身体的动作,琴声停止后请同学说一说

  小结:人运动时会产生不同的线条。如:老师的琴声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产生的波浪线、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产生的直线和冰裂开产生的折线

  b、问,这三种线当中,哪种是表示静止的,哪种是表示运动的?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平直的线如:冻结的冰面、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激烈,适合用来表现各种动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线条的动与静。(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二、积累资料,感受新知:(先让我们欣赏几组图片:)

  1、欣赏中国古代及中外现代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分别播放古代建筑课件和播放现代建筑课件)说说这些建筑都运用了什么线?(指名说)师总结: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

  板书:平直的线条——静止

  2、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那些物体?怎样表现?(指名说,并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

  师总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以做相应的提示,如:公路、高压线铁塔、路灯、长江大桥等)并指导学生用直线表现简单的物体。(根据学生作品简单评价)

  3、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了很多漂亮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烟花、海浪)如果让同学们用线条来表现这些画面,你将如何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活动,体会生活中的线条运用广泛且丰富多彩,艺术大师们也恰恰利

  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了不朽之作

  4、欣赏大师作品:(播放课件并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师: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格子》造型简洁,用平面、直线、矩形表现出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吴冠中《山水人家》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出村落静谧且充满生机;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以不失中国传统的方形壁与梦幻般的水泡形成了鲜明的静、动对比;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也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了塔身的稳定与高度;敦煌的`飞天壁画、城市中标志性的雕塑作品、民间剪纸作品及节日里舞龙的欢腾又给了我们极强的动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

  板书:弯曲的线条——流动

  5、师:线有曲、直之分,其实音乐也有舒缓和欢快的区别,让我们听听下面的音乐,你能用你刚才认识的线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吗?歌曲《小桥流水》,《小竹桥》学生用线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A、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

  可用绘画(多样的绘画工具)、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B、教师做简要示范。

  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图片。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开拓学生思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并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四、作品展示: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我采用互评的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思维拓展:生活中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比如现代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曲线设计,给人以流动、延伸的感觉,例如:鸟巢、悉尼歌剧院、流线型跑车、甚至我们家里用的窗帘、床单和衣服上的图案也都用到了奇妙的“线宝宝”,只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发现美,艺术尽在我们身边!

  六、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板书设计:

  2。线条的动与静

  平直的线条——静止

  弯曲的线条——流动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6

  一、教材分析

  1、编辑指导思想。

  低年级美术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是一节动手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通过对旧画报、海报、旧挂历、蜡光纸进行粘贴、剪刻等方法进行制作。学生剪贴画时,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取材、撕、摆、组合、粘贴的全过程,如同积木游戏一样是一种手、脑、眼的综合训练。

  课本第38页展示了学生剪贴的各种作品,风格多样,稚拙有趣,充分表现出小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

  2、(1)、教学内容与目标。

  a、显性内容与目标。

  尝试使用不同纸材,体验造型快乐。

  b、隐性内容与目标。

  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对生活的热爱。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美术游戏中尝试用不同纸材撕贴一幅《漂亮的建筑》。

  难点: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纸材赋予作品的不同感受。

  3、学习材料。

  废旧挂历纸广告纸蜡光纸剪刀固体胶等。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1)、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建筑。

  今天学习《漂亮的建筑》,这里的建筑主要是指房子,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各种各样的房子,请你和周围的小朋友自由交流一下,说说你见过的最漂亮的房子是什么样的?请几名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说说、画画)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建筑。

  (2)、欣赏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

  人类最初的建筑物是遮风避雨的住所,虽然较其简陋,但它凝聚了人的劳动与创造,使人感到舒适和安全。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在追求实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求它的外形和空间更加完美和理想化,由于不断地追求和创造,使中国的建筑艺术形式多样,并且具有鲜明的风格。师生共同欣赏建筑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建筑的名称,回忆在哪儿见过,观察建筑的形状、色彩、装饰特点。

  《天坛祈年殿》北京三层圆顶、蓝色琉璃瓦、红色门窗、白色的基座和栏杆。

  《天安门城楼》北京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红墙黄瓦、雕梁画柱高台基、大屋檐、多圆柱屋顶多样,等级分明屋脊“仙人”、“走兽”。

  《黄鹤楼》武汉外观层层飞檐,金黄色的玻璃屋面古朴富丽主楼净高51。4米,共5层葫芦形宝顶,《高楼大厦》大都市造型简洁、明快、庄重、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乡村民居》乡村、《城堡建筑》游乐场等。

