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的教案

2022-11-08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趣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趣的教案1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诵读

  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完成课时练习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

童趣的教案2

  【预设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师生竞读:

  ⑴ 范读。

  ⑵ 生读。

  ⑶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2、疏通再读:

  ⑴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⑶ 指名读、集体读。

  3、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⑴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⑵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⑶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童趣的教案3

  教学目的:

  1 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 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 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方法:动感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玩具交响曲》、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

  一、聆听《玩具交响曲》

  1 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出示《玩具交响曲》音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3 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二、聆听《出发》

  1 导入

  师: 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出示《出发》图文]

  2 初听音乐

  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

  你仿佛听到什么?

  3 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打花巴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

  1、出示节奏:×××× × │×× × │×.× ×× │×

  2、学生自由讨论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

  a、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戏”

  师:“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

  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基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

  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部分两人一组互相击掌。儿歌部分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A、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b、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学习节奏0 x 0 x∣0 x x‖为歌曲伴奏。

  3、 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见过蜗牛”[出示蜗牛图] 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二、学唱歌曲

  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从学生中找出一个表情好的同学做示范。)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老师这里有两个节奏型

  1: o x o x | o x x ‖

  2:xxxx x | xxxx x ‖

  老师示范拍节奏

  2、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

  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

  四、 创编活动

  师: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老师巡视)。

  1、鼓励他们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展示

  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4、相互评价

  五、 德育渗透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童趣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4、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3、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观察一组有关儿童嬉戏的图片,儿童的这种游戏,已经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作者作品简介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3、简介文言文及其特点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录音,要求:认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云端(hè)

  怡然称快(yí)凹凸(āotū)

  土砾(lì)壑(hè)

  庞然大物(páng)癞虾蟆(làiháma)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

  请正确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8)、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4、在正音、正确划分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自然。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理解词语的意思。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

  (1)项为之强(脖子)

  (2)果如鹤唳云端(果然)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正浓(兴趣)

  (5)方出神&nb(正)

  (6)驱之别院(驱赶)

  2、下列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的已经化为成语,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疏通课文内容: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最细微的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每次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观看它们,脖子因此而变得僵硬。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图观赏,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此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凸出来的土块当成丘陵,凹的部分当成山沟,想象着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动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打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研读课文,品味童趣。

  1、课文一共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鹤唳云端”。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抱不平。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四边互动,合作探究。

  1、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参考答案

  ①、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

  ②、处置有度。

  ③、不忍心。

  2、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和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六、话说童年,拓展延伸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体验,沈复的《童趣》使我们又重温了记忆中那充溢雅趣的欢乐时光,正如同学们所说,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愿我们带着这份童心启程,在秀水蓝天之间放飞希望。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积累语言材料。

  九、板书设计

  童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趣戏蚊之趣(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十、教学反思:

  《童趣》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童趣,营造“乐学”的氛围。纵观全课教学,一个“趣”字贯穿始终,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2、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得到了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位“戏蚊之趣”和“丛早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

  当然,对于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学时再增加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童趣的教案5

  课题:《童趣》(第一课时)

  授课人:中华中学黄烨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

  简要概括

  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1、导入(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记录32个)

  2、说趣(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3、[投影]“文学常识”

  [投影]“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投影]“文字注音”

  3、[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4、概述文意(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5、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6、[投影]“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主要内容”

  “方法”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7、[投影]“同心圆”

  想像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童趣的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童趣的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

  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情绪教学方法:动感教学法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聆听《玩具交响曲》、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

  一、聆听《玩具交响曲》

  1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出示《玩具交响曲》音乐]

  2引导学生体会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3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二、聆听《出发》

  1导入师: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出示《出发》图文]

  2初听音乐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你仿佛听到什么?

  3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

  教学内容:学唱《打花巴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

  1、出示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

  a、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戏”师:“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

  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基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部分两人一组互相击掌。儿歌部分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a、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b、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学习节奏0x0x∣0xx‖为歌曲伴奏。

  3、创编活动。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见过蜗牛”[出示蜗牛图]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二、学唱歌曲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放课件VCD)(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从学生中找出一个表情好的同学做示范。)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1、老师这里有两个节奏型(出示课件)

  1:oxox|oxx‖

  2:xxxxx|xxxxx‖老师示范拍节奏

  2、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

  四、创编活动师: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老师巡视)。

  1、鼓励他们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展示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4、相互评价

  五、德育渗透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六、课堂小结: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

  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童趣的教案8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

  《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简要概括。

  3、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

  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

  二、说趣

  (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三、投影

  “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四、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五、概述文意

  (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六、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七、投影

  1、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2、主要内容。

  3、方法:

  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八、投影:“同心圆”

  想像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童趣的教案9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几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

  理解、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四个层次,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该教案设计中不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

  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因此预计课堂应该生动活泼。

  3、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一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二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三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雷——群鹤 ——怡然称快

  丛草——林 虫蚊——兽 土砾——丘、壑——怡然自得

  癞虾蟆——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四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五读课文的设计思路: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训练要求是不难的。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讨论: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与反思)

  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多角度思考:

  1、“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2、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什么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作业]

  1、背诵全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自己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字数500字以上。

童趣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童趣的教案11

  一、导入激趣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简介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朗读感“趣”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庞(páng)然大物

