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教案

2022-09-28 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六年级教案范本,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六年级教案范本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们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

  啼(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考虑: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⑴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局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⑵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⑴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⑵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

  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熟读成诵。

  2、向同学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语文六年级教案范本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语文六年级教案范本3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法:

  诵读、点播、赏析。

  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语文六年级教案范本4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作者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作者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作者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作者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新疆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5)请学生从这句话中圈一个能反映池水奇异的词语词。(板书:各不相同)

  还需要有个什么条件?(板书:同一溪流)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交流时引导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把池水的奇异讲清楚。)

  (6)作者又是如何进一步向我们描述池水的水色各不相同的呢?引读: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

  (7)了解作者说的“各不相同”有几种情况。

  (8)交流:

  ?第一种情况:池子不同,池水不同。(板书:池子不同,池水不同)?第二种情况:同一个池子,颜色不同。(板书:同一个)

  (9)现在你能否连起来介绍一下池水如何各不相同的?

  2、有感情朗读有关内容。

  你们读懂了课文,而且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也把池水的奇异介绍清楚了。让我们再来读好这几句话。(齐读)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

  此时,你忍不住想赞叹五彩池的池水——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2、作业:

  用上“虽然 但是”介绍池水的奇异之处。

  从这两句句子中任选一句,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联系下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晴朗的日子”?

【语文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08-25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6-25

六年级语文《青花》教案11-26

六年级语文《匆匆》教案01-07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08-25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8-20

六年级语文教案10-14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06-16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