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

2022-09-17 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 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 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

  出示句子: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板书:无私)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蔺相如 无我 无畏 无私 嘴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 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 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 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将相和教案3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 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 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 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 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 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 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 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 教师小结。

  4. 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 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 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 学生讨论。

  d. 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

  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他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小故事?

  2.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

  (板书:语言行动)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品读语言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先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品读语言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品读语言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引导: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品读语言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引导:你发现特点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秦国的妥协,赵国的国威。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品读语言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感受廉颇的性格特点。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写话:想象一下,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啊,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将相和教案5

  《将相和》词句教学。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评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我抓住“负荆请罪”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必须两者兼顾,辩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案6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一)疑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将”是谁?“相”是谁?“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在学生质疑时,教师板书:

  (二)读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在阅读中识读生字新词,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去掉上面板书中的问号,第一次完善板书。

  (三)讲

  要求学生讲讲三个小故事。既是复述的训练,又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准备。三个小故事的复述指导由“扶”到“放”。具体做法如下:

  “完璧归赵”:师生一起阅读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共同列出提纲(小黑板上)。让学生边看提纲,边看课文插图进行复述。

  “渑池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列提纲,看提纲复述。

  “负荆请罪”: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回想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品

  一品人物特点。在复述故事后,追问:你觉得“将”、“相”各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充分发言,师生评判,形成共识,第三次完善板书。

  二品课文是如何体现人物特点的(这是整篇的教学重点,花时要多)。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用笔划出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分别注明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时随机进行品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读出感情。

  通过交流、品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廉颇、蔺相如的可贵,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思想教育。

  三品课文的写作方法。在前两品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本课的写作方法。

  (五)写

  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写一个人物片断。要求选取一件典型的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小练笔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掌握学到的写作方法,也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关于教学设计的三点说明:

  1、把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即“读”),有利于加强指导,提高教学效益。

  2、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较多。不要集中学习,可随课文识读理解,个别词语也可随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3、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将相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看过不少书吧!谁能说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3)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

  2.课题质疑。

  3.介绍背景

  【设计理念】: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找准切入点。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3.谈谈体会。

  4.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爬

  5.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

  四、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2.请同学们自由读,用“~~~~”和“——”分别划出描写人物语言、为行的句子,并在句子旁白2自己的体会。

  3.讨论、交流、整理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

  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2)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3)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4)语言: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说说你的观点。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5)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课文学到这里,蔺相如是不是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蔺相如不是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他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蔺相如不畏强暴,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2: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没有大智大勇,没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并不是廉颇说的那样“只靠一张嘴”。

  师:是呀!蔺相如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逼迫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也堪称猛将。你们说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事实他唇枪舌战,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写法

  1.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言行进行重点词句研读,品析人物的形象。

  【设计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放手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作好铺垫。

  六、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田忌赛马》和《禅让的故事》。

  【设计理念】:丰富积累,激发阅读兴趣。

将相和教案8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18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将相和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案11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案12

  一、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深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二、教学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要学的这篇课文,走进中国的古代名著,去认识几位中国古代的名人。先一起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自学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的预习是不是到位了。

  出示词语,指生读,正音,齐读。——名师指点:有些词语应该拿出来让学生理解一下,比如“缶”、“瑟”、“上卿”、“上大夫”、“和氏璧”,这些离我们平时的生活比较远,也不常用,所以教师应强调一下。

  (三)、检查课文自学

  师:词语过关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结合你的预习,你能不能来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名师指点:此处时间再少点,不需要再让学生起来讲,就教师引,学生一起答就可以了。现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解决掉。

  (让学生理解: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也就是说课文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四)、理清课文脉络

  师:那课文围绕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好这一件事,讲了几个小故事呢?再给你几分钟时间,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找一找。(出示要求:读课文,找找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自然段,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

将相和教案1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够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简单、放心、沉着、简单、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比较,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黄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此刻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推荐:推荐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能够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能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比较,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之后怎样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案14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师:回答正确,看来你预习的很认真。

  四、学习新课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那你能把它给大家读一读吗?

  师: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师:从读的课文中,老师能看出廉颇的不满。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师: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师:是的蔺相如是机智、聪明的??

  师: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师: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蔺相如真的撞吗?

  师: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出示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师: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师: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师: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师: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师: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师: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师: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五、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将相和教案15

  复习导入后,让学生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你的理解和感悟。)边读边画,可以批注。

  在学生充分自我感悟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我预想中,学生也许会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汇报。但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就直指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我便顺其自然,循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进行,没想到,这节课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过程如下:

【将相和教案】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案03-30

《将相和》教案06-01

将相和教案11-25

将相和课件教案02-24

将相和教案范文01-15

关于《将相和》教案01-16

《将相和》教案课件02-24

《将相和》优秀教案06-21

《将相和》教案参考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