  凹(āo)凸(tū)土砾(lì)

  沟壑(hè)虾(há)蟆(ma)

  朗读感“趣”读准节奏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间草,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放声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立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三、译读感“趣”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2、换字解释法(换):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3、虚词不译法(删):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

  4、省略补充法(补):补出省略成分

  5、句式调整法(调):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6、意译润色法(润):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7、不变直译法(直):专用名词、姓名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四、词语注释、理解文言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有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的)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售

  项为之强

  (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

  以丛草为林

  (树林)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

  (有时)

  (把…当作…)2、指出划线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

  (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

  (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蚊子)

  ④蹲其身

  (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

  (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

  (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雅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五、品读说“趣”

  1、概括这三件趣事。

  1.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3、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

  7、复述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解答:

  1、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

  的景象。——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鞭打蛤蟆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2、总领全文,

  3、围绕着“物外之趣”回忆。

  4、“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复述

  7、可以变换文中的第一人称,如文中的小动物、童年沈复的朋友、长辈等,讲述可稳获文中的一个小故事。

  六、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豆豆。

  豆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豆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黄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豆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样认为。……。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豆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豆豆盛了一碗饭,豆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和豆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语气。豆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立马笑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的说:“昨晚,我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说:“在这儿。”一个蛋,比我的蛋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十分满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一个知音,一下午就缠着我。

  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她哪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怔过之后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

  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的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着头对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豆豆的快乐和幸福,……豆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七、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②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

  例如“之”

  见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驱之别院()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吾”,皇帝就可以称“朕”“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也叫古音通假。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

  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是语言中的精华。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

  八、语言积累归纳训练

  1、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看)(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看清)(观察)

  神定神细观神游其中

  (精神,注意力)(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雅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候)(经常)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用)(把)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

  (的)(代指“昂首视之)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④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⑤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向闷雷。

  ⑥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⑦特殊句式

  判断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盖……”表判断)

  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因为)(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童趣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表演《一支短笛轻轻吹》,体验其童趣。

  2.从《猜调》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3.掌握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

  教学重难点

  1.在学唱歌曲时结合歌曲学习认识并实践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一位小学生在山坡上、在草地上,一边放羊一边吹着笛子,是多么富有童趣。请听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2.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范唱)。要求:听听歌曲唱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绪。

  3.讨论歌曲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分句学唱:

  (1)难点突破,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节奏较复杂,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都在一句3小节内同时出现,有一定难度,先给予突破。先慢速度学唱曲调:

  当曲调唱熟后,再把歌词唱好,注意后十六分音符与前十六分音符的准确。

  (2)学唱第一乐段前8小节与后4小节的曲调。学唱时注意乐句的完整性。这三个乐句,建议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视唱法学习曲调与歌词。然后完整地唱第一乐段的歌曲。

  (3)第二乐段,建议用听唱法学唱,以减轻学生的识谱负担。

  5.歌曲处理:

  (1)模拟笛声在乐谱上有顿音记号“ ”要唱得短促、轻快,以表达主人翁欢快的心情。

  (2)两个乐段要处理得细致:第一乐段是绘景,第二乐段是抒情,两段要有对比。

  (3)在教室内准备些道具,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表演唱,然后在全班展示,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6. 《猜调》是一首一问一答的对歌,这种形式在民歌中很常见。

  7.聆听《猜调》。

  歌中问什么?答什么?

  8.再听《猜调》。

  おど栉剩焊枨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9.复听《猜调》。

  10.分析小结:这首民歌的问句一气呵成,几乎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和思索的余地;回答时,机灵、敏捷,对答如流,显示出回答者的智力和思路的清晰。

  11.提出要求:课后请大家收集谜语,可以到图书馆去找,也可以自己编,我们下节课交流。

  1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⑴.反复记号的一种形式。反复记号有许多形式,当乐谱出现重复时,而在最后结尾处略有不同,往往在反复时跳过不同的小节,这就是反复跳跃记号。

  ⑵.这一音乐知识,在学唱《一支短笛轻轻吹》时结合歌曲学习讲解并实践。

  ⑶.还可以通过本练习,用色快表示曲调进行的顺序来理解这一知识。

  13.教学小结。

童趣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童趣的教案14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a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方法:

  导读、品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

  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尊重读者的劳动,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①字音童稚[zhì]拟[nǐ]作鹤[hè]凹凸[ao? tu?]庞[p??]然大物,拨[bo?]山倒树,癞虾蟆[l?iha? ma]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二)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三)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主动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风声鹤唳”教师可提醒。)(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③徐喷以烟??怏(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展示文章)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趣

  蚊(鹤)

  草(林)

  虫蚁(兽类)

  土砾(丘壑)

童趣的教案15

   预设目标:

  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三、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 师生竞读

  1、 范读

  2、 生读

  3、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二) 疏通再读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3、 指名读、集体读。

  (三) 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1、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2、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3、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1、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4、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童趣的教案】相关文章:

《童趣》的教案06-29

《童趣》教案09-09

《童趣》的教案08-27

《童趣》教案09-09

《童趣》教案03-05

《童趣》的教案08-26

《童趣》说课稿教案06-11

《童趣》教案范文06-15

童趣精品教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