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2022-09-14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能运用观察、比较、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能对观察事实进行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乐于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锣和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格。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小溪流水还是微风习习,以及我们身边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推理验证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师:我们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分组学习,每组都有一面鼓和锣,还有橡皮筋和钢尺。怎样使这些物体发生声音呢,你有什么办法,试一试。组长要把组内想的办法记下来,一会汇报。大家注意:老师想知道的不是哪组里的声音响,而是哪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各种方法试验,并试着完成表格(附表一)。

  生:组长汇报各组用过的办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假设性解释。

  师: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敲、打、吹、拨、弹、摩擦等,现在谁能告诉我声音怎样产生的吗?

  生:物体自己不会发声,可能是我们对它们用力做了一个动作,它才发出声音的。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的结论总结一下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师:那么现在,我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很严密。大家注意看,老师用力按压刚才的物品,也用了很大的力,物体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产生疑惑,想把问题弄个明白,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师: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我很高兴,大家都具备了科学的怀疑精神。下面需要我们继续进取,研究问题的实质,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仔细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师:现在我们用上节课用过音叉再做一个试验,这是一个盛了水的水槽,一会儿老师用力击打,使音叉发声,然后让音叉触及水面,我们观察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生:发现水面起了波纹。

  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

  师:为了启发学生,再将没有击打过的音叉放进水槽,让学生观察。

  生: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生: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用力击打,音叉发声在动,才能使水面起的波纹;没有受力击打的音叉,没有动,所以水面没有变化。

  师:也就是可以说,发声的物体在动,对吗?

  2、揭示声音产生的科学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发现太有价值了。但是科学概念是严密的,我们再做一个试验,会让我们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生:用刚才的橡皮筋,和同学合作,让一根发出声音,另一根保持不动,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皮筋的不同。

  生:发现一个在不停地做来回的往返运动发出声音,另一个静止不动没有任何声音。

  师:一个物体重复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能不能再重新组织一下我们的语言,更准确一些。

  生:物体振动就可以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

  生:完成表格(附表二)。

  师: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有理有据告诉别人,我们的研究成果: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对不对?

  三、教师小结,拓展探究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方法,初步得出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但是探索科学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我们有没有信心让我们的结论经受考验呢?那好,在课下你们想办法证明一下,我们刚才的锣鼓,或者其他的物品,发声时有没有振动呢,有什么好的办法不要忘了和老师分享,好吗?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相关文章: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案例07-29

小学科学在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通用12篇)07-15

教育故事案例03-31

小学语文《朋友》教学设计案例09-12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案例08-20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02-16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06-2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07-04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案例07-07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08-18