  (3)、欣赏学生作品。

  刚才我们欣赏了许多漂亮建筑的图片,小朋友们是如何用撕贴画的方法表现这些漂亮的建筑,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39页学生作品:

  a、说说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房子的形状、色彩、装饰以及周围的环境)

  b、凭自己的观察和学习经验,你认为完成作品需要哪些工具材料?(剪刀、固体胶、废旧挂历纸、广告纸、蜡光纸等)

  (4)、听故事《做房子》,学习房子的剪贴方法和步骤,体验造型。

  在茂密的树林里,有一座小屋,里面住着幸福的一家人,他们是爸爸妈妈和两个儿子。等儿子们稍稍长大一点后,爸爸妈妈就决定让他们出去独立生活。有一天,爸爸妈妈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再也不能依靠爸爸妈妈了,准备独立生活吧!不过,在独立生活之前,我希望你们首先要各自为自己建造一座房子。”兄弟俩一听说要独立,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起来忙着为建房做准备。一个月过去了,哥哥准备好做房子要用和各种材料,就开始建房子啦(教师边讲故事边用剪贴画的方法演示做房子的步骤)。第一天,只见他做了一个方形的墙体,第二天,他在墙体的上方盖上梯形的房顶,到了第三天,他家房子安上漂亮的门窗和烟囱。望着新盖成的房子,哥哥高兴得合不拢嘴?弟弟虽然也准备好了做房子要用的各种材料,但是他并没有急着盖新房,而是先到各地仔细考察了一番,并用手中的笔记下一些漂亮房子的图案(教师展示房子线描图例),他神气地说:“我要建一座世界上最漂亮的房子?”

  讨论:

  你认为故事中的弟弟可能会建一座怎样的房子?请两至三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5)、作业要求。

  请你用撕贴画的方法将想像中弟弟的房子表现出来。

  作业形式:独立制作或是合作制作学生自由选择。

  (6)、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辅导要点:

  a、运用多种纸材撕贴一幅漂亮的建筑。

  b、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房子可以是见过的,也可以是想像中的)。

  c、根据画面需要,可以适当添加环境(教师适时在范画——哥哥的房前屋后添加花草树木等环境,使画面更完美)。

  设计意图:

  (1)了解建筑有关知识,欣赏不同风格的建筑,激发兴趣,培养审美。

  (2)欣赏学生作品。

  (3)讲故事创设情境,学习剪贴房子的方法和步骤;展示图例,启发创作思维,情境设疑,激发想象。

  (4)发挥想象,自由创造。

  2、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通过观察分析大量的图片(实物图片、学生作品),对比启发;情境设疑,听故事学习剪贴方法步骤,活跃思维,启发创造,寓教于乐。

  3、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作品提倡立意造型的新颖,就是要抓住一切新意的苗头,善加激发。

  (2)、鼓励用多种纸材进行组织画面。

  (3)、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

  (4)、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纸材,以备学生纸材的不足。

  三、教学评价:

  1、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画面和创作体会。

  2、集中展示学生作品,欣赏、讨论谁的作品好,为什么?教师请两三位学生点评。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7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三、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四、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执教时间:3月1日——3月3日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8

  课题:太空里的植物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2、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太空里的植物。

  3、引导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材料。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太空的课件、彩纸、吸管、橡皮泥、kt板等各种材料。

  学生:彩纸、吸管等各种材料。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放音乐及课件创设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做一位太空人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在太空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植物,互相交流想象中的太空植物。

  要求学生想象出太空植物与常规植物的异同。

  活动二:

  每位学生在小纸上画出想象中太空植物的草图,并在小组内交流、修改。

  老师和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共同制作一棵太空植物。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创作方式,通过大胆的想象与构思,制作或画出一种太空植物。

  在作业过程中肯定学生大胆构思、激励学生打破常规,自由的创造和表现。

  活动三:

  作业完成后,以“探空植物博览会”的形式展出学生作品,让学生欣赏、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并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太空植物”。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弃材料,化废为宝,进行创作,正当环保小卫士。

  教学评价:

  1、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是否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3、学生是否充分利用各种材料。

  札记:

  太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是很具体,但科幻卡通片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是巨大的,好些学生的作品怎么看都是卡通片的布景。学生在这一课里想象力的发挥还不如前几课。卡通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当然也有正面影响。可是在童年时期对想象力的扼杀,其后果也是不堪想象的。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9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认识报头对墙报的重要及其设计出一幅效果鲜明的报头。

  二、课前准备:

  绘制及收集多种报头图案供学生欣赏和参考。准备一幅设计步骤图。

  三、教学过程:

  1、结合本班墙报,引导学生观赏并介绍报头的作用。

  2、出示墙报报头范例,介绍报头的作用和特点:

  a报头画一般是概括本期墙报的中心内容,它是墙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题鲜明突出,会加强墙报的宣传效果。

  b报头由刊名、图形和色彩三个要素构成。

  3、报头设计的要求:报头外框形式不限,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均可;根据墙报内容选择报头形象,要求典型,简洁,举凡人物、动物、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生活用品等都可入画;刊名文字要醒目,字数不可过多。

  4、设计步骤:

  确定报头在墙报中的位置、大小和横竖。

  根据墙报内容与刊名,选择典型的形象设计几种形式不同的草图。

  精心绘制正式报头稿。

  5、根据实际指出设计好墙报报头要把三要素协调起来。

  图形与刊名的处理方法有二:一是刊名在图形内,二是刊名在图形外,不管哪一种刊头整体效果要协调。

  报头图形必须反映出墙报的中心内容,也可以是纯装饰性的。

  色彩要明快。

  四、学生作业:

  设计一幅主题鲜明的报头,注意图形简洁,刊名醒目,色彩明快。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的工具。尝试毛笔的不同执笔方法。能掌握粗细、干湿和浓淡的对比画法。

  2、在水墨游戏中体验中国画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

  3、尝试各种水墨技法,喜欢在游戏中体验水墨情趣。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材料的特性。用毛笔画出种线条。

  教学难点:

  掌握笔墨中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欣赏吴冠中的《水乡》

  1、你觉得这幅画简单还是复杂?你觉得这幅画生动还是呆板?有趣还是没趣味?

  2、这一幅画有哪些形状?有哪些线条?有哪些颜色?

  3、这贴画是谁画的?你喜欢吗?

  二、认识工具材料:

  1、猜一猜,老师的画是怎样画出来的?

  2、出示各种工具,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师用各种工具材料演示各种使用方法,并与其他画种的材料相互区别。

  三、画一画:

  1、用各种工具在自己的纸上试试笔,感受各种方法画出的各种线条。

  2、谈谈用国画工具使用的不同感受。

  3、自由地进行各种浓淡、干湿、粗细的水墨游戏。

  四、比一比:

  1、谁画的线条种类多,谁画的水墨效果丰富。

  五、课堂延伸:

  1、想一想各种不同浓淡、干湿、粗细的水墨可以用来表现什么效果?

  2、尝试用各种方法画自己想画的物体。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

  1、蘸墨时毛笔先蘸水,只用笔尖蘸墨。

  2、墨水和水不要一次加得太多。

  3、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4、注意环境卫生。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在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

  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学生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染出的画面效果与纸的折叠方法及用色之间的关联。

  三、教具学具:

  扎染背心、扎染方巾、染纸作品装饰的贺卡、染纸作品、电脑课件、染纸的工具材料。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欣赏感受、开阔视野——观察探究、了解技法——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美化装饰、培养设计应用意识——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感受

  1、教师展示扎染背心和方巾,引导欣赏。

  (1)教师简单介绍扎染的特点和方法。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欣赏感受。

  (3)板书课题——美丽的染纸

  2、欣赏扎染、蜡染、染纸作品,开阔视野、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演示课件,简单介绍,引导欣赏。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感受。

  (3)激发学习欲望。

  二、观察探究,了解技法

  1、观看制作方法视频。

  (1)教师播放制作方法视频课件。

  (2)提问:制作美丽的染纸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运用了哪些方法?特别提示了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观看视频。

  (4)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

  2、探究发现折叠方法。

  (1)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展板,提示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和形状变化。

  (2)分组探究折叠方法。

  (3)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发现的多种折叠方法。

  3、尝试染纸过程。

  4、欣赏撕染、剪染作品,启发创新。

  (1)欣赏课本里的撕染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打算。

  三、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

  1、学生染纸实践,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四、美化装饰,设计应用

  1、教师展示染纸画装饰的贺卡作品,引导欣赏,启发思维。

  2、学生讨论发言。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染纸作品。

  2、相互交流评价。

  3.启发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并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4、合唱《幸福拍手歌》,尽情享受创作成功后的乐趣。

  六、作业要求:

  1。每人四幅不同折法,不同色彩的染法。

  2。点染时胆子要大,心要细,每染完一张,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

  3。折纸、剪纸可以自己设计花样。

  七、板书设计:

  美术的染纸

  制作过程:折、夹、挤、染、展开。

  种染法:浸染、点染、冲染、浓破淡。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直接观察比较以和回忆往日的生活经验,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出近大远小的现象,从而理解透视的规律。

  2、鼓励同学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示物体的前后或上下的关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远小的这一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明显的透视的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绘画工具或手工资料等。

  教学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并结合生活实践举例,理解性地说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

  教学难点:画现能否表示出前后或上下的关系。描壕远近物体时能否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色彩知识,(近处色彩鲜艳,笔触强烈些,远处色彩灰暗,笔触柔和、概括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室内活动。

  1、欣赏教师带来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同学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同学思维,能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2、欣赏影像资料,进一步激发同学思维,使生活经验和感知逐步清晰起来。

  二、教学新课。

  1、发现。室外活动。

  来到室外的阳台上,欣赏周边景物(花草、建筑物、人群和周围环境等。)

  教师引导: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2、考虑。

  同学们通过观察、考虑,得出结论。

  一样大的物体,近处看起来大,远处就看起来小了。

  一样宽的物体,近处看起来宽,远处看起来就窄了。

  一样大小的风筝,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飞到半空中就变得很小了,而且飞得越高,就变得越小了。

  3、再次欣赏。

  让同学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和影像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同学回答问题。

  5、表示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怎么在绘画中表示近大远小的规律呢?

  近处的景物画细致些,远处的物体表示得模糊些,概括些。近处的色彩明亮些,远处的色彩灰暗,柔和些。

  三、同学绘画,教师指导。

  四、展示作品。

  让同学自评、互评。在同学自评时,鼓励同学运用透视一词描述同学的作品。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3

  教学内容与目标:

  知识:通过欣赏学习,能够比较、分析、描述塔的特征,并且能够设计塔的外形,进行简单的装饰。

  能力:通过讨论,探究塔的结构及特征,研究表现方法。

  情意:培养创造能力,了解塔的知识,培养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自己见过的塔画下来,或设计一座既漂亮又有新意的塔。

  难点:根据塔的特点,设计新颖,有新意。

  学习材料:

  各种塔的资料、图片、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调查了解:

  1、塔的历史发展。

  2、谈谈我们看过的塔。

  3、我们周围有什么样的塔。

  教学意图: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欣赏感受:

  1、相互欣赏课前收集的各种塔的图片。

  2、欣赏书中各种塔的图片:(可以用课件)

  (1)、学生思考问题:

  塔由几部分构成?

  这几种他有什么不同之处?

  你喜欢什么样的塔?为什么?

  (2)、我们大家一起看世界上的名塔。

  思考: 书中展示了什么塔的图片?

  三座塔分别建造在什么时间?

  三座塔各有什么不同?

  三座塔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教学意图:

  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不同塔的结构和材质,各种塔的造型;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塔的不同之处。并感受不同风格的美感。从而为下一步创作塔的造型打下一个基础。

  三、探讨研究:

  1、欣赏书中塔的作品:

  2、研究一下塔的表现方法:

  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小小的设计师,你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塔?

  教师提示:(1)、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怎样让塔更美观?

  (3)、可以在什么上画?用什么方法?

  教学意图:

  欣赏童稚的学生作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学生的不同的绘画步骤,主要表扬表现形式丰富,思路有创作的学生。

  四、实践创作:

  1、作业要求: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塔,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造型新颖的塔。要求构思独特,构图饱满,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观察、联想、创造,让学生感受创作的乐趣。

  五、展评学生作品。

  1、引导学生在构思、构图和色彩等方面进行欣赏评价。

  2、谈谈创作感受。

  教学意图:

  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感受创作的乐趣。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4

  一、了解——身边的树

  1、观察认识身边的树,查找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认识身边的树。(课件展示)

  3、树的分类知识。(课件展示)

  教学意图

  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认识身边的树,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认识——树的作用

  1、通过课前的观察、了解、收集,汇报树对人类都有那些作用。

  2、思考:如果没有树,人类会怎样?(课件展示)

  树是人类的朋友,使学生认识到树以其特有的功能保护和改善着我们的环境……课堂上,师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汇报展示,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以及视觉形象。

  三、畅想——我们来植树

  1、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

  2、你想怎样来做?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想;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设计——绿化校园

  1、我们共同设计完成绿化我们校园的任务。

  2、运用绘画的方法,每人至少设计一棵树。

  3、树的造型要美,树的排列要体现出秩序美。

  集体合作完成设计绿化校园的任务,感受集体力量的强大;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美化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及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五、升华——保护树木

  1、欣赏绿色的校园。

  2、共同探讨,合理安排构图美的处理。

  3、谈谈怎样保护我们身边的树?

  面对全体学生共同设计创作绿色校园,他们是多么的兴奋,同时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共同调整画面的组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构图的组织能力,并树立了保护树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思想意识。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5

  教材分析 :

  笔对于学生,是最常见的学习用品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笔,这些笔无论在外形和功能都十分受学生喜爱。本课《笔的世界》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设计·应用”的天地,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设计,并设计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而在第10册《杯子的设计》一课中,学生对于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的宗旨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设计与生活用品的紧密联系,学习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认识到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善于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了解笔基本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和分析笔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2、技能目标: 学习简单的设计方法,能够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笔。

  3、情感目标: 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要以

  人为本。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笔设计的两大原则—实用和美观,学会画简单设计图设计笔。

  2、教学难点 :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从美术的角度对笔的外形进行设计,

  结合实用性原则设计出造型新颖独特的笔。

  3、注意点: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要单方面强调笔的功能如何现代化、科技化,

  而是要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考虑,思考笔需要进行哪些改良,在保证基本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对笔的外形进行美观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发现笔的变化美

  1、猜一猜 :“笔”字的构成:竹字头和毛组成,既是我中国古代的毛笔。

  2、看一看 :展示收集的各类笔:毛笔、鹅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水笔等,

  展示一个笔的发展历史。

  3、小结揭题:从最古老的毛笔到现在的笔,笔的外形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各种改

  变。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笔的世界,和笔来一次亲密接触吧。

  二、探究分析——感受笔的造型美

  1、寻找笔的内在美,既笔的基本造型及最重要的功能

  ① 拆一拆:在实物投影仪上拆一支笔,以此让学生了解笔的基本构造。 ② 智力闯关::

  问题一:除去外壳之后笔剩下了什么?说明什么?——笔芯,基本用途:书写问题二:笔盖、按钮有什么用途?——出笔芯

  问题三:橡胶、笔杆上的凹凸变化是为了什么?——防滑,书写的舒适 ③ 小结、不管什么笔,去掉外壳,你会发现书写是笔最主要的功能,而一切外在的形状和功能设计都是为这一点服务的。

  2、探究笔的造型美,尝试笔不同外形的变化

  ① 加外形:笔外形的创意设计(给上一环节拆出的笔芯增加外形)

  (根据摸到的物品进行笔外形的设计)

  如:针筒、口红——他们形状上有什么共性?怎么设计?(图示)

  水果(苹果、香蕉、小西红柿)香蕉可以,小西红柿不可以,苹果太圆怎么

  办?切成瓣就可以了。(苹果可以现场切开,进行展示)

  ② 小结论:笔的造型美是遵循一定得原则,也就是设计建立在笔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色彩要和谐、整体。

  三、探究笔的功能美

  1、加功能:设计计算题:(为上一环节的笔增加功能)

  ① 加法:了解笔的基本结构之后,通过功能相加对笔进行多功能的设计。 (播放图片算式)

  铅笔+橡皮=?

  圆珠笔+日历=?

  (播放几张多功能笔作品)

  ② 减法:纠错示范

  说一说这支笔设计的好吗?为什么?

  小结:笔的功能主要是书写,增加的一些功能主要目的也是为此所服务的。

  四、综合探索——造型美与功能美的结合

  1、看一看:欣赏优秀笔的设计:分别从大师、老师、学生的作品切入,拉近学

  生与设计的距离感。

  2、说一说:说一说这些设计好在哪。为上面的知识做一小结,为学生整理下设

  计思路。

  五、实践探究——“不走寻常路”笔的设计

  1、创设情境:宁波北仑贝发笔业有限公司征集“不走寻常路”笔的设计方案。

  2、创作:(反对盗版,支持原创!)

  ① 创意:独立设计一款外观新颖、功能独特的笔。

  ② 绘制:作品的大小用厘米图示表示出来,并写上设计说明

  3、评价:

  ① 展示:把自己画好的笔剪出来,挂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笔架上,进行展示 ② 评价:挑一挑:挑选你最喜欢的一支,说一说为什么?

  改一改:说说哪一支笔你认为需要改良的?为什么?怎么改?

  教师总结:设计的魅力就在于创新,服务于社会,提高人们生活的品质。

  要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要学会观察,勇于尝试,这样每一位同学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

  • 相关推荐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01-05

美术《我的小学》优秀教案09-09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优秀3篇03-17

小学美术课优秀教案06-12

小学美术优秀教案(精选21篇)07-07

小学美术课优秀教案08-26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5篇01-05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5篇01-05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